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讲堂 | 徐远: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中国经济的下半场

2017-12-13 凤凰卫视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

可以分为上下半场

2013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工业、投资为主导

正逐渐转变为服务业、消费为主导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接下来人口是否还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

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是否存在上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徐远做客《世纪大讲堂》

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向


   主持人:田桐  

 主讲人:徐远


徐远: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终身教授。在宏观经济、微观金融、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著有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问题的文集《人地城》。


中国经济的关键拐点——2013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其实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工业化,这个进程已经在2012年基本结束,2013年开始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即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的过程。

上图以2013年为拐点,将之前和之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流动的速度进行比较。如果看前半段的话,一线经济增长速度其实是小于二三线的,那时二三线城市的增速其实是比一线快的。但是看后半段的话,一二三线分别是8.3、7.9、5.5,一线大于二线大于三线,这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发生了反转。


人口方面虽然还是大城市流入速度快,小城市流入速度慢。但是实际差距其实是被拉大了。大城市保持在2.5的水平,中等城市从1.3降到了0.8,而小城市从0.7降到了0.1。小城市2013年以后的人口增速已经几乎不涨了。

产业结构方面,上图是根据产业结构把城市分为工业主导和服务业主导,如果一个城市的工业比服务业占比大,就是工业主导,反之是服务业主导。可以看出2013以前,工业主导城市和服务业主导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流入速度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但是之后服务业主导城市,不管是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人口流入速度,都全面反超工业主导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是8.8大于5.4,多了3.4相当于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而人口流入速度差异就更大,工业是0.1,服务业是0.8,差了8倍。

支出结构方面,上图把城市分为投资主导和消费主导。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投资,用社会消费来衡量消费,按相对大小来划分投资主导和消费主导。2013之前投资主导的城市比消费主导的城市,不管是经济增速还是人口流入的速度都是快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但是之后,消费主导的城市的经济增速比投资主导要快,差了2.1个百分点,人口流入速度分别是0.1和1.5,差距15倍。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1978年到现在,国家其实就是在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然后搞招商引资,工业园区这些地方,这样的生产是工业性的,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去搞到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这样的项目,然后招到工人,招到工程师,找到资金,它就可以扩大生产。这个速度可以很快,在哪儿无所谓,而且如果在基数低的中小城市做这些事情,还可能增长的更快。所以在数据上,能体现的事情就是这些活动在中小城市甚至在偏远地区,都可以做,不需要大城市。但是在之后,特别是2013年开始,投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饱和,现在是世界工厂了,再增长空间不大,所以投资和制造工业主导遇到了一些瓶颈,后面慢慢地要寻找其它的力量,比如说大城市,消费,服务等。新的增长的潜力点,已经发生了转移。


现状: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可以分为上下半场,2013年就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工业、投资为主导,正逐渐转变为服务业、消费为主导,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经济和人口增速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快速发展还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上图是2016年世界十大经济体,十大经济体就是国民产出的总量。全球是74万亿,中国是11.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七分之一,这是工业化的成就。中国通过快速的工业化,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向世界工厂的转变,而且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增长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上图是中国、世界和代表着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红色柱子是工业化率,也就是第二产业占国民产出的比重。中国是40.9,世界平均是27,G7是23.7,所以我们是远超过人家的。反看城市化率,我们现在是55.6,世界平均是53.8,发达国家是80以上。就是我们的工业化率是远超人家,城市化率是跟世界平均差不多,但远低于发达国家。

上图用城市化率除以工业化率,中国是1.4,世界平均是2.0。七国集团是3.4。也就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国家快速地完成了工业化。但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这个可以解释过去的经济成就,甚至也可以解释很多结构问题。

大家经常讨论的,就是服务业滞后的事情。上图这组样本,世界十大经济体。去掉印度,横轴是城市化相当于工业化的水平,纵轴是服务业的占比,服务业发达的程度的一个测度。城市化越发达的国家,城市化率越高的国家,它的服务业占比越高;城市化越低的国家,服务业占比就越低。而且你会发现,中国也不算一个特别大的例外,也是在这条规律上。换句话说我们国家的服务业占比低,服务业滞后,也是和城市化高度相关的一个现象。


经济发展趋势: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我们之前看到的中国大中小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数据图表也显示,中国经济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那接下来城市化是不是必然会发生,人口是不是还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呢?


