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接地气的“超级宅男”为解决孤独,实现人工智能梦

领航者于盈 凤凰卫视 2018-09-10

人工智能时代打开了人跟机器交互的一扇大门,人和机器可以更友好、更自然地进行交互,机器开始懂人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服务。


图灵机器人公司致力于让机器人理解世界,使命是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自由对话,开发了一整套的语义对话系统及机器人操作系统,赋予各类机器人更多智能。模拟人类大脑的个性化沟通真的有可能实现吗?未来的生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点击收看以下精彩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7695lw4ph&width=500&height=375&auto=0



领航名人馆

俞志晨

2007年 获北京交通大学学士学位

2010年 成立北京光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 发布虫洞语音助手

2014年 发布图灵机器人

2015年 发布机器人操作系统图灵OS

2018年 获中国IT互联网最佳产品奖



不接地气的科技宅男


初次与俞志晨见面,他身着一件黑色T恤、牛仔裤,很典型的“科技男”打扮,聊起天来感觉有点腼腆,也没有对公司滔滔不绝的夸赞,只有低调、真实的回应。



他的人工智能梦,起源于“孤独”。他自称是一个“超级宅男”,很少出门,每天很享受写代码。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竟然定下目标要在一年内看一千本书,也就是一天读三本书!因为还要一边工作,最后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目标。



对于传统的一些理念、人情世故,俞志晨都认为“没太大意思”,所以有时会显得不接地气,或许在朋友们看来还有些“怪”,“我很少出去玩,我跟我同学基本上一年没讲话”。



难免,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孤独。


而灵感,也来自于这些孤独的时刻。“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个这种心灵上、精神上,可以更好沟通的角色存在。然后那个时候我就想,哎呀,算了,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机器人,可以达到这种要求。”




进入AI语义识别领域的第一批创业者


早在8年前,人工智能在中国还不是一个热门领域,连未来的走向也还不清晰,俞志晨就和几个北交大的同学一起创业,投入了语义识别领域。



当时最早是因为他大学时期已经开始接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而在2010年左右,他看好整个移动互联网,就是手机产品的发展机会,最终推出了一款产品,叫虫洞语音助手。



用过安卓系统的人都会知道,虫洞语音助手是一款类似于安卓系统SIRI的语音搜索助手,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搜索体验和效率,所以这个APP,作为国内第一款语音识别产品,一经发布,就长期排在了安卓系统APP的第一,排了超过一年时间,拥有差不多2000多万的用户。



俞志晨和团队在创业早期没有融资,仅靠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奖金去维系公司的运营,但由于虫洞语音助手的用户黏性较低,以及早期对商业模式的迷茫,2014年,公司正式转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布图灵机器人。




向阿兰·图灵致敬


“图灵机器人”这个名字,来源于俞志晨对于阿兰·图灵的致敬。在俞志晨座位后的墙上,也挂着一幅阿兰·图灵的照片。



阿兰·图灵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他提出的图灵测试,是用于判断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思考的一项标准。究竟在产品层面,机器人只是模拟人类,还是有可能拥有类人“意识”,不按照人的设想去做事情呢?俞志晨也一直在摸索探讨。



语义识别=大脑语言中枢


图灵机器人,虽然叫机器人,但做的产品其实是一套语义识别的系统和一个开放的机器人平台。



从SIRI到科大讯飞、微信语音转文字等各种听打应用的普及,人们对于机器人能“听到”指令已不再陌生,但是否听到就能听懂呢?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的区别在哪里呢?



俞志晨说,语音识别类似于人的耳朵,就是接收一段语音,并转换成一段文字的过程。而语义识别相当于人脑中的语言中枢,负责对这个语言的文字进行处理和理解,并去做加工和回应的过程,要比语音识别难多了。



目前人工智能还属于弱人工智能,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有多少数据,才有多少智能。今天能做到的所谓语义理解,是否主要还是通过大数据的输入和对已有数据库的搜索来完成回应?



俞志晨坦言,在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确实“人工贡献的有效资料,可能会比算法带来的效果更好”,而随着技术再往前走的时候,技术所能够承担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集数据、运算、工程管理于一身的一个体系,缺一不可。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人机互动的需求是能快速高效回复“对”的内容,至于机器人的整个“思考”处理过程,是一个“黑盒子”,盒子中进行的是搜索、算法还是逻辑推理,并不影响效果。



语义理解的突破口:场景化


经过几年的积累,公司现在拥有一千五百亿的对话链条数据。虽然拥有在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库,但俞志晨表示,语义识别不像语音和视觉,只要通过增大数据量,准确率就会相应提高,“一千亿的泛数据,其实不如在某一些领域,有十亿数据的效果好”。



“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对场景依赖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套通用的对话系统,能够同时满足儿童、老年、青少年、中年、中老年人,也无法同时服务于教育、金融、医疗、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需求。



所以语义识别的突破口,一是要有好的算法,提升效率;二是要有场景化的数据,做深垂直领域。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实现,而是场景落地。俞志晨决定深耕儿童教育、陪伴领域。截至目前,图灵在儿童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占全国专利总申请量的63%,同时有跟近100家儿童机器人厂商合作。



以十亿数据,深耕儿童千亿市场


目前图灵有80%的业务都在儿童领域,俞志晨非常看好这个市场,“儿童市场本身很大,非常大,也是一个大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空间”。相较成人对于新科技产品的期待和要求来说,儿童的对话需求比较固定,更注重娱乐性,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感到满足。



目前,从整个功能来看,儿童机器人首先肯定是联网,能支持一些语音交互、对话、人工智能的游戏功能,还有就是提供一些教育服务,包括怎么学英语、数学、国学等。



跟以前的互联网产品不一样,以前的互联网产品只是一个简单的交互,但是现在添加的人工智能功能,可以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让机器人逐步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和越来越了解一个人。



人工智能相当于人类五六岁的智力


究竟现在的儿童机器人有多“聪明”呢?


