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丨《真理的维度——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的诞生(约1200—约1500)》出版





【书名】真理的维度——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的诞生(约1200—约1500)

【作者】董子云

【定价】88.00元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ISBN】978-7-308-23201-2



作者简介





董子云(1990—),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中世纪史。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译作十余部。


内容简介





11世纪末的罗马法复兴为中世纪西欧提供了崭新的统治手段,并在12世纪末的法国引发了新旧法律文化的冲突。在“真理”的话语之下,法兰西王权与法律开启了一段不乏纠葛的罗曼史。而从14世纪起,出于治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的需要,历史、司法与法律中的“真理”话语受到了相对化和民族化,并被置于国王的权威之下。通过对不同历史片段和多种类型史料的梳理、分析,本书试图探索构筑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所不可或缺的“法律真理体制”的建构历程,展现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在中世纪创生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目录





导 论


第一部分 语言、认知及情感改造

第一章 关系与真相之间:《列那狐传奇》的法律语言

第二章 克服认知扭曲:厌女主义与律师批判

第三章 律师的得体情感:以“撒旦的诉讼”中心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真理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实践

第四章 圣路易与王国法律“真理意识形态”

第五章 十字军征伐后的朗格多克:真理体制的常态化

第六章 1300年左右的佛兰德尔:真理话语的冲突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真理”的王国化与民族化

第七章 历史与规范真相的王权基础

第八章 贞德审判与司法真相的民族性

第九章 “出于确知”与习惯法编纂的历程

第三部分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写作一个同时满足多语言、多学科读者需要的文本绝非易事。中文世界与欧美研究之间存在的隔阂即是最显而易见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本书所使用的部分史料,从国际研究动向上讲也许并不新颖,但却是第一次向中国读者翻译引介——而且这些“基础史料”的研究对于中国中世纪学和西欧中古法律史学而言也十分必要。希望看到一部全面的、事无巨细的中古法国法律制度史的读者也会感到失望,因为这并非笔者主要感兴趣的领域;若是想看这样一部著作,我们大可以引介法国名家的著述。在本书中,读者将要看到的是一系列历史碎片,而笔者在其中的作用是将这些碎片整理、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互文性和逻辑性。我们发现,这些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关切,即“真理”(拉丁语veritas)。“真理”作为西文单词,同时也意味着“真相”“真实性”乃至诚实的品格;而我们所研究的那些碎片,也该视为“真理”在世俗统治中付诸实践而产生的诸多现象。通过这些碎片,我们得以捕捉这个福柯意义上的“真理意识形态”在中世纪法国扎根过程中展现的多重面相,进而辩证思考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在共同法的中世纪的孕育问题。

本书系笔者批判性思考西方近代国家和法治文化之根本预设的成果。概而言之,我们的思考大致针对两个方面。首先,“基于真理的统治”是否是历史必然? 它是否具有其他社会治理形式所不具备的效率性?与大多数研究的法律现代性预设相反,本书并不相信“真相”是司法伦理的最高原则,或者更确切地说,追求“真相”的司法并非良好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真理”无疑为近代司法国家的确立提供了意识形态和伦理基础,但它只是人类社会行动的约束和促成因素之一。西欧国家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理性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技术的胜利,而也应该理解为某些类型的、更隐蔽的统治关系的胜利。与前近代的关系社会、社群社会不同,这种近代国家类型的统治关系也意味着人的系统性改造。“真理人”是“真理统治”所必需的。

其次,如何理解法律文化的“民族性”? 孤立自足的内生法律秩序之观念,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史观的建构,其存在在西方的历史中也是有限的、片面的(旧制度的法国,普通法的中古英国也许是最显见的例子)。人类的相互交流、合作是常态,作为文本的法律文化也处在不断地传播、翻译和再解释的过程当中。在普遍性的“真理意识形态”的语境下,西方历史意义上的法律“民族性”意味着“真理”的民族性建构。这种建构可能在一种“国际的”(或者通用的)法律话语下展开,甚至于从后者的资源中脱胎换骨。但“民族性”建构的着眼点依然是实践,因为它的意图是对某些类型的统治关系作制度性承认,并排除另外一些关系。民族法律文化,就法国的案例而言,是“真理意识形态”的高级形态。

本书涉及若干不同主题,因此也在不断调整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的有法律人类学、情感史、认知理论、文化研究、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等,但也包含更为传统的制度史、教会法和国王法令研究。多种范式的运用和融合使我们得以从多种角度解释传统史料,但同时也使得研究本身无法归入任何单一范式。笔者尽量相对准确地运用这些领域的资源,但无意削足适履,使本书得以接受归类。如果能够对“真理意识形态”的崛起和发展作出多维度的描述,并引发和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的共同思考,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图文编辑 | 陈志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