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时间的脚印》图文详解+视频讲解


初中生学习之家
语文/数学/英语/中学/全科关注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件精讲









微课视频







知识点梳理





                                     时间的脚印 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二、理解词语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7.刨刮:刮平。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四、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7.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9.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五、课文主题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课后练习







▍标签:初中语文  微课讲解

编辑:COCO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初中生学习之家:致力于服务中学各年级家长,每天准时为大家分享专业的

家庭教育理念、各年级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育经验等。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

我们与您同行!

长按↓↓三秒即可关注



免费领书啦

从本周起,中国教育在线不定期赠送精美的电子书给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本次赠书书籍名称:《正面管教》这套书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豆瓣评分8.8

请加陈老师的微信号:zgyjzx1001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备注:电子书
读完此书,分享三点感受,同时分享给更多朋友,我们会继续赠送其他电子书给大家,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教育知识!

特别声明:

本微信公众账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