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逛“学米系列群”,在这里感受学习的本质,教育的真实,是我每日的必修课。
今天,学米屋梁博士在二年级数学群里发了三段视频吸引我驻足观看: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在自家白板上计算竖式除法179÷2 145÷3 87÷7 ,每个题目20秒完成!
要知道,这样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例1,我接触的一个上中等的小孩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第一次听课是没有学会的!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周六听了学米梁博士一节数学课后,如此兴致高昂地周末早晨起来就做竖式除法,而且做得这么快?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采访了小男孩的妈妈—
您好!我早晨看了孩子的视频,我想知道孩子昨天回去有和您讲学了竖式除法吗?今天早晨自己做除法他什么也没说就去白板上写吗?
是这样,每个周末的早上我们起床之前都会聊会天,今天早上聊天的时候,我就问他,昨天梁博上课讲什么了?你都听懂了吗?(因为有的时候,他会听不懂,所以我才这样问)他很兴奋地说:梁博教我们竖式除法了!我说你会了吗?他说会了,我就问他360除以12等于多少?他说要去白板上做,我说不用,你口算就行了。他说:不行!于是,我在床上躺着,他自己跑到白板前做起来,中间碰了点问题,进卧室问了我一下,回去就做出来了。后来我想可能除两位数有点难,就问了他除以一位数的问题,恰好都是问的除以2,他做了几道后就说:我知道了,单数除以2有余数,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我以为是梁博告诉他们的,他说不是啊!是我刚刚总结出来的规律,其实让我惊讶的是:不仅仅是他会做了竖式的除法,而且他居然能发现这个规律!
后来我怕他只会硬套公式没有完全理解,就问他,一横一撇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他毫不犹豫地说:除号!我又写了个横式63÷2=31....1,问他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商是什么?(之所以这么儿问,是因为他是学全英文的数学,对这个没概念,另外也没有学到)他回答对了以后,又让他把这个式子变成竖式,让他做,问他每一步除下来的被除数是什么?商是什么?余数是什么?(因为分两步,每一步都有被除数,除数,商)他没有完全答对,我稍微提示了一下,也就会了。
看来一切都是学米梁博士“惹的祸”,于是有了我和学米梁博士的对话—
梁博好!您昨天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内容,让小男孩如此兴奋地早晨就做数学题目?怎样教学的?
我借用了浙教版四年级的内容,加法拆分和除法的关系。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出示420+( )=483,这是孩子们会的,孩子们都知道要填63
2)改写为20×21+( )×21=483,大家都知道要填3
3)提问:483÷21=( )
孩子们的答案什么样的都有:10、20、25、100……直到有一个孩子说出23!
4)板书(20+3)×21=483 23×21=483 展示了23是怎么来的
5)接着板书 483÷21=23 依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随后就展示了483÷21=23的竖式写法。48里有几个21商几余几?63里有几个21商几?学生们都能心算答出。
于是就让孩子们尝试计算72÷3、273÷3等几个题目,开始8个学生中有6个不敢尝试……
浙教版教材可是大家都喊难、深的教材!
对。但是我挺喜欢张天孝先生用拆分法引入多位数除法的思路,家长也有提出过让我使用浙教版教材,所以昨天心血来潮就决定试一试!
可以感受到您看到孩子的表现,很意外,很激动!可是您当时知道知识是浙教版四年级的内容,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仅仅是二年级呢?!
没有。他们正好学习420+( )=483,所以我顺势拓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没有想到挺自然的,学生们并不觉得难。我问孩子们老师有没有教过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孩子们都说没有。我追问了多次,他们才回忆起来老师教过。我意识到这的确有点难,于是我过渡到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另外,他们都是民办国际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如国内学校。但也是正是因为没有学得过量,才有了这个小男孩的小宇宙爆发。这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什么惊喜呢?
要知道,这个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很好,平时听课注意力也不太集中,是一个中等的学生。听了我15分钟的课之后,居然能够自己探究,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上完课后还在考虑是不是太难,学生们无法接受呢?更有意义的是,这件事让我有机会重新思考许多老师对浙教版太难的印象。难在哪里?判断是否太难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哦,原来孩子是这样学习的!孩子原来可以这样学习!
一个学情普通的孩子,一旦自主学习起来,效果竟然是如此显著!学习也变得如此快乐,如此简单!这的确让人惊喜!其实,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孩子是如何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那就是合适的学习环境!
只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展现他无穷的潜力!
正如法国的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非凡的人”。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一颗向上的种子,只要环境适宜,种子就会发芽。这一点,可以说学米屋做到了!确切地说,我们见证了奇迹!也像孩子告诉妈妈的,“下课前小朋友都会了,我是最后一个会的”。交流中孩子开启了学习本能的闸门,是他自己在伙伴合作学习的环境中,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孩子在用行动告诉大家,他也可以做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后他会做得更好!
此情此景,我还想再问一句:
作为家长,孩子的教育我们真的尽职尽责了吗?
作为教师,面对孩子被动的学习甚至厌学,我们可以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