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政治学论坛|“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讲座成功举办
2023年12月22日上午九点,“珞珈政治学论坛”2023年第6期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刘春荣教授在学院106会议室作了题为“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陈刚副教授主持,参加论坛的有刘伟、吕普生、曹龙虎、朱成燕等老师,以及来自校内各院的30余名本、硕、博同学。
讲座开始之前,陈刚老师对刘春荣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就其学术履历进行了介绍。刘春荣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长期关注的议题有地方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小国家与区域合作动力等,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复旦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他本次论坛的主题“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旨在提供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社会学背景,目的是启迪人们思考该学科发展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
在讲座中,刘春荣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的含义,他认同并引用了大卫·桑顿(David L. Szanton, 2003)的定义,即把区域研究概括为五个特征的学术领域和活动:深入的语言学习;深入地以地方性语言进行的田野研究;对地方的历史、社会观点、资料和评注材料的密切关注;跨学科的知识;以及超越对细节的描述性研究,测试、完善、批判和发展以实地研究资料为基础的宏大理论。然后,刘教授谈到,国别研究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之学,国别研究在美国被称为区域研究(Area Studies或Regional Studies),而区域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区域的地理和历史状况,针对区域内国家、社会、各种集团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信息,明确和把握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进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动向。
接着,刘教授对西方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演进进行了梳理。他指出,知识体制(knowledge regimes)与国家发展道路是互相构建的。从西方社会科学和东方学知识脉络中演化出来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其学科发展、组织形式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息息相关。例如,现代国家对区域知识的投入构成现代政治中地缘竞争的重要资源,是国际社会“结构性权力”的一部分。传统地缘政治观念所锚定的区域观念是封闭的、有界的和均质的,而作为关系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区域则是一种社会互动、交换和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过程”。
刘教授强调,就关系与过程的区域研究而言,用关系性和过程性空间思维来重建区域研究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以人类认知局限性为意识基础的。就学科融合和文化沟通的区域研究而言,新型区域国别研究应该致力于打破社会科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和自我主义。而要建构自主与开放的区域与国别知识体系,区域国别研究就应该成为表达中国世界观的知识空间。刘教授也指出,在表达中国世界观和区域观的同时,应超越地缘政治的藩篱,承担起新时代跨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使命,为建设更具解释力的政治学学科体系贡献非西方智慧。
在现场提问交流环节,刘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如何认识当前中国发展区域国别学的意图、如何搭建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国学术网络、如何将区域国别研究所获得的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普遍性知识等问题,刘教授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最后他指出,在国际舆论场上,话语体系的构建不单需要“中国中心主义”的生产,还需要理论构建,且不能仅仅局限在提出政策建议上,因为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有别。
-END-
供稿 |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冯钰川
编辑 | 王晓琳
审核 | 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