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北革命摇篮、药王山、三碗面、倒装壶...铜川背后的历史底蕴让人折服

2018-03-10 凤凰卫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34u8dup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2015年的2月14号,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下到了铜川。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这片黄土地发生了什么样新的变化?当年闹革命、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这里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这些过去的点点滴滴都令人非常的好奇。这个冬天,凤凰卫视走进铜川,带着大家,一起去感受,这片黄土地的气息。


铜川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翻滚着令世人惊叹的历史文化波涛,铜川古称同官,夏商时期隶属古雍州,公元前155年这里已经 设县制,这片土地历史厚重,名胜古迹众多,2017年铜川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照金:西北革命的摇篮


来到铜川的第一站是照金的陈家坡。照金,自古乃要塞之地。丹霞地貌的群山之中,一块巨石突出,奇绝险峻。正是在这座绵延不绝的险要大山之中,红二十六军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由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摇篮。


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陈家坡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创造陕甘边新苏区。这次会议成为西北革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如今陈家坡遗址已成为照金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正月里,陈家坡村民利用农闲准备玉米收购。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了照金薛家寨的山势。薛家寨易守难攻,刘志丹,习仲勋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火种,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为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二十六军,在薛家寨的4个岩洞中分别设立了军医院、修械厂、被服厂、仓库,建了寨楼、堞墙、战壕、哨卡、碉堡、吊桥。成为当时硕果仅存的革命星星火种。

 

2012年8月扩建的照金革命纪念馆,面积6500平方米,对外开放以来,参观人数累计达到120万人次。

 

照金革命纪念馆外景


馆内陈列了照金根据地时期,红军的重要文件和当年使用过的武器样品,大量图片完整展示出红26军的战斗历程。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这里收藏了非常难得一见的青年时期刘志丹的亲笔手书,写得非常的铿锵有力,很有文采。之后他就去到了黄埔军校学习,之后又回到了陕西的渭南,组织了西北地区第一场武装革命起义,渭华起义。从此也开启了西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药王山:孙思邈医术影响深远


这里的药王山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每年的二月二,药王山有热闹的庙会,孙思邈研究会的张光溥老人带着大家去看唐太宗这位帝王表彰孙思邈医德医术的碑记。

药王山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他的著作《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金方》


孙思邈在写《千金要方》时,其中两卷写到了伤寒,这时他还没有读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他读到后便在后续《千金翼方》中做了新的考证和阐释。孙思邈的医德和医术为后人所赞扬。


孙思邈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的历代中华医学著作,带大家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相传孙思邈百岁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成养生歌: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不宜苦,秋辛可省但加酸。


孙思邈重视养生“贻厥子孙,永为家训”,他把养生提到了民族绵延不息的高度。

铜川借助药王孙思邈的影响力,正在转型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在铜川以孙思邈命名的中医堂有六百多个。


在距离药王山不远的黄土高原沟壑之中,一群有志于中医药传承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办起了拯救濒危中药材的创业项目。


主持人艾楚怡在看濒危中药材


青年科技人员运用生物技术,通过现代手段,选择优良基因,完成了中草药的育种,脱毒和快速繁殖。白芨、珠子参、石斛、黄精、重楼和太白贝母等濒危中药材在这里重生。


铜川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呢,就有党参,半夏,黄巾,连翘,等等有很多这种可以适合在咱铜川种植。



耀州区:三碗面和倒装壶


铜川耀州区的三碗面远近闻名,咸汤面的看点是拉面功夫,刀剺(li)面的看点首先是擀面,擀出得面薄如纸,再是剺面,剺好的面,细如丝;窝窝面的看点是将上好的精白面粉掺入鸡蛋黄,把面切成骰子形大小状,用一种特制的“筷子头”,将这骰子面块一个个砘压成迷你版的“窝窝头”。耀州的这三碗面中也加入众多坚果、药膳等食材,花样繁多,是伴随了铜川人几十年的养生味道。

耀州三碗面


周围高、中间险,里边把陶瓷来生产,鼎盛时期,陈炉镇11个自然村,村村都在做陶器。

陈炉古镇


陈炉窑火1400年经久不息,而铜川自古代建立县制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古耀州这片黄土高原的历史上,出现了大量身名远播,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也出现了大量凝结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


耀州窑遗址


以倒装壶为代表的耀州窑,目前被认为与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五大名窑齐名。最兴盛时这里被称作“十里窑场”,是世界陶瓷史上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口。

 

倒装壶


陈炉的兴盛正与这里耐火坩土的储量密切相关,据说近期这里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紫砂土。大大小小的作坊。有几家还没有停工休息。


1973年,陕西历史考古研究所的禚振西教授,开始从事耀州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她在这里发现了五代青瓷,以及和官汝青瓷釉色相近的天青釉和淡天青釉瓷。几十年来,这里大量的出土文物,不断证明着耀州窑的重要性。


禚振西



王石凹:英雄辈出的煤矿区


紧接着,大家翻越铜川的黄土高坡,前往共和国建设历程中英雄辈出的王石凹煤矿。王石凹煤矿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正处在转型期。


1961年,由前苏联援建的王石凹矿区,是当时西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在1982、1983年,连续蝉联全国高档普采冠军,有13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王石凹煤矿采煤五区先锋队,被传颂为特别能战斗。


王石凹煤矿的转型计划到2020年,能接待28万以上的游客量。职工有的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奔赴了其他矿区,有的参与在周边旬邑县开发现代农业项目。我们在矿区还见到了由矿区家属组成的创业织布纺。


王石凹煤矿的第一代宿舍区就是由矿工家属们建起来的,矿上最多的时候,有5万多人,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里组成了大家庭,煤矿工人的后代王站明从小就受到矿区阿姨们的照顾。组织织布坊,对他而言就是感恩。


王石洼煤矿1957年由前苏联人援助建设,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痕迹。它同时也是156个国家一五重点项目之一,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煤炭能源供应的基地。在1971年,它的产量就冲上了120万吨。从这走出去的全国劳模有很多人其中的一位劳模曾经被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十三次,特别是写出了矿工心声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如今已经家喻户晓了。

 

姚筱舟


1958年,铜川矿务局的职工姚筱舟以焦萍为笔名,在《陕西文艺》杂志上发表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诗歌,得到了两块钱稿费。1962年,这首诗词被收入在《新民歌三百首》中,随后雷锋将其中两段抄入了自己的日记里,被作曲家朱践耳谱成曲子,并交给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大江南北。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铜川现在正在全面转型:健康、宜居、生态、可持续是铜川转型的关键词。



芸芸众生,泱泱华夏,何以绵延万代?红军长征,艰苦卓绝,何以落脚陕北?山秦九州,八方亲朋,何以都关注铜川,远到而来?欢迎收看本期《皇牌大放送——照金春光耀九州》。



编辑:胡远蓉、巴塔木


推荐阅读:

·拧不开瓶盖?你是不是对女性有什么误解?

·珍贵家书,揭开潜伏特工一家三口的苍凉往事

·社会是如何教会一个人成长的?商业精英们这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