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理论】从国际景观学科发展看我国景观教学的创新途径

姚绪辉 美院环艺系 2022-12-08


现代景观设计是基于景观设置的职业实践,同时结合传统园林并经过经验积累和技术总结而逐步发展形成。“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1]19世纪中后叶欧美随着工业城市的相继出现,逐渐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学科和职业领域。1858年,美国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被看作是美国景观行业诞生的标志,1863年“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职业被确定,并继而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从而开启了景观设计及其学科研究发展的序幕。在其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诸多对现代城市发展起到革命性作用的重要项目和大师级代表人物,他们无一不是学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先驱。例如如麦克哈格倡导景观设计需要关注土地和环境问题,并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詹姆士•科纳主编了《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等。20世纪80年代,景观设计学科与生态学相互融合而形成了景观生态学,由此也更加关注全球和区域范围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情况,如2000年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等倡导的“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设计学科不仅显示了景观行业内涵和外延发展的轨迹,而且印证了其根本特质——跨学科。欧美作为现代景观学科的发源地,最早开展景观实践和学科研究,对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 • 第 340期】

一、景观行业发展与景观教育

景观是复杂自然演进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在土地上的印迹,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风景园林阶段;2.景观地理学阶段,由德国人帕萨格于1913年提出,逐渐扩展到美国和前苏联(现俄罗斯);3.以生态学为主导形成了景观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系统理论并且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在持续进行;5.景观服务研究和景观量化研究等,学科逐渐走向循证研究。


景观设计学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二、景观学科的内涵、外延与教学

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与过去一百多年的社会变革、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过去30年的全球化浪潮下,其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与社会整体的热点同步。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及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也推动了景观学科从实践层面的探索到学术理论层面的研究。近年来其延伸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内容方面,如景观绩效、景观管理、景观服务等偏向于人类服务和科学管理等;二是研究方法从设计学、定性方法转变为科学、定量方法并重。这些不仅极大的扩展了景观的触角、职业范畴和行业机会,也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深度、广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

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一)景观绩效


景观绩效指景观解决方案在实现其预设目标的同时满足可持续性方面的效率的度量,它包括根据可衡量的结果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进展进行评估[2]。该方法始于2010年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LAF) 的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 LPS)[3]。2013年孙楠、罗毅、李明翰将LPS方法引入国内并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研究为例研究景观绩效的目标、方法和价值、意义[4]。

景观绩效量化不仅开启了从追求美观的感性判断到追逐效益的以数据为判断依据的循证景观,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关联。其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不再简单追求不可定量分析的艺术表达,而是将数据指标量化作为景观评价的客观依据,打破传统因人而异的主观评价。从环境资源角度来看,它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资源消耗量及产出效益,从而培养学生进行量化的设计思维能力。


(二)景观管理


景观管理和景观规划密切相关,景观管理关注土地、确保土地和环境可以长期有效的服务于人类。从管理的规模来看,大尺度的景观已经被纳入保护区,具有文化历史意义,人工介入较少;中、小尺度的人造景观,聚焦于场地内的各景观要素。英国是较早开展景观管理的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将景观规划和设计流程制定出来,任何景观项目都要经过此类法定程序报送给地方政府审批控制,以保证景观的长期管理落实,并实现政府所倡导的低运营、低成本,高生态效率。景观管理和维护是一门刚起步的学科,着眼于过程管理,景观维护计划作为需要提交政府的审核文件对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和长期高标准运维至关重要。景观维度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维护等工作流程开创性地提出了景观规划与管理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了完整的景观管理和管控规则。


(三)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最早由德国Troll于1939年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有70多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源自于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对建成项目定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统计得出,同时景观生态学指标适用范围与场地的尺度密切相关。其致力于研究跨区域动、植物的数量变化、演替过程和生态学,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内各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三、对我国景观学科发展及创新的启示

当今我国的景观学科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既与欧美不同又与几十或十年前不同,单一的学科知识创新或者方法创新显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美国在整体规划和景观前沿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英国则通过对景观特征的研究进而对景观进行划分开展分类管理和规划。我国则通过借鉴两国已经成熟的景观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学科历史背景、学术资源和市场条件,逐步开始建立完整而各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一)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块体系


该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中植入跨学科的内容和工作方法,教学体系相互关联并为设计课提供辅助服务;而核心设计课以实际场地为研究对象,课程开始前,教授提供相关成功案例作为参照原型,学生依据个人偏好选取一个原型开展课程调研、分析,随着课程进度深入,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研讨逐步聚焦并形成了适应场地的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的创新并非凭空的想象而是通过参照、框架、分析、决策等过程,最终形成可实施的项目设计文件和图纸。

景观课程体系 

笔者自绘


(二)建立弹性、动态的教学框架


风景园林的价值体现在时间积淀下的多样性,四季变化带来的是视觉景观的差别,时间的跨越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风景园林所承载的功能具有多义性,不同的阶段、时期体现的功能和价值不同,因此,在教学框架的设置中需要秉持弹性和动态的原则。首先,动态是指教学框架需要面对学科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其次,弹性是指教学课程内容为更好地解决社会时效性问题而动态调整课程授课形式及课时,采用以讲座、调研、考察等辅助教学方式来研讨和分析。动态和弹性的教学框架共同作用于景观设计专业旨在提高学科的社会服务价值,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构建优美宜居的空间环境。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专业设计课程以“跨学科的景观”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设计视角,柳玥霖和王子瑶采取传统坎儿井机制重塑沙漠绿洲,用动态的设计策略回应了新疆地区绿地萎缩的生态危机。

新疆吐峪沟植被分析 

作者:柳玥霖、王子瑶绘制


(三)研究与教学的互补结合


景观设计作为实践性学科,研究和教学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研究是教学的延伸,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不断的景观监测得出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经过研究的教学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门自然力和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学科,教学和研究需要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寻找规律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本节选自《设计》2020年第17期,系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未来公共空间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THAWJC26)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 中园林, 2004, (5): 8.

[2] https://www.landscapeperformance.org/about-landscape-performance

[3] 戴代新. 美国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进展[J]. 风景园林, 2015, (01): 25-31.

[4] 孙楠, 罗毅, 李明翰. 在LAF的“景观绩效系列(LPS)”计划指导下进行建成项目景观绩效的量化——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为例[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601-606.

[5] 克里斯托弗·D·埃利斯等, 景观绩效 多功能景观的度量和评估[J]. 风景园林, 2015, (01): 32-39.


作者|姚绪辉 博士生

导师|黄艳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综合编辑 / 姚妍华 谢荣幸 杨声丹

版权归作者所有,分享时请标明原作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