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他们背后的故事......

领航者于盈 凤凰卫视 2019-08-07



40年前的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将其汇成排山倒海的巨大潜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创造了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的人间奇迹。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选出了几位改革开放浪潮中的领航者,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缔造出的五个极具代表性的传奇故事。


高西庆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

宗庆后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郭台铭

富士康集团创始人、总裁

陈东升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王传福

比亚迪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学者高知高西庆


1970年,年仅17岁的高西庆来到襄渝铁路参加建设,高强度的工作和食物短缺,使他每天都处于身体和精神上的饥饿状态。



当年修建铁路条件艰苦,冬冷夏热,一年四季都打着蚊帐。在煤油灯映照下的蚊帐中,高西庆就着昏暗的灯光读着《解放日报》,上面刊登了毛主席发表的一篇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主要指理工科大学。


当时高西庆读到这篇文章,只觉得心里一阵酸楚。“我印象极为深刻,看这报纸,当时心里那种从底下起来的这种酸的味道。就说哎呀,我们是没有希望了,大学离我们实在太远了,想都不能想。”



然而对知识的渴望胜于一切,高西庆在业余时间每天疯狂阅读从工友处借来的书籍,常常整晚不睡,就着柴油灯一直看到天亮,然后白天继续干活。凭藉着这种学习的韧劲,1974年,高西庆被推荐到北京外贸学院,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高西庆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1982年,他怀揣着仅有的17美元赴美深造,并在毕业后留美工作。



1987年10月19号,美国发生了巨大的金融危机,纽约总领事馆的朋友给高西庆打来电话,邀请他到领事馆给总领事讲讲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说中国现在很热闹了,对于证券市场也开始谈了。”


一场小型讲解得到了热烈的反响,高西庆和朋友们也因此开始思考回国打造中国证券市场的可能性。一开始高西庆有点犹豫:“我当时第一反应,我说这恐怕很难吧。”



那段时间,高西庆和伙伴们每天下了班就凑在一起讨论,最终想出一种理论,叫做工具论。“就好像机关枪一样,红军拿来就是替红军打仗,白军拿去替白军打仗,证券市场就是这么一支机关枪,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用的。”


历史的偶然,让他与几个同伴共同设计和建立了中国的证券市场。


高龄创业宗庆后


就在高西庆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步入对外经贸大学时,另一个人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浙江,33岁的宗庆后,顶替他母亲回到杭州一所校办厂工作,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做工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开端,市场经济开始冒头,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全面展开,城市里的工厂也是承包责任制,但当时的脚步没有迈得很快,也还在“姓资姓社”的讨论上有所争议。宗庆后在校办工厂做了8年的校办工人,当时的局长赏识宗庆后,任命他当经销部的经理。“一般企业一年利润只有四五千块钱,当时我第一年,我就提出可以承包利润十万块钱。那些人都认为我是疯了。”



然而宗庆后很自信,因为自己多年来勤跑业务,对市场的了解远远强过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老师们。“当时我就提出开发一个开胃的产品。出来以后,应该说效果很好,小孩子喝了以后,就开胃了。所以我们这个广告一做,一个礼拜就把市场打通了。”


这一做,就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三次问鼎首富。


台湾商人郭台铭


1988年的杭州,娃哈哈营养液刚刚进入市场便一炮而红。而在中国的南海边,一位台湾商人决定迈出进军大陆的第一步。


郭台铭祖籍山西,但他从小生长在台湾,后来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1988年,遇上了台湾开放到内地探亲的历史转折点,郭台铭接到父母的叮咛,决定回山西老家看看,经过深圳。



当时郭台铭正在考虑是否要到东南亚设厂,对深圳的一瞥激起了郭台铭极大的兴趣。


但是在当时,到深圳设厂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法律不清楚,那时候风险蛮大的。”但最终,郭台铭看中深圳同文同种、语言相通、地理位置近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决定在深圳设厂,“大量的农村农民工要出来就业。我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每一年要找几千个员工,都来几万个应征,真希望把工厂扩大,把人都容纳进来。”



在30年1万个日子里,富士康在深圳生根发芽,从一个百人规模的模具厂,做到如今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和中国内地出口总额最大的企业。

 

下海精英陈东升


四年后的1992年,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当时的陈东升毕业于武汉大学,当时这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称“精英分子”。


精英分子陈东升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工作仅仅五年,他已经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上了《管理世界》杂志社常务副总编,当时捧着“金饭碗”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下海”。



然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又一轮新浪潮,“那个时候慢慢社会形成一个最重要的共识,就是下海是个潮流,下海是一件光荣的事。”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正是这两份文件,让陈东升充分相信自己的“下海”有了“依据”,于是决心辞职下海。



