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中国,身为歪果仁的他们可能比你更了解

凤凰卫视 2019-08-09

11月1日,

僵持几个月的中美贸易摩擦,

终于因为一通电话迎来了转机。

到底在这个价值无法预估的越洋电话两端,

分别是谁呢?



哇哦~

原来是中美两国的领导人!

那么他们在电话里有聊了些什么呢?


习近平

中方已就中美关系多次阐明原则立场。希望双方按照我同总统先生达成的重要共识,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出现一些分歧,两国相关产业和全球贸易都受到不利影响,这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显示了中方增加进口、扩大开放的积极意愿。很高兴众多美国企业踊跃参与。中美双方也有通过协调合作解决经贸难题的成功先例。两国经济团队要加强接触,就双方关切问题开展磋商,推动中美经贸问题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重视同习近平主席的良好关系,愿通过习近平主席向中国人民致以良好的祝愿。两国元首经常直接沟通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持经常联系。我期待着同习主席在阿根廷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再次会晤,我们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为我们的会晤做好充分准备。美方重视美中经贸合作,愿继续扩大对华出口。两国经济团队有必要加强沟通磋商。我支持美国企业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特朗普


这通电话确实释放了相当积极的信号,

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进博会上,

来自互联网科技、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业和农业等

多个领域的近180家美国企业,

携带各自拿手产品和领先技术扎堆亮相,

参展企业数量位列第三。



本期内容,

我们就应个景儿,

为您讲述三位美国“中国通”的故事~

他们是谁?

~~~




2018年11月8日晚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北大学生举行了座谈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中国领土的美国官员,在美国他被誉为“不是总统的总统”,白宫的超级智囊。在中国,他是最尊贵的座上宾。中美建交以来,他频频出现在两国的政治舞台上,为改善两国关系不懈努力着。他就是两个大国关系解冻的关键人物之一,基辛格。


1971年,基辛格收到企盼已久的一封来自中国的密信,邀请他访问北京,为美国总统访华铺路。这封来自周恩来总理的手书,是通过当时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辗转送到基辛格手中的。


叶海亚·汗


过家鼎

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

那个时候,基辛格是尼克松派到巴基斯坦来访问,根本没有说过到中国。不可能的,因为当时不可想像的。中美两国是敌对国家,怎么能够派这么高级的特使来访问?


7月6日晚,基辛格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招待宴会上突然腹痛难忍。其实这是基辛格与叶海亚·汗总统早已密谋好的。叶海亚·汗当时说基辛格肚子疼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伊斯兰堡天气太热,于是邀请他到北边的总统官邸去休息,对外就说基辛格去养病,休息去了。然而实际上,基辛格秘密地坐上了巴基斯坦外事秘书驾驶的军用汽车,戴着墨镜和大檐帽,到达机场。



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作者  

在最后一刻,基辛格紧张了。他当时正准备从巴基斯坦飞往北京,他对巴基斯坦总统说:“您可以一道去吗?”巴基斯坦总统拒绝了:“我不能,我不能离开,我在这儿还有事要做”。 基辛格这才动身,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是迈往一个未知的世界。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到达北京

叶剑英、黄华等到南苑机场迎接


1971年7月9日十二点十五分,飞机准时降落在北京的南苑机场,第一个走下飞机的是基辛格,叶剑英 、黄华等中方官员已早早等候在此。没有欢迎仪式,简单的寒暄过后,叶帅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朝钓鱼台国宾馆驶去。



过家鼎

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

基辛格有点紧张,一开始我们在五号楼会谈的时候,他就带了一大夹子的文件,算了一下有七公分这么厚,他开始就是照本宣读,开头很拘束。周总理什么文件也没有,只有一张纸一支铅笔。基辛格很紧张,照本宣读,一页一页地念,整整七公分的文件。总理后来跟他开玩笑说,你别念了,随便讲嘛。



在基辛格的回忆中,周恩来非常重视这次会面,投入了很多时间。而周恩来的沉着镇静以及智慧,也使得基辛格尤为敬重。

 

然而,中美高层首次谈判的过程十分艰难。在第一次访问中,有些议题的讨论极其艰难,其中一个就是美方希望中国能够做出某种关于越南和苏联的声明,而中国不愿意。同时,中方希望美国能够坚定其立场,放弃支持台湾并从中抽身。结果却是,两边都不愿做出行动。



基辛格

美国前国务卿

我以为中国领导人会和俄罗斯领导人差不多。当然,两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差异。我当时习惯了俄罗斯冷战时的那一套,那种方式具有对抗性,并且使每一件小事都成了争论点。而当我和中国领导人见面时,我们专注抓大的问题,一些小事可以很快解决。


会谈达成了一个最大的成果,那就是双方商定了基辛格此次访华以及中方将邀请尼克松访华的公告。



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作者  

事实上第二天早上,基辛格就接到了在华盛顿的苏联大使的电话:“你们希望什么时候安排美苏领导人的见面呢?我们这边什么时候都可以”。美国人不动声色地说:“不了吧,我们已经准备去中国了,谢谢您的提议。等我们去过中国之后再安排吧”。这是向苏联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






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国度过了25岁生日,而他生日那天恰巧正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在1978年7月7日的日记里,卡特记录了建交前自己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写道:“伍德科克和国务卿万斯来到白宫,我告诉他们要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定。伍德科克一周以后就要去北京,我对他说,与中国建交是可行的,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事实上,从1977年卡特当选总统的第一年起,中美建交准备便已悄然展开。



刘亚伟

卡特中心中国项目部

从1972年的《上海公报》,到1978年12月15日的关系正常化,这之间中断了六年。卡特总统常说:“是的,尼克松是第一个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美国总统,但他却从没有明确表示过是哪一个中国”。而事实上,卡特才是策划并签订建交协议的人,是他告诉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国,这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一个民主党总统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尤为困难,因为尼克松毕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对共产主义。


