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家 | 玉树震后重建:有棱有角,有裂纹的真实

凤凰卫视 2018-07-02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60mcp72l&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0年4月14号,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两千多人遇难,州府所在地结古镇90%的民房倒塌。震后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多位国内一线的建筑师,在玉树进行了一次公共项目的集群设计,包括博物馆、行政中心、市民广场等等。


现在这些建筑都已经投入使用,它们给玉树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沿214国道进入玉树城区,在第一个路口迎接人们的,是一座8年前在地震中损毁的房子。



这是格萨尔王宾馆。地震之前,这个有3层楼,71间客房的宾馆曾是玉树的标志性建筑。震后它被当作灾难的纪念保留了下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受委托,在垮塌房屋的遗址旁设计一个抗震救灾纪念馆。

孟建民院士


“不要把这个纪念馆做显,要做隐。不要太强调这个纪念馆自身的形象,而抢了地震坍塌遗址的分量。”


“那么我们就把整个馆体挖到地下去,上面只留了一条简洁的,厚重的毛石墙。一头一尾设了两个出入口。”


“在毛石墙的一侧,就是和格萨尔王宾馆遗址之间,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剧烈的,地震的波动线。通过波动线挖了一条很深的缝,既是遗址和纪念馆间的分隔,也是纪念馆地下部分的采光缝。”


纪念馆空间的开始和结束都采用同样的具有仪式感的暗示。人们从光明中沿着狭长的台阶步入地下相对开阔的展厅,再顺着环形壁龛墙内的通道进入嘛呢石祈福大厅。


“这个嘛呢石堆相当于一个大的容器,你去的时候肯定就会带着嘛呢石往里面摆,越摆越多,就堆成了一个缓缓的纪念的场所。”

走出祈福大厅,步入主展厅,从地面裂开的缝隙处能看到地面上的遗址。

参观完毕,同样尺度同样形式的狭长台阶再次出现,观者走出纪念馆,回到光明中。


这首尾呼应的带有轮回意味的空间情景,与藏传佛教文化中的生命哲学相对应。


“藏地文化里的生死观,他们把生和死视为一种轮回,他们并不把死作为非常可怕,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由生到死,由少到衰,视为一个很自然,也欣然接受的一个过程。”



回到地面,毛石墙靠近格萨尔王宾馆遗址的一侧,设计了一排转经筒,平时步行路过的藏民会自然地沿石墙转完一遍经筒穿过广场进入市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化的生活场景。人们通过转经,把对灾难的纪念转化为日常的祈福。

建筑临近竣工发生了个小插曲,转经筒装了一半就被叫停,原因是师傅们并没有在筒里放入经书。结古寺专门派僧人下山把所有经筒按照藏传佛教的礼式缠上经文,否则转经筒就失去了意义。


热烈的仪式结束,广场又回到平静。转经筒已经全部装好,问起经筒的手感,他们说有些偏重,有些太轻,但没啥关系,转的人多了也就顺了。想想也是,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



2018年4月,摄制组在地震遗址旁拍摄的时候,马路对面有一群工人正在给城市绿地种草。工人说,把种子撒下去,拿耙子耙一下,草长起来,就绿油油的啦。


而这时候旁边的修车行,突然用大音箱放起了音乐。歌曲是《追梦人》,“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马路这边垮塌的格萨尔王宾馆废墟,与对面的播种、劳作和音乐,刚好形成一个对偶。


工人说,高原的春天来得要迟一些,但到5月,这些草也会长起来。


 • END • 

旁白:田川   导演:毛璇    摄影:刘峥


辑:设计娘、蒙小度


推荐阅读:

·为了当个"说话算话"的总统,他费了牛劲在中东搞事儿...

·北洋军阀的沉浮

·这一次,pick你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