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让“野孩子”创造安全而卓越的人生
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中间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儿童肥胖症、注意力紊乱、抑郁症都有上升的趋势。而很多专家们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自由玩耍”的减少,以及孩子们越来越缺少在自然世界中相处的经验。
“我们已经变成了这种社会,孩子们正在失去他们的童年。他们失去了出门玩的机会,失去了学习受到伤害后如何重新站起来的能力。”马琳-保利警告说,她是加拿大森林小学的执行董事和创始人。
即使是在像加拿大这样有着丰富自然条件的国家,这里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仍然越来越少。根据2012年由大卫铃木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0%的加拿大青少年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少于1小时。可是,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自然环境中户外玩耍,孩子们更健康,更快乐,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并且会更加尊重他人;2011年,埃塞克斯大学的研究表明,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让孩子更有弹性、更具创造力;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称更多的自然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肥胖指数。
反观我国,曾几何时,青少年的户外活动只当作一种“玩”,有时老师们会把这种“玩”作为一种对学生们的奖励,而并没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所以,我们的学生时代一听说要去“春游”,那股兴奋劲绝对不亚于对春节过年的期待。
然而,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跟户外走得太近,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并戴上“野孩子”的帽子,那个时候孩子们出去抓鱼、挖野菜、抓蜻蜓、摘野果……,其乐无穷。可是在享受乐趣之后,往往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
直到长大后我们才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的“野孩子”步入社会后,他们个人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表现突出,人际关系也更牢固且擅长团队运作,有些“捣蛋王”甚至成了如今社会的中流砥柱。
但不管“野孩子”们怎么“野”,都还是抵不过“春游”所带来的幸福感,这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或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而是因为人类有群体的本性,我们实在不想牺牲“玩”的时间,可又天生就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同。因此,如今青少年营地教育刚好是两者兼备,其教育意义是校园所不能代替的。
早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之后,学校与家庭开始重视青少年的体质,但仅仅依靠校园内的体育锻炼还是难以满足要求。于是,曾经是“野孩子”的专属项目的“玩”,重新被定义为青少年户外运动,尤其是青少年营地教育更被给予很高的期望。
这真的是很大进步,今天的家长们开始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类户外运动,尤其是把青少年户外营地当作改变孩子们素质的重要手段,各地的营地类型不但层出不穷,而且营期也一步步加长到半个月甚至更长。这一系列变化,其实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