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一句话点醒国人:假如我们不关注天, 月球可能又变成钓鱼岛了

2017-10-20 凤凰卫视

说到“载人航天”你会想到什么呢?

360度空翻,毫不费力

国旗~很让人骄傲呢!


或者

是他们

   



没错,你清晰记得他们的名字:

中国飞向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太空出舱的第一人翟志刚

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


不过,你是否了解那些幕后默默无闻的航天人呢?

今天,小编带您见一位“幕后大牛”,


他全程参与了

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

第一颗卫星和第一艘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发射工作,

   他是神舟一号到五号的飞船总设计师,

他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小编已经跪倒在地,各种膜拜中...

下面就让戚院士分享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各种惊心动魄吧~


从神舟一号到五号,他是“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2017年的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了25周年的纪念日。该工程于1992年立项实施,因此被称为是“921工程”,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这25年,每一次成功发射,航天员的在轨工作的每个“首次”,都意味着中国在某个或者是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其背后则是中国正在上演的“智造”奇迹。



 



中国要发展载人航天的年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世界各国的“航天热”已经开始有点消退了,而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据说当时有人在讨论:这到底是劳民伤财呢还是利在千秋?




 



前苏联有个科学家叫齐奥尔科夫斯基,他一百多年前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他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最终要征服整个太阳系。“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


另外,“天”也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就是国家主权延伸到天上去了,现在大国的博弈,就是在天。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很热爱,所以曾经是农耕社会,但我们中国人对海洋曾经忽略过,假如说我们对“天”不关注的话,可能月球又变成钓鱼岛了。




这句话简直让人醍醐灌顶,

终于明白我们的航天工作者为何如此兢兢业业了!



时光回溯到2003年10月15日,在互联网移动终端尚未兴起的时候,亿万中国人选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画面锁定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飞船正在等待点火指令。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世界航天领域却是一片阴霾:


“哥伦比亚”号

美国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返回地面前的16分钟突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5月4日,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的时发生了故障,3名航天员受伤。

8月22日,巴西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发生爆炸,21名的工作人员当场遇难,20多人受伤。


一系列的灾难,让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格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神舟五号”杨利伟真的准备上太空时,我们外人很紧张的时候,您却反而觉得最有把握,为什么?




 



我们之前做了四次“无人”的试验。那么除了地面做了充分试验之外,“上天”以后确实暴露了一些问题。因为人造的东西要做到百分之百是不可能的。我们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想了一百多个故障,这一百多个故障是硬想出来的,而且都有预案。1998年11月份,朱镕基来我们这个地方来参观检查,检查我们有一个二期工程有一个缺陷:一个二级真空罐的焊接没焊好。朱镕基这个人挺严厉的,说:“这么点小事都没搞好,我怎么放心呢?”


但是他最后说了一句话,跟航天员讲:“你们放心,为了你们的安全,我们中央领导、总师一定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什么来保证你们的安全。


那么问题来了,

院士提到的这一百多项硬生生想出来的

“故障和预案”

有没有真正发生过呢?




 



这一百个预案一个没用过,往往是想到的没有用,没有想到的可能遇到了。

可能人们有疑问说“你们就没出过事吗?”


其实在我做试验暴露当中,是出过很多事的。比方说我们“神舟三号”就发现舱内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超标,而且超标很多。它上天回来以后一打开检查,发现超标。哪儿来的?怎么排除?花了很长的时间。这个呢不叫失败,是吧?是有这个问题,但是飞船也回来了,所以我们在试验当中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


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46 32774 46 15288 0 0 3893 0 0:00:08 0:00:03 0:00:05 3894ction>



2003年10月15日,作为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同首位飞向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由于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戚发轫被媒体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遨游过太空之后,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自传《天地九重》,披露了他首次飞天遭遇的各种惊险瞬间。当时与地球上做模拟试验完全不同的状况接连出现。其中8赫兹的低频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持续了26秒,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杨利伟曾经回忆,当时就像您提到的8赫的振动,是超乎他的想象,他差点觉得自己是不是要牺牲了?



 


我们应该是确定振动条件的时候,忽略了这个8赫兹。因为人是对高频不敏感,对低频比较敏感。人这五脏,脑袋,高频的时候打他一下都没有关系,但是坐船忽悠忽悠就受不了。而且这个8赫从哪儿来的呢?是从运载火箭上传到飞船上来的。


而且是离开地面才能出现这种情况。最后我们搞火箭采取了很多措施,把这个避免了。我觉得非常感谢航天员,他有学问、机智、勇敢,在整个过程当中已经排除了我们设计上的有些缺陷。


25年实现飞跃,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速度”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返航,让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两年后,2005年的10月,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载了两名宇航员升空,验证了中国“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能力,标志着中国人开始真正尝试太空生活。又过了三年,2008年的9月,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之后,“神舟七号”接到了开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舱外活动。持续了19分35秒的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神七”的发射“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载人航天”也成为了继“两弹一星”之后,航天人送给中国人的又一个金字招牌。


2010年,已经77岁的戚发轫做了一项调查: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时候,NASA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42岁。而另外一个航天强国俄罗斯,所面临的境况与九十年代的中国极为相似,苏联解体之后的动荡导致科研人员的年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而当下的中国,航天领域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


你肯定好奇:为啥短短25年,中国航天事业能一直大踏步的前进?


其实好奇的不止你一个。曾经一个德国人问戚院士一个问题:“为啥你们一年能发射两个飞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告诉我吗?”戚发轫的回答,让每一个中国人听了都从心底感到骄傲!



 



我说第一保密;第二我即使告诉你,你们德国人也做不到。我说我到你们德国去,你们搞卫星的时候,星期一和星期五绝对不做精密的、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呢?星期五就打算明天怎么玩了?分心,不集中。星期一呢?心还没收回来。还回忆呢!


我们怎么干呢?我们是白天干、晚上干、星期六星期天和过节过年也干。他说这违反《劳动法》。我说我们中国人凭什么能比你干得好、干得快?就凭这么点精神。实践证明了,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25年的时间里头完成得非常好。最好在什么地方呢?安全、可靠。



历史上,不管是美国、俄罗斯,

为了完成载人航天都牺牲了很多航天员。

我们到目前为止11个人上天了,

没有人受到一点伤害,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好啦,本周节目就先剧透这么多啦,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10月20日

《问答神州》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辑:苏珍妮、豆子


推荐阅读:

· 午间休息同事神秘失踪,可能是背着你去做这件事…

·不明觉厉?!一篇文章让你彻底搞懂引力波

·“东方好莱坞”里的龙套江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