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各个省份是如何形成如今的形状的?

西楚小霸王 一起看地图 2021-10-08

丨划分河北与山西的太行山

关注『一起看地图』,用地图看世界



对比中国和美国地图你会发现,中国各个省份的划分呈犬牙交错之势,而美国则是横平竖直,这不免让人疑惑,中国各个省份的形状是如何形成的?其中有什么规律?

中国与美国行政区划对比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先有郡县,之后在郡县的基础上才出现行省,因此,郡县的大小、形状直接影响了由其组成的行省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上,可能存在上百个郡,上千个县,数量太多实在没有逐一分析的必要,所以我们将视角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上,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梳理省级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发展。


(一)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 秦汉郡县二级制度


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国推行,秦以后的历朝历代以郡县制为基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区划,最终形成如今各省份山川形变、犬牙交错形状。
秦代四十八郡

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人口膨胀以及疆域的扩大,郡县的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中央政府对郡县的管理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经过文帝、景帝、武帝连续削藩,原先由宗室亲王管理的郡国被大量裁撤,再次加重中央管理地方的负担。因此,从武帝开始,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部,以《禹贡九州》为基础命名,每个州设置一名刺史,代表皇帝实行监管地方的职权。

东汉疆域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只是一个监察区,作为主官的刺史,也没有固治所,类似于如今的中央巡视组。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地方形势愈发糜烂,东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改刺史为州牧,在监察的基础上增加军政大军,成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主官。权力过大的州牧,在中央衰弱之后,渐渐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诸如冀州牧袁绍,荆州牧刘表。
西晋短暂的统一过后,天下再次陷入东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割裂割据之下的长期混战,导致沿袭自汉朝的州郡县制度崩坏。例如南齐,设置了南兖州,北兖州,南徐州,北徐州,青州,冀州等二十三个州,然而南齐的疆域只有秦岭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另外冀州明明在河北,南齐跑到江苏设置一个冀州是什么鬼?

南齐江南各州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 唐宋州县制,二级区划向三级区划过渡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由于前朝州郡设置实在混乱,索性将郡撤销,改为州县二级制度。在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中,以山川地形为主要依据而设立郡县,极少出现跨越高山大河的情况,为后来第三级行政区的划分打下基础。


进入唐朝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疆域的扩大,唐朝也走上了汉朝的老路子,在州县之上,“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十道分别为关内道(秦岭以北,黄河以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南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

唐代十道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唐玄宗时期,将原先的十道拆分为十五道,如江南道拆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南西道也就成了后来的江西省。
唐代江南西道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下降,政令难出京城,地方上的藩镇长官开始兼任监察区长官,道与藩镇合并,成为割据势力,道也成为了官方不承认的事实上的最高级行政区划。
唐朝设置的道,与汉朝设置的州,都是依据山川地势而划分,本意都是交通便利,文化统一,管理方便,但在帝国末期,这些划分相对完整的地区非常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成为王朝灭亡的推手。唐朝之后,历代统治者开始有意的破坏行政区的地理完整性,以降低地方割据的威胁。

五代十国(后梁)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宋朝从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中诞生,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藩镇割据的威胁,终宋一代对地方割据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这也在行政区划中得到体现。


宋朝改“道”为“路”,与唐朝同样为名义上二级,实际上三级的行政区划制度。在路的设置上,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将“大道”改为“小路”在地盘缩水的情况下,将唐朝的十五道改成二十四路,同时将不同的地形单元相互拆开。
北宋疆域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例如,将黄河东面的解州、河中府划入黄河西边的永兴军路,将黄河北面的孟州划入黄河南边的京西北路,将淮河边的淮阳划入位于山东的京东东路。


  • 元明清行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吸收了其他政权的经验,创立了一套以行省制度为核心的多级地方行政制度,除了我们熟悉的行省外,还保留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然而省路府州县之间的的相互统属又十分复杂,我们着重了解元朝的行省划分就好。


作为外来民族,蒙元在国家治理上不可避免的要大量使用汉族官吏,因此在行省划分过程中,政治因素超越地理因素成为主要依据。例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江西行省越过南岭进入广州。

元代中国本部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明朝建立后,对元朝设置的行省细分,将巨大的中书省拆分为京师、山东、山西;河南江北行省分为河南与南京;湖广行省和江西行省南部分出广东和广西;江浙行省拆分为浙江和福建;新设贵州省。明朝这一番操作下来,如今各行省的雏形基本显现。
明代疆域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行省制度,将湖广分为湖南和湖北,将南京分为安徽和江苏,从陕西分出甘肃,将四川南部划给贵州,平定西藏后又将藏区东部分给四川和云南。通过清朝的调整划分,最终形成了后来的汉地十八省版图格局。
清代疆域图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二)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


行政区划有其自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背景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对行政区划产生重要影响。


  •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行政区划的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各省的划分也大都沿重要的山川河流划分。例如,陕西与山西以黄河为界,山西与河北以太行山为界,福建与江西以武夷山为界,江西与湖南与罗霄山为界。
  • 政治因素


正如前文提到,中央政府出于政治考量,会通过微操来打破地方区划的地理完整性,起到削弱割据的作用。例如,文化和环境与四川盆地相近的汉中被划入陕西,与荆襄相近的南阳盆地划入河南,说闽南语的潮汕划入广东。

  • 经济因素


元朝初创行省之时,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划分的行省面积较大,一个行省囊括多个地形单元,既不方便管理,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区域整合与认同,明清两朝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优化,经济因素的开始超越政治因素成为主导。


比较典型的就有清朝拆江南省(前身为明朝南直隶地区)为江苏和安徽,原江南省面积较大,又地处江淮富庶之地,江南一省的税赋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太过耀眼的江南省在清中期后被拆成江苏和安徽二省。
明代南京(南直隶)地区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值得商榷的是,江南省在拆分过程中,并不以天然的长江或淮河为界,而是以江宁为中线,南方纵向划分,这样的划分虽然使得江苏、安徽二省都被长江淮河切割,但将经济较差的淮北地区分派给发达的苏南和皖南,使江苏安徽二省在经济上较为平衡。


  • 军事因素


战争是一个国家最动乱的时期,军事因素对行政区划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朱元璋北伐蒙元时,刚跨过黄河,便将占领的彭德(鹤壁)、卫辉(新乡)、怀庆(焦作)划入 河南省,巩固对新地盘的统治。清末中法战争后,为加强东南海防,将台湾府从福建省划出,新建台湾省。

明代河南省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 民族因素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各异,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变回依照民族、语言、宗教等划分行政区划,后来逐渐发展成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严谨的分割线——————


我们对比其他面积较大的国家,会发现中国、印度、俄罗斯这类拥有较长历史的国家,其行政区划复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历史较短的殖民国家,其统治阶级为外来殖民者,受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较小,在行政区划上多以直线划分。


仅从地图上看,也许大家会觉得美国式的行政区划,大小相近,简单直接,比较美观。但好看并不等于实用,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划分是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智慧结晶。

文:一起看地图

图:《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0)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 完 -

往期精彩

1、从民国到现在,细数中国省级行政区变化

2、当年计划苏美英中四国占领日本,但最后为什么被美国一家独享?

3、同是蒙古为什么分内蒙古和外蒙古,为什么只有外蒙古独立了?

4、从“秋海棠”到“大公鸡”,中国边界线到底经历了什么?


5、关于地震带,你知道多少?





↓ ↓ ↓ 点击穿越门,用地图看世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