其他

服不服?三年两夺状元 这次重庆又考了个第一

2017-07-28 HITer看世界

       直辖市重庆有望再一次赢得“最快进步奖”。

       近期,2017年上半年各地经济成绩单陆续出炉,截至目前,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至少25个地区公布了经济发展数据。

       意料之中,山城以10.5%的经济增速再次领跑全国。

       之所以说“再次”,因为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地位特殊的城市连续两年成为GDP增速最快的地区,2016年则屈居榜眼,以极为微弱的劣势排在基数较小的西藏自治区之后。

      众所周知,近年,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很多地区遭遇转型之困,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很长一段时期默默无闻的重庆却爆发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

       对于一个地理位置不佳、交通谈不上发达、能源乏善可陈的城市,它今天的成绩足够令人感叹甚至艳羡,那么,重庆究竟如何演绎了一段惊人的逆袭?

       改变要趁早 转型要彻底

       大家都明白,全国经济不景气,原来经济增长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玩不转了,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

       但是,很多地区的现状是,中低端的产业大幅去产能或被迫“去产能”,中高端的产业一时又上不去甚至严重匮乏,自然就会出现所谓的“断档”。

       重庆逆势而上的根本在于转得快转得狠,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的支柱产业是什么?煤炭?钢铁?都不是!

       现在,重庆的两大王牌产业,一是汽车,二是电子。2016年,重庆全市工业总产值2.6万亿元,这两大产业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占了一半以上。

       有数据为证,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316万辆。说起汽车产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上海、或者北京,甚至长春。

      但重庆率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年汽车产量超过300万的城市,汽车产量占了全国八分之一左右。

       同时,它一年还生产了近7万台电脑,近3亿部手机,而且基本都卖了,没有压在仓库。

       这只是一个缩影,重庆很早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页岩气、节能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去年,这十大战略性产业实现产值2700亿元、增长5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5.4%。即使在科技最发达的上海,这一数据也不过为15.6%。

      按照规划,力争到2020年,重庆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至25%。

      制度创新也是生产力

      城乡统筹、地票制度、金融改革、农民工户籍改革……这些开拓性的探索都成为重庆制度创新的标签。

      关于城乡统筹、地票等问题的介绍已经很多,今天特别说一下重庆的金融业发展。

       与其说重庆的金融业是改革,不如说是让金融回归本源。

       在很多地区热炒P2P时,重庆却格外强调“信用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要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过分的杠杆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根源”等金融业的常识。

       正因如此,在各地互联网金融热情高涨时,重庆却重拳出击,多家P2P公司代表被谈话,强力叫停违规业务,牢牢守住了金融风险的防线。

 重庆的不良资产率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是西部地区最低也是金融生态最好的城市。

       与很多地区热衷于审批制度改革不同,在重庆看来,牌照是地方政府金融改革的要义所在。因为任何一种牌照的功能发挥,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人才和智慧的密集型改革

       所以,重庆金融业没有在审批上设立特别的规则,而是下最大功夫地争取牌照。

       2015年,重庆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挂牌开业,新增再担保、金融保理、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牌照16个。

       去年,全国首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以及民营银行也落地重庆。

       目前,重庆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超过1500家。2016年,全市实现金融增加值1642.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9.4%,税收占全市比重12.1%。

重庆正成为中国金融的第三极,当地金融业的核心区江北嘴日益繁华,甚至被与上海金融重地陆家嘴相提并论,有“长江下游陆家嘴,长江上游江北嘴”之说。

       敢想敢干借力打力

       如果说有什么先天优势的话,作为直辖市,相比一般城市,重庆在政策上资源上有一定的红利,对比其他省区,相对扁平化的行政机构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这不是根本,重庆快速发展更得益于善于利用资源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渝新欧”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偏居西南,很长时期以来,重庆的货物出口都是运到上海,再从海路发送到欧洲。

很多时候,物流成本都超过了货物价值,猪肉价运出了鹿肉价。

      于是,重庆就打起了铁路的主意,即通过兰渝铁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鹿特丹港通达大西洋。

这就是渝新欧的雏形。

      事实上,兰渝铁路一直存在。那为何通过铁路出关运输长期没有进展呢?

      根本是这条线路要经过六个国家,通关繁琐,手续繁杂,“联通”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绝对不是重庆一个城市能够完成的任务。

但敢想敢干的重庆却千方百计争取到相关国家部委的支持,最终开辟了渝新欧线路。

       2012年4月,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国铁路、俄罗斯铁路、德国铁路、哈萨克铁路、重庆市政府“四国五方”共同组建而成。

       由此,各方形成了利益分享机制,跨国线路跨国公司管理。渝新欧令重庆从一个闭塞的城市一举成为内陆开放的高地。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渝新欧更是成为互联互通的典型样本。

      说了重庆这么多创新之举,也谈一下这个城市现实的短板。

       第一,重庆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格局,周边大量农村地区还比较贫困,城乡差距较大,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后劲。

      第二,科技创新力度和强度还不够。一个数字可以说明,2016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0%,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速,但即使如此,它占GDP比重也仅为1.7%,不仅远低于发达地区,与全国2.1%的水平也有不小差距。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人才引入的力度。尽管有些市场机构的报告指出,重庆近年来净流入人口日益增多,但人口毕竟不等于人才。在当下积极的创新势头中,要吸引到真正人才,催生出新常态下的优秀企业,重庆还需要加把劲。

                             (文章来源:央视网作者原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