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每一起敏感的热点事件中,都包含着无数个社会痛点,对于易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网民们可能无暇求证真相便按下了那推波助澜的“转发键”。放弃了对真相的追问,疲于在完整语境下对事件进行整体了解,也就不难理解网络空间充满情绪宣泄或网络暴力。


8月12日20时46分,认证为“作家陈岚”的微博用户发布一条网友投诉的当众猥亵小女孩的微博,微博迅速引起网友关注。截至17日16时,该微博已被转发14万次,点赞达15万次。猥亵事件发生在南京南站候车室。


8月13日8时18分,南京铁路公安处南京南车站派出所的官方微博@南京铁路公安处南京南所发布转发@作家陈岚的微博称,已安排人员开展相关调查。并于当日晚间17时38分重申对此次事件的重视。8月14日12时09分,其发布微博表示已找到相关人员,调查工作正在开展,并呼吁广大网友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8月15日11时27分,南京南车站派出所在官方微博回应,已将嫌疑人段某某(男,18岁)抓获,对其依法刑事拘留,并证实女童为段某某父母的养女。


@江宁公安在线也在微博中跟进此次事件进展,对@差评君发布的人肉搜索辟谣进行官方回应,并就网友关心的问题:“养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猥亵儿童案件是否为自诉案件不告不理;猥亵儿童罪是否在8岁以上有相关法律规定从轻、自诉、不告不理等情节;嫌疑人的有关法律责任是否会因为年龄、与受害人关系等从四个方面进行法律层面的回应。并呼吁不要扩散未成年人隐私、也不要以讹传讹、让无辜人员“躺着中枪”、肆意歪曲法律。


图:“南京猥亵女童案”传播趋势(来源:知微事见)


从传播趋势来看,南京猥亵女童的传播热度出现了两次高峰,8月14日 12时左右根据警方通报,已将涉事男子抓获;8月15日12时左右南京警方证实女童身份。此事件的一波三折汇聚多个舆论敏感点,根据舆情反馈,此次事件折射出的社会痛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人肉搜索中伤无辜,网络暴力威胁人身安全


8月14日,一篇自媒体文章《如果没在媒体工作 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女童罪名》被广泛转发,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李炳鑫,因长相与猥亵女童男子相似,被“校友”人肉出来曝光姓名学校,目前转发该条谣言的微博帐号“古风同志”已被禁言30天。文中李炳鑫声称自己“坐在家里就被从天而降的锅砸了”。从该事件72小时的“关键词云”图中可以看出,原本与事件并无关系的“李炳鑫”却成为了被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之一。


图:“南京猥亵女童案”全网72h词云(来源:微舆情)


界面新闻评论以《不是“李炳鑫”的我们如何自证清白?》为题,反问到“当充满敌意和戾气的‘键盘侠’们在逐渐毁掉互联网曾经许诺的崇高理想时,不是李炳鑫的我们,躺了枪会清白吗?”评论员认为李炳鑫被网络暴力的“误伤”是“后事实”“后真相”时代的特点,“网民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真正的真相和追问已经不重要了。” 


在每一起敏感的热点事件中,都包含着无数个社会痛点,对于易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网民们可能无暇落实真相便按下了那推波助澜的“转发键”。放弃了对真相的追问,疲于在完整语境下对事件进行整体了解,也就不难理解网络空间充满情绪宣泄的网络暴力。此次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不仅在所谓的“捍卫正义”的过程中错伤了无辜,也在“反正义”的畸形视角下恶意中伤了秩序维护者。


8月15日上午,最早发布南京南站女童遭猥亵事件的@作家陈岚发布微博称,个人信息及家庭住址被曝光在网上,同时在私信留言中收到的死亡威胁高达2000余条。据央广网的报道,陈岚已经报警。人民网8月16日文章《“猥亵女孩”事件引发的网络“凶器”应警惕》表示,无论这些言论和行为出于怎么的目的、持怎样的观点,但无一例外都过了火,最终升级为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暴力。

二、猥亵、性侵儿童再次引发对相关法律的讨论


2017上半年发生多起女童遭性侵事件,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的案件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遭遇性侵的女童人数占九成,但性侵男童的案件因具有隐蔽性,现状同样不可忽视。


微信公众号“人民法院报”文章称性侵儿童如今已成世界性难题,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相关法律都相当严苛,中国目前在立法领域对性侵儿童的犯罪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文章认为,对于性侵儿童问题,司法领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在司法审判中存在认定困难。


《检察日报》和微博@江宁公安在线都对该起事件进行了问答模式的解读,从检查官、警方的角度来向公众普及猥亵、性侵儿童案件的法律和司法知识。澎湃新闻等媒体则普及有关猥亵儿童的相关刑法规定。据澎湃新闻报道,刑法修正案(九)对猥亵儿童犯罪新增了“其他恶劣情节”的规定,被采访律师表示,“恶劣情节”实际上包括了“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的情形,而此次南京猥亵女童案就发生在车站这个公共场所。

三、收养关系助推舆论升温,熟人性侵屡见不鲜


早在警方确认该女童系同行成人养女之前,就有网友爆料。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作案的隐患性,再次激起舆论的热议。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报告显示,在2016年公开报道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占总案件的69.28%。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优势,使得性侵案件更易发生。


