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丨刘操南全集之二丨《楚辞考释 诗词论丛》出版





【书名】楚辞考释 诗词论丛

【丛书名】刘操南全集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基金项目

【作者】刘操南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308-19464-8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98.00元



作者简介





刘操南(1917年12月13—1998年3月29日),字肇熏,号冰弦,晚号梁溪狂叟。江苏无锡人。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我国著名诗词学家,古文献学家,作家,师从竺可桢等先生学习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光学、地学、建筑等多门课程。为学文史皆长,文理兼通,学贯中西,考据、义理、词章并重;治学博大精深,且诲人不倦。学术成就涉及古典文学、科技史、古代史、文献学、戏曲学、章回小说与诗词书画等多方面,蜚声海内外。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操南全集》之二,由《楚辞考释》《诗词论丛》两部分构成。《楚辞考释》,为刘操南先生所定名并初编(收文十四篇),姜亮夫先生题签。后由应守岩、刘文漪在此基础上增选相关研究和赏析文章十八篇。这次收入全集,抽出《古籍与科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 1990年 10月第 1 版)已收七篇(《屈原生年说》《<离骚>“正则”解》《<离骚>“骐骥”与“鸷鸟”“鸩鸟”说》《<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说》《<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说》《<橘颂>颂橘》《<楚辞>天官叙说》),余下七篇文章仍以《楚辞考释》为题,此外有三篇以《楚辞简论》为题,有十五篇以《楚辞赏析》为题,遵刘先生生前所定,统称为《楚辞考释》。《诗词论丛》,收入刘操南先生有关诗词研究论文如《诗以言志——风骚咏兰管窥》《诗教与治术及其艺术表现》《诗歌的音韵论析》《诗歌的音节论析》等8篇,以及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重要诗人的诗作约70余首的赏析文章,诗人包括李白、杜甫、李商隐……许南英、谭嗣同等25人。


照片留真


刘操南(1917.12.13-1998.3.29)

(20世纪80年代)


竺可桢校长签署的国立浙江大学教师聘书(1942年)


文学院秘书工作聘函


刘操南毕业留校时期研究楚辞的文稿本

“鐂氏楚辞论文  成均楼 存”


诗词讲座(1994年11月)


学习诗词时的札记(1973年)


《屈原生年说》刊载于《真理杂志》,1943年第1卷第3期


《离骚》文章


1996年摄于杭州寓所书房,左为陈飞教授(《刘操南全集》主编之一,上海师大博导)


《刘操南全集》总序





整理著名学者的著作,是一个学校悠久历史积淀与学术传承的重要标志,是我们重温历史、开启未来的重要契机,对于学术传承、文脉延续、拓展学科、继往开来,意义重大。浙江大学领导十分重视浙大文脉的传承,很早就责成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启动《刘操南全集》的事情是在2015年,当时的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分管文科,直接促成了刘操南先生学术著作整理工作。当年的7月4日在位于杭大路上的浙江大学古籍所开会,确定了这项工作,参加者有刘先生的长女刘文漪女士、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汪晓勤教授以及原杭州师范学院应守岩老师等,以后召开了编辑委员会会议。出版社原总编袁亚春先生、原副社长黄宝忠先生以及编辑室的同事们都很热心。

浙江大学古籍所(前身是杭州大学古籍所)是1983年成立的。创始之初,我所即为当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的十四个研究所之一。学校从中文系、历史系抽调数位著名学者组成古籍所,姜亮夫、徐规、沈文倬、刘操南等先生就是建所的元老。在2015年前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古籍所已成为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我们不能忘记古籍所的前辈们,姜亮夫、沈文倬等先生的著作在家属和地方的支持下都已经出版。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刘操南先生带的研究生较少,他的许多学问如天文、历算等属于真正的“冷门绝学”,研究者甚少,整理起来难度很大,故刘先生著作的出版一事稍稍滞后。现在,有了学校和出版社的支持,我们很高兴。

对整理刘先生文集贡献最大的是陈飞教授。作为刘先生的弟子,他对刘先生的学术研究比较熟悉,更有对老师的一腔真情,因而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大部分书稿的整理工作,寒来暑往,全力以赴,不计名利,不惮劳苦,呕心沥血,这种精神是很让人感佩的,我想,刘先生地下有知,也会为有这样的弟子而感到欣慰。