上图是美国的经济密度图,即每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生产的经济产出的比重。可以看出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的柱子很高,也就是说这些大城市,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生产了很多的产出。但是反观平原地带,就很平很低,很少的产出。


在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这个规律也是一样。日本的经济密度,也是三大都市圈很高,东京、大阪、名古屋这样的城市。其他地方也有小突起,是一些小一点的城市。


现代的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现代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工业和服务业,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那么城市到底是什么?

城市其实是一套分工系统,分工网络,它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城市是一个基础设施的网络。上图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大型城市的地铁网和地铁规划网。这是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加上更加复杂的地面交通网络,形成了这个城市的交通系统。而且不只是交通系统,还有其他很多的系统,比如说通讯系统,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这些基础设施。


在农村想修这样的系统,是不可能的。农村地广人稀,修了也没有人用,而且维护的费用很高,所以只有在城市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才能修这样的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供人们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还有一套网络,城市其实是一个根据功能机构分工协调的网络。各种机构完成了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各得其所,城市才能统一运作起来。有了前面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刚才那张图片上的各种机构分工网络,才使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在城市里面生活。

上图是各种各样的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医生、白领、经理、企业家、教授、演员、艺术家,然后还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种人员,这是看起来高端的。还有一些所谓的低级人口,比如说家政,售货员,做餐馆的,然后保安,快递员,各种各样的人口,在城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大家协调分工实际上是共生的关系。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分布现状来看,还是从城市本身具有的分工网络的属性来看,进一步加速城市化,都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那可能有人会问了,我们的一线城市是不是已经够大了,人已经够多了,还能任由它继续扩张吗?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是不是存在一个上限呢?

上图是大城市率,即一个国家百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国家人口的比重。是大城市人口的比重,而不是所有城市人口的比重。日本、澳大利亚是60%左右,韩国、加拿大、美国是45%左右的水平,而中国是23.8%。如果说大城市的发展,反映了人口聚集的规律,反映了劳动分工,人口聚集,基础设施节约成本的规律的话,中国的空间应该还比较大。


上图反映了经济密度,也就是每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上面的经济产出。平均来说,北上广深在国内是很高的,平均在2.7、2.8,可是跟国际大都市比,还是比较低的。所以中国经济密度上涨空间还很大。

上图中的大图看起来是一个很正常的施工工地的图景。可是看右下小图的话,会发现,这个施工是在一个楼顶上进行的,背后有玻璃楼,下面还有马路。

把小图放大,会发现刚才施工是在很高的高楼楼顶上进行的,现在的建筑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张图在东京拍摄,东京都市圈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都市圈。可是如此大的都市圈,它还在增加密度往上涨。如今日本全国人口的绝对数下降,但东京的人口还在上升。就说明一定的人口,甚至更少的人口,都是在往大城市去聚集。聚集的密度,其实是没有止境的。中国可以拿别国的高密度来做一个标杆,但是那不是上限,经济密度可能是无止境的。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分工网络是非常强大的一种基础的自发性的力量。人类演化的一条轨迹,就是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汇成城市,过去的规律如此,未来的规律也不会改变。


QA&


问: 现在房价可能是越来越高,您是怎么看待未来的房价问题?

徐远:我个人的观点,我是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经济增长还会保持一个稳定较快的增速,城市化的聚集不可逆转。我认为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些城市,还有一些比较有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房价还会大幅上涨。


QA&

问:有没有可能再过个十年左右,中国的年轻人口下降。那么那个时候,他对房子的需求真的还有那么高吗?

徐远:年轻人口总数下降了,他们往哪里走,是另外一个东西。比如说未来的年轻人都往北京走,都往上海走的话,他还是会支撑很高的房价。很多年轻人要求发展求就业机会,还是愿意到大城市。然后老年人可能会到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去。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本期《世纪大讲堂》!




辑:二丫、张尧、蒙小度


推荐阅读:

·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痛心!活着的历史证人已不足百人!

·江歌案首日庭审结束!陈世峰认为自己是杀人未遂罪

·山东14岁“天才”签约麻省理工?媒体:假的!官方:真的!MIT:不存在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