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百岁老人周有光的最好方式
一代宗师,
遽然远行。
国人的传统里,从来不乏对于百岁老人的敬爱。
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京去世。周末的朋友圈怀念老先生的文章、老先生的生前自述文字交替刷屏,提醒着人们:一代宗师,遽然远行。
周六上午,笔者获悉周有光先生病逝的消息时,正在深圳参加一个义写春联的公益活动。用毛笔怎么写“周”字最好看?传世的书法作品里历代名家的写法多姿多彩。我们只要用汉字拼音“zhou”查书法字典,纸质的或网络版的,就能迅速地找到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人写的“周”字。汉语拼音对于汉字检索,尤其是对于数码时代的汉字输入,可堪称一个大神级的解决方案。
但写拼音能否代替汉字,比如用拼音文字写春联?我这么问,估计不少朋友就要懵圈了: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当年周有光先生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初衷就是汉字改革拉丁字母化,必须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落后的中国才能融入现代的世界文化。
话说建国初期的1951年,毛泽东指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文字的道路”。于是,1954年底,国务院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应邀担任委员。1955年秋,周有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他留在了北京,当了“文改会”第一研究室任主任。
当年新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三项:制定新的标准语(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以及简化汉字。普通话源自国民党政府制定过的标准语(当时称“国语”),为了推广、普及普通话,为汉字注音,开发崭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也就迫在眉睫。
说来话长。第一个使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是英国人威妥玛。1862年,英国大使馆在北京开馆,威妥玛作为第一任首席秘书来到中国,编写了欧美人使用的汉语教科书《汉语自尔集》(1867年出版),这就是后来通行世界的“威妥玛式”中文拼音法。威妥玛归国后成为了剑桥大学首位汉学教授。
国人最早尝试创制拼音方案的学者是清末的卢戆章,他写的《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并用它编写了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在1892年以拼音读物形式出版。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激进的文化名流比如钱玄同、鲁迅等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汉字拉丁化的大潮自此拉开。
1922年初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专号以废除汉字为号召。钱玄同刊文称,汉字“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的格格不相入……中国人要是不甘于自外生存,那么拼音字母应该采用世界的字母——罗马字母式的字母。”1934年12月,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1955年的“文改会”上,各路专家对于拼音议题争执不休,但基于向西方文化认同的民族文化变革心理,让汉字拉丁化终是共识。最后,周有光的直接采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提议得到通过。三年后(1958年2月),周有光主持编写的建立在26个拉丁字母基础之上的汉语拼音方案,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成为国家意志。
从五四算起,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以国家之名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至今也推行了半个世纪了。让当年鼓吹、制定汉字拼音化的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汉语拼音虽然在让汉字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功不可没,但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可能性却是越来越渺茫。
1985年的参考消息就转引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说法,“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成功用汉语拼音写成。”“汉字有很多同音词,用拼音拼出来的英文字母根本无法表达其意思,而从汉字一看便知。”李约瑟以主写《中国科技史》而闻名世界。笔者小的时候,因家父是中小学语文老师,曾长期订阅过一份《汉语拼音报》。当年我就百思不得其解,像会话与绘画,怎么区分?学点英文以后问题更来了:women是我们,老外会不会把它当“女人”来看?
晚年的巴金曾说过,“我年轻时思想偏激,曾主张烧掉所有的线装书。今天想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要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病中集》)。
周有光晚年曾卷入一场语言前景之争,他2010年发表《双语言时代》一文,称英语是“世界共同语言”,应该实行“双语言时代”。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这些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确有其不妥之处,但是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而并非遗弃,双语言的观点对任何一方的文化都是一种毁坏……
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百岁老人周有光
来了,走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手里。对汉字未来新的思考早已开始。这或许是我们送别百岁老人周有光的最好方式。
编辑:倪塑
鳳凰相关阅读
· BBC拍了部口碑爆棚的《中国春节》,英国人各种羡慕嫉妒恨,却把几千万中国人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