能够让刘先生欣慰的,还有他的儿孙们。刘先生的大女儿刘文漪女士是整个整理工作的直接推动者,整理出版刘先生著作可以说是她最大的心愿。由于家学薰陶和常年坚持,她几乎成了刘先生著作整理的专家了。很多年以前,她就抄录整理刘先生的书稿,并把刘先生手稿中不认识的字拿给我看,让我辨认。退休后,她更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对父亲遗著的整理上。有些十分专业的文献,能够整理者甚少,她就各方打听,寻求专家帮助,其执着精神难能可贵。刘先生的儿子刘文涵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专业不同,也尽力参与全集的整理工作,拍摄了大量的图片,策划编制全集各卷的照片,还撰写了刘先生的年谱,可惜猝然离世,没能看到全集的出版。刘文漪在给我的微信中说:“刘文涵的儿子刘昭明现在已是国家‘优青’,浙大化学系的‘百人’。”现在他也参与全集的整理工作。刘先生祖孙都是浙大人,子孙又那么孝顺,刘先生应当了却了心愿吧!

我来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是1982年,1985年硕士毕业就分到古籍所工作。很可惜,没有听过刘先生的课,只听说他上课激情澎湃,知道他吟诵古诗有古人之风,而刘先生退休很早,我只有几次接触的机会,现在想来很是遗憾。刘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研究,在古代天文历算、古代科技、文史典籍、小说戏曲等领域著述甚丰,在章回小说与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创作。而我涉猎甚窄,只在古代文献语言上有点研究,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刘先生的文集,记得初期只是把先生的几部书稿如《〈史记〉春秋十二诸侯史事辑证》《古代天文历法释证》《古籍与科学》等内容分给我的硕士生刘芳、沈莹、马一方、王健等同学,请他们帮助核对引文,校勘误字,作了初步校对工作。办公室陈叶老师、出版社宋旭华编辑都尽力做好协调工作,我要感谢他们。作为古籍所所长,在整理刘先生文集方面,我没有尽到责任,倒是陈飞教授在不停呼吁,不断督促,让我感与惭并。

除了刘先生是古籍所的前辈外,我们与刘先生还有另外一层情谊:刘先生是民盟盟员,他女儿刘文漪在民盟省委会机关工作,罗卫东校长和我也都是民盟成员。我们都应当学习刘先生献身学术事业的精神,把刘先生付出毕生精力撰写的著作整理出版,为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光很快,从筹划整理出版到现在,已经7年过去了,刘先生的著作已经出版了11部,期待另外的11部不久将问世。

从这件事情我想到,整理已故老先生的著作,包括遗物或档案的整理,是十分紧迫的事情:虽然老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们的家属还健在,他们的弟子还在工作,如果再过若干年,可能资料散落更多,知情者更少,搜集整理更难。所以建立和完善文科老教授的学术档案是文献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工作,必须有规划、分步骤进行,时不我待。

我以为,建立和完善文科老教授的学术档案,主要有文献整理与文物搜集两方面工作。文献整理应当依托原有学科和弟子,与出版社联合,整理出版著作,也包括学术年谱和回忆录等;文物搜集应当联系家属,与档案馆联合,上门搜集老先生的珍贵资料,如手稿、书稿、照片等文物,如果有条件,建立音像档案更好,进行妥善搜集、归类与整理保管。有的学者在文献整理和档案搜集方面都较完善,而有的已故学者尚未有资料整理与专门档案。我们应当协助学校档案馆或出版部门做好这项工作。

浙江大学古籍所是一个文史哲并重、以文献立身的研究机构,所以刘先生这样涉猎很广的学者才在古籍所授课和工作。建所初期,我所就先后编辑出版了《文史新探》《古文献研究》等论文集。明年4月18日就是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日,守正、创新是我们的愿景,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总结古籍所的历史和传统,让姜亮夫、沈文倬、刘操南等先生开创的事业继续弘扬,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尝试运用新方法、新材料,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把古籍整理与研究事业推向深入,无愧于时代。


王云路

2022年7月13日于杭州紫金西苑



图文编辑丨陈志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