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在大英博物馆修文物:用开水洗名画,拯救镇馆之宝

凤凰卫视 2018-09-11



2014年,大英博物馆展出了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让这幅绢画得以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1年的书画修复师邱锦仙。



《生活在别处》系列故事


01

从上海博物馆到大英博物馆

邱锦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进入上海博物馆前,她作为知识青年,在上海周浦镇旁的周浦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21岁的她和其他29位知识青年因为表现优秀,被招收进了上海博物馆的多个重要部门。邱锦仙被分配到了裱画组,这成为了她四十余年书画修复生涯的开端



彼时的上海博物馆“青黄不接”,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52岁,急需年轻的血液接班,邱锦仙和她的伙伴们,被寄予了厚望


我们的30位知识青年,上海博物馆都非常的重视,把我们都作为是革命的接班人来培养的……所以(上海博物馆)不惜成本地教我们,师父、领导,对我们特别的看重。


在那个年代,上海博物馆裱画组的技术力量很强,邱锦仙前后跟着组里的徐茂康师父和华启明师父学习裱画技巧。社里每三个月要考一次试,大家都刻苦练习,不断钻研。


我们那时候因为住在上海博物馆宿舍里面,吃完饭以后,我们还回到裱画室里面,再去练基本功,基本上要练到差不多九点多到十点钟,才去睡觉。每天上课上完以后,还要自己写一些笔记,每天要记着。


邱锦仙与家人


1987年,邱锦仙已经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15年,在这期间,她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丈夫是她在上博的同事,女儿也已经十岁。这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在了她面前——英国的一个古董商想请一位专业的裱画师来为他裱画,邱锦仙决心抓住这次机会,去英国工作两年,见识国外的情况,两年之后再回到上博继续工作


开水洗画   惊呆英国专家

02

邱锦仙与韦陀教授


邱锦仙到达英国之后,就在古董商的家里工作。机缘巧合,当时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现亚洲部)任职的著名中国艺术史韦陀教授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从上海赶回伦敦,邀请邱锦仙去大英博物馆展示修复书画的技艺。韦陀教授拿出一幅从火场中抢出的有好几个大破洞的傅抱石的画,希望邱锦仙能修复并装裱它。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邱锦仙先是用烧开的水,把那幅画洗了五次。在场的英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用开水洗画,都惊讶的不得了,感到非常新奇。


实际上,邱锦仙这样做之前,都会十分谨慎地确认画作是否可以被开水清洗。


我做之前,我先要看一下画的颜色会不会掉色,我都要试一下,用棉花球,或者手指都要试一下这个,蘸一点水,看看有没有掉色。


用开水洗画,是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其实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用开水洗画,就容易把那个浆糊化开来,比较开,而且画也洗的干净。


这次演示打动了韦陀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非常希望邱锦仙能够留在大英博物馆,帮助他们修复馆内的中国书画。当时的大英博物馆,只有英国和日本的书画修复师,用的是来自日本的修复方法,很多时候对于修复中国书画无能为力。东方部的主任罗森太太迫切地表示,如果邱锦仙能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对大英博物馆是“最大的帮助”


两年后,在面临是否回国的问题时,邱锦仙被大英博物馆的热情感动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抢救”流落海外的中国书画,产生了留在大英博物馆的想法。他们爽快地帮助她办理签证,支付相关费用。罗森太太写信给上博的马承源院长,感谢他允许邱锦仙继续在大英博物馆工作——

小邱是我们中间的桥梁,她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


提起大英博物馆对自己的“优待”,邱锦仙感叹:“我第一次归去的时候,都是馆长批下来,给我飞机票。大英博物馆从来没有一个职工,回去探亲,是大英博物馆付钱的。”


03

修复《女史箴图》  镇馆之宝重见世人

1903年,一位英国军官将《女史箴图》唐摹本带到了英国,他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得到了这幅画,准备将画上的翡翠配件卖给大英博物馆。博物馆的人员惊呆了,用25英镑把这幅画全部买了下来,放进库房保存起来。1913年,博物馆的日本裱画师和英国裱画师曾对其进行过修复,但效果不甚理想,到2013年的时候,画已经开始风化,四周都翘起来了。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焦急,召集了世界上好几个著名的专家来商量修复的方法,却迟迟没有实验出应该用什么材料。


了解到邱锦仙曾成功地修复了一幅因风化而四处断裂的菩萨绢画,工作人员立即来寻求她的帮助。


此时的《女史箴图》布满裂痕,织和卷已经脱离开来。邱锦仙想到,可以把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起来,这样既能保留淀粉浆糊的黏度,又能避免留下淀粉浆糊的白色痕迹。她先用一幅六尺不到的画进行了试验,修复的效果非常好。工作人员听闻之后非常激动,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立即把这种混合浆糊拿去实验室试验,结果也非常理想。于是邱锦仙就与助手每天一点一点地在显微镜下面仔细修复,一共修复了两个多月才全部完成。

修复后的《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

大英博物馆为这幅《女史箴图》,定做了一个特殊的橱,这个橱里面是恒温恒湿,一年四季就是同样的湿度,同样的温度,如果展出的时候,里面的灯光也不是很亮的,都是暗暗的,他们都有个标准的。所以如果关起来的时候,这个画就是灯也没有了,上面加了一层纸,这个画一点也不会损坏,按照原来的那个,就是安全的得了。因为恒温恒湿,温度也一样的,湿度也一样的。特别的安全。


如今,这幅《女史箴图》的唐摹本几乎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年中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展出三四次,其余时间都被保存在恒温恒湿的橱里。提起这幅画的修复过程,邱锦仙显得非常自豪:“所以这幅画,现在几百年放下来,也没问题。”


重任在肩   期望新人传承

04

2018年是邱锦仙修复文物的第46个年头,但67岁的她依然奋战在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室里。2011年,邱锦仙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大英博物馆的挽留和她对于让中国文物重现真颜的期望使她留了下来,继续工作。


多修复一幅绘画,等于我就是多负一个责任,我也就是多一份安慰。我是要守护自己祖国的文化遗产。我这样修复以后,他们可以在陈列室里面展出,让国外的游客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优秀的文化。



邱锦仙现在有两个外国女弟子——瓦伦蒂娜和卡鲁,在修复一般的书画时,她们能帮上她一些忙。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邱锦仙仍然希望能招收来自中国的学徒。在她眼里,“中国学生更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悟性也更高”


最好是中国学生,我带中国学生,就学起来比较快一点,或者接受能力,各方面,就本文化一样,但是他们最后还是找的是英国的……我们这个工作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学会的,要十年八年还不一定学会。因为要专心致志,要有悟性,才能学的会。


2006年,在北京参加一个敦煌文物修复会议时,邱锦仙听到一位专家在会上说,整个中国能够修复古字画的差不多只有一百位,这意味着专业的裱画师的数量更为稀少。她盼望着,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走上修复中国书画的道路。


所以我希望能够博物馆,多招收一点学生,能够让他们能够学习修复古书画,修缮本书,能够接上班,不要把中国的传统的技艺流失掉,希望能够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我的愿望。



 • END •



撰文:魏文婷

编辑:魏文婷、巴塔木


推荐阅读:

·逆袭 !他向港大求职被拒,最终却成港大“最佳校长”!

·他的离奇死亡,至今成谜

·双面间谍出卖情报致100名特工于险地!美俄历史上的爱恨纠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