在卡特当政之时,正是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外扩张最激烈的时候。无论在安哥拉,还是越南,苏联都始终保持一种进攻的态势。与前苏联的对外扩张相反,刚经历过“水门事件”的美国,采取的是战略收缩,正好与前苏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事实上,此时的美国国内对前苏联的态度也非常不明确。到底在美国外交当中应该注重跟苏联的交往,还是更注重中美关系?卡特总统的国务卿万斯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之间,也是意见不一。

 

政府内部对于中国问题的不同观点,使卡特意识到他必须谨慎处理此事。在美国,中国仍然是敏感的议题。为避免把问题复杂化,卡特秘密派遣了一个美国代表团前往中国。


布热津斯基(上)

                                

                                                                                                       万斯(右)

吉米•卡特:

美国前总统

我甚至没有向美国国务院透露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那样会让媒体听到风声,然后政府、国会和公众之中的台湾援华集团的领导人会在整个美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来阻止我完成这项计划。


1978年5月21日

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博士


卡特指派白宫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来到北京会晤邓小平,并开启了谈判进程。然而,这个谈判一直由于台湾问题而困难重重,准确地说,是由于美国对台的长期扶持政策,而陷入僵局。



孙哲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最主要的就是当时中国提出了要撤军,要废约,要停止美国和台湾之间的交往,停止军售。其中,停止军售、废约和撤军这三个是最基本的条件。那美国呢,开始一直不肯全面地去接受这些条件,总是有反复。比如说废约,美国当时说:可以,我废约。但是我要保留一年时间,比如说停止卖武器,我们以后还是要卖一些防御性武器的。


布热津斯基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从更大框架考虑,从战略性框架考虑,这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考虑到这对中国的重要性,我表示理解、支持和尊重。我们如果从更大的框架体系考虑,就能得出结论,既然这个问题又棘手又重要,我们没有必要立刻解决,它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找出解决办法。






1945年,“美国大兵”西德尼·里滕伯格来到中国,加入了中国革命。在昆明当地一家开明书店老板的建议下,他给自己起了个很诗意的中文名字,“李敦白”。


1946年春,蒋介石调动30万兵力,准备对中原军区李先念率领的6万新四军实行“围剿”计划。在周恩来的坚持下,美军将领马歇尔派出军调部三人小组前往宣化店调停。同期到达宣化店的、时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观察员”的李敦白,于偶然间听闻国民党军即将发动军事进攻的情报,并立即将这个重要消息告知中共领导人李先念。由此,李敦白也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邓小平会见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三人小组”

及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派出的军事调处执行小组时

与部分国民党和美军官兵的合影


1946年5月,当李敦白在湖北省境内的中原解放区奉命分发救济粮食时,战争局势已十分紧张。国民党已调集了30万大军,将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6万人重重包围。此时,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停战三人小组,也到此进行“和平调处”。三人小组到达不久,李敦白就在厕所里碰到了美方代表白瑞德将军。



李敦白

首位外籍中共党员

我说我在这里分发救济物资,我想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新情况。他也看出来我是美国人,他看看四周,发现没人就说:我告诉你,我从东北来。在东北,共产党的部队是国民党数量的四倍,国民党是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但是在这里,国民党准备将共产党一扫而光。


李先念和王震


茅厕里的偶遇,让李敦白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他决定把听到的这个情报透露给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

 

正是有了这些消息,李先念部队6万人成功突破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围剿,史称“中原突围”。中原突围不但保存了中原解放区80%的兵力,同时牵制了大量国民党部队,分散了对其他根据地的压力。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李敦白也时常让他的美国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位于美国西雅图附近的太平洋路德大学,是1890年教会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李敦白在这里当了二十多年的客座教授,他每年都会到这里讲解中国历史和哲学。



李敦白

首位外籍中共党员

我常常问学生,1946年中国内战开始之时,国民党占尽优势,但是为什么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却在短短三年半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让他们读《圣经》里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小放羊童只用弹弓和石头,就打败了这个巨人。我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大卫会赢,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会赢。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取得胜利的?李敦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


1946年,在宋庆龄和周恩来的建议下,李敦白来到了共产党控制的张家口,并协助张家口新华电台开办了英语广播,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个英语播音员。1946年10月,李敦白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延安。在这里,李敦白和毛泽东一起打牌、聊天、看电影,更重要的是,他还找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李敦白在新华社总部担任英语专家,负责翻译和修改稿件,并向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

 

1946年年底,毛泽东在同几个西方记者谈话中说到:现在有两种美国人,马海德 、李敦白、史沫特莱都是好的美国人,在延安有个斯特朗,也是好人。这样的人我们都欢迎。也正是那时,在李先念和王震的介绍下,25岁的李敦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更多详细故事

敬请关注本期

《凤凰大视野》之

中国通



编辑:伊梵、巴塔木

推荐阅读:

·婚姻中谁管钱?这个答案我服了!

·去过那么多地方,都比不过故乡

·自己生的,流着泪也得养下去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