图:性侵女童犯案人身份(来源:《2016年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同时,《报告》还显示,家庭监护是保护儿童安全的最重要方式,但有些性侵儿童的恶性案件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目前,家庭成员的性侵案件情况也更为复杂,涉及到受害儿童的抚养、亲人伦理等问题,受害人往往更难以维权,亟待法律和政策保障方面的完善。

四、反思儿童性教育缺失,应避免“不知情”伤害


据网友描述的事件细节,男子对女童作出不雅举动时,女孩一直在低头玩手机,没有反抗。一些关注儿童性教育的自媒体猜测“一是不敢反抗,二是不懂这是侵犯,所以没有反抗。” 据“女童保护”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九成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7.17%的儿童有过或经常遭遇未经本人或家长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存在被性侵的风险;被问及“未经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时,30.48%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7月9日下午,南京一名十岁女孩在书店看书时,被七旬老汉连续猥亵三次竟丝毫不反抗,因为女孩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不知他在干嘛”。


澎湃新闻和参考消息分别发出了“中国性教育需反思”和“‘性教育’缺失的代价已够大了”的评论文章,呼吁家长和社会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中国青年网认为“公众对于‘猥亵儿童’的概念并不清晰,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性保护、性教育又确实存在严重短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全国法院2013年至2016年审理的性侵儿童案件达10782起,平均每天审理的案件就超过7件;也就是说,至少每天有超过7名儿童被伤害。


媒体和一些儿童教育网站,也借此公布了基本的儿童性侵知识,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指导,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孩子的是非观都是从成人世界习得的,如果没有教育,他们的世界就是混沌一片。”


舆情点评


涉事当地警方快速反应,积极负责,联动配合,就社会关切及时侦办案件。此外,在涉及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未成年人受侵害和隐私泄露等存在巨大隐患,特别是构筑未成年人保护的综合体系方面,涉及法律、行政、教育、传媒、公益等多方面,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伸阅读:大数据分析与心理疏导建议

有多少被性侵的孩子“选择”沉默,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改善这些案例中受害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减少次生伤害,消除不利影响。通过网络检索和大数据分析,让我们关注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相关话题。


最近的两起案例,当人们都在讨论性侵儿童者的可恨、监护人的冷漠和无知、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但可能被忽视的话题,就是被性侵的孩子他们怎么看待自己遭遇的事件。通过检索全网关于儿童性侵话题的文章和网友留言,不少网友也很关注为什么他们“选择”沉默。

一、全网72h热度走势和峰值信息聚类


(数据来源:微舆情)


从指数变化趋势来看,儿童性侵话题的热度在8月15日20时达到了32.19的峰值。其重点信息聚类如下:


(数据来源:微舆情)


可以看到主要刷屏的信息包括“媲美欣的儿童性侵系列视频”、“这几个国家的儿童性侵保护法案”、“儿童性侵话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等。

二、全网信息关键词云


(数据来源:微舆情)


以上是全网关于儿童性侵的文本信息的关键词提取。除了儿童性侵外,相关词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江苏的事件有关,比如江苏、网警、举报、调查等;另一类是与最近儿童性侵事件反应出的问题有关,比如熟人、意识、避免等。

三、遭遇性侵的孩子为何“选择”沉默


根据人民在线数据,近一个月来与儿童性侵相关的微博数量为5644条、微信文章数量为7524篇。热门微博话题主要集中在“江苏刘老师”儿童性侵系列视频案、如何预防儿童性侵、呼吁加强儿童性教育等,热门微信文章有《再不给孩子性教育就晚了!这么多悲剧还不够吗?》《被性侵的孩子在独自走向熔炉。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我们得知道》《我16个月大的女儿被强奸了》等。


关于儿童性侵话题的微博印象(来源:新浪微博)


通过对微博、微信上关于网友表述的儿时被性侵或者他人童年遭遇性侵的故事,对于“当孩子遭遇性侵时,还遭遇了什么”,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遭遇性侵的孩子在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心态,大致如下:



可以看出,在儿童遭遇性侵这件事情上,性教育的缺失、性观念的落后、心理疏导和沟通不足等因素让孩子遭遇到了二次伤害。

四、关注儿童性教育话题的用户画像


1、需求图谱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通过用户在搜索性教育一词的前后的搜索行为变化中,可以得出以上的需求图谱。性教育读本、视频、性教育短片、邪恶、新婚之夜性教育视频这几个词的搜索需求持上升趋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邪恶”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网民对性教育的态度。另外,“性教育读本吓坏家长”一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也值得关注,说明性教育读本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讨论。


2、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性别分布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关于儿童性侵、性教育等话题近几年一直处于不断讨论中,国内外相关案例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知,不少知名人士都在呼吁加强性教育、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儿童自我保护的公益团体。但是儿童被猥亵性侵的事件却多有发生,以儿童为主角的色情视频也屡禁不止,除了要关注性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泊、当前性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对儿童自我保护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等话题外,还要认真思考的就是对被侵害的孩子的心理疏导问题。


防范固然是首位的,然而一旦出了事情,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孩子造成的第二次伤害是更致命的。这一点,除了监护人需要提高意识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更加友善。



声明|本公号内容允许转载,但需注明作者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动,违者必究。

来源|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新策论微信公号

编辑|朱玉萍 主编|刘鹏飞

新策论athinktank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依托人民网和人民在线重点打造的高端互联网智库,主要从事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重大课题调研、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应对、政治传播绩效评估、国际舆论场、“一带一路”舆情与智库观察等研究。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定期出版智库期刊读物、蓝皮书报告、学术著作,举办高端智库论坛,成为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