俞志晨坦言,在运动控制、逻辑推理、情感认知等方面,人工智能还很不足,但综合来看,使用了图灵语义识别系统的机器人,通过学习,能记住用户的一些习惯、爱好和个人信息,能做到人类五六岁的智力。



这也让儿童机器人正好能和五六岁的小朋友去进行沟通和对话。有趣的是,图灵机器人目前销量最好的,正是针对五岁左右的学龄前的儿童,而且是在三线城市。



机器人陪伴是现阶段的一个解决方案


为什么销售最好会在三线城市呢?俞志晨解释说,智能儿童机器人能弥补三线城市父母在类似于讲故事、学英语等知识类方面的不足。



俞志晨认为,陪伴可以分为精神上陪伴和教育学习的陪伴。对于比较内向的、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甚至是自闭症的人来说,机器人可能更容易打开一扇心窗,温暖他们的心。



而当今社会,由于教育资源和时间资源的稀缺,忙于事业的父母,需要一个更加智能的机器人,去帮助和培养自己的孩子。“你是宁可让你的爷爷奶奶去陪伴你的小朋友,还是选择一个很聪明的机器人去陪伴小朋友?”


虽然这种陪伴,可能不是完美的陪伴,但却是解决现阶段现实问题的一个方案。


赋能70万企业创建百万个机器人


任何一个公司或企业、开发者,都可以去他们的机器人平台里打造一个个性化的机器人,比如智能客服、聊天系统、虚拟的偶像、虚拟的明星等等。



对于打造开放平台的思考,源自于哪里呢?


一方面,图灵的产品理念,是“做硬件的公司把硬件做到最好,做系统的公司把系统做到最好,做内容的公司把内容做到最好,然后一起把整个体系构建得足够好”。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俞志晨对“让更多人拥有机器人”的追求。既然自认为一个一个产品去做,做不过来,那不如开放底层技术,赋能更多的厂商,以服务更多的人。目前图灵机器人平台有超过70万的企业开发者,相当于创建了一百多万个机器人。



离人人拥有高智能机器人还有20年


俞志晨有一个愿景,希望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自己的机器人。他坦言,距离我们理想中,智能程度高、个性化强的机器人,可能还需要20年。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放低一点这个要求,其实可能三五年就可以实现拥有简单的机器人服务。虽然大众理解的机器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其实在虚拟世界,互联网、手机上、电脑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



比如说,在微信群里、在微信公众帐号推荐我们看的东西,实际上很多已经是人工智能算法的结果,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还有电话客服,现在智能客服已经做到,它跟你说话,很多人都听不出来它是机器人。



为解决“孤独”而创造智能机器人


俞志晨认为,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依赖于科技的时候,这个科技能提供更好的一些解决沟通的办法,又进而促使人越来越孤独,进入了一个越来越孤独的恶性循环。他特别能理解现在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对机器人的忠诚度和喜欢程度很高,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很难被周围的人理解。



比如,打造一个虚拟女友,“这个女友,因为很了解我的数据,所以能跟我产生很强的一个心灵感应,交流得很开心,然后还不需要搞得那么复杂”。



虽然,显而易见的坏处是,这个理想的“她”是不真实的。但在俞志晨的眼中,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人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情感上、精神上的寄托。“也没必要真实,对不对?”  



当被问道,他在做的事情,是否在促进人类越来越孤独?


他说他不这样看,他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在探索让人类更加不孤独的可能性。比如说,当他感到孤独时,他就在想,“为什么一定要人去解决人的问题,才算是不孤独?实际上如果有一个更好的产品,一个机器人或者一个人工智能,让他不孤独,难道这就不是一个方案吗?”



或许因为科技,人们面对面却低着头刷手机,隔着屏幕更加冷漠和隔阂。又或许因为科技,人们拥有了更好的解决沟通的办法,让世界和天边都在指尖的距离。


以后的世界是否会因为机器人的存在,变得越来越冷漠还是越来越温暖,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就好像俞志晨,他是一个沉浸在写代码和读书世界里的人。对他来说,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与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活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很难为外人所理解。但是,在创造机器人语义智能系统和与机器人沟通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现在的00后、10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原住民,从小习惯使用科技,也更容易接受机器人的陪伴和与机器人沟通,好像电影里那样,机器人被更多看作是情感寄托的对象不是不可能。


未来的世界,能想象到的都有可能发生。



编辑:爱美丽、巴塔木


推荐阅读:

·不可告人的秘密——特朗普“通俄门”事件调查

·汪辜会谈两度携手  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被教授说“no”的毕业作品却获了国际大奖,他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