陈东升当时的想法是,“世界经济的雷达去看盲点”,“哪个地方是空白点,没人做,我去做,我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时,他认为,“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作为一个后发经济国家,都需要以模仿开始,“我们这批企业家,绝大部分都是找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率先模仿。”


在随后的四年间,他连续创办了嘉德国际拍卖、宅急送物流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三个不同领域业内最早的公司之一,均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九二派”创业者的代表人物。

 

技术达人王传福


与陈东升有些类似,同样决定辞职下海的还有当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王传福。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将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时,基于对电池的研究,他发现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兴起,需要充电电池,可显示设备对于电池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要想再做大,只有把电池的应用扩大到电动车。电动车如果能够实现替代燃油车,电池工业会变得很大,相当于汽车工业的一半。”


同时,王传福也在中国面临的一些挑战中,发现了发展电动车的潜能,比如说对于石油的依赖,环境保护的意识,“你说空气的质量怎么改善,首先从尾气,因为尾气是最大的元凶啊。”王传福认定,中国应该率先会大力发展电动车,因此比亚迪制定战略,致力于电动车的发展,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公司。


勤俭成为一种习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为一代有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明显的时代印记。


虽然改革开放为高西庆的一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直到如今,高西庆还是坚持每餐饭要吃光每一粒米,直到老婆夺下他的饭碗。



“我们当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我们是民工,在秦岭大巴山里去修铁路,而且还没完没了地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去。怎么可以想象以后,如果能吃饱一段饭就不错了。”


直到今天,高西庆仍然带着自己1973年在工厂用废料做的一条皮带,皮带扣也是自己用钢丝焊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皮带的表面已经起皮,但高西庆还是“愿意用老的东西,因为老的东西很舒服。”



谈到勤俭,宗庆后也有同感。宗庆后从小家庭环境贫穷,缺吃少穿,“对我来讲,应该从小是苦惯了,没有什么奢侈的习惯”。虽然三次问鼎首富,宗庆后至今仍然不买奢侈品,不喝酒,戒了烟,也不爱应酬,每天吃食堂饭。



接受采访的当天,宗庆后穿着一件略微泛黄的白色短袖衬衣,一条普通的黑色西裤和一双黑色的老布鞋。聊到兴起,宗庆后饶有兴致地给我们展示了他手腕上的手表,“好多人以为这是什么好表,其实我在加拿大机场买的,一百多块美金。”他兴奋地介绍,脸上洋溢着自豪。


为什么穿戴得这么简朴?宗庆后有一句大实话:“我哪怕穿得再差,人家也不会把我当讨饭的,所以我认为这个钱,应该回馈社会,投资给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



勤俭在郭台铭身上,也有着类似的体现:白手起家的他,至今坐拥百亿美元的资产,但这么多年来,他还一直在一个铁皮房工作,每天吃着盒饭,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但他将自己90%的财富都捐了出去。


多少人艰苦奋斗,就是为了积累财富,郭台铭此举让很多人不解。而对他而言,财富意味着自己有推动事情的能力。



什么叫够用,什么叫体面的生活,什么叫幸福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但在这次采访的五位嘉宾身上,我看到了共同的习惯和对于财富的感悟。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对于经济如何大步稳进,几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也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这四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在哪儿呢?现实比理想来得更伟大”,陈东升赞赏地拍手。如今我国工业化基本形成,衣食住行基本解决,“现在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其实习主席提出来的大民生工程,后来我也在学习理解,扶贫,健康、医疗、养老、就业、上学,这都是民生最大的问题,其实民生也是最大的经济。”



而对于王传福而言,改革开放给了他最需要的公平竞争的舞台。“市场经济其实就是过剩经济。只有过剩才有竞争,只有竞争才繁荣。”对于他而言,充分竞争的环境给创新者提供了绝佳的摇篮,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在深圳发展,“你看深圳经济之所以一枝独秀就是因为他市场化程度很高,创新者往往就喜欢这种环境。”


而长期接触市场的宗庆后,对消费习惯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现在我看去年我们GDP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00后在改变消费习惯,吃光用光,而且是借钱消费,这样就使我们这个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解放出来。因此宗庆后认为,要想解决就业,要从第三产业的发展入手。



同时,宗庆后也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降低税收,这样可以扩大消费,增大征税税基,财政收入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其次,企业给员工加了工资以后,产品涨价,人民币贬值,政府的债务也会随之减少,“富人的钱也贬值了,也不用去劫富济贫了,平和地就把他这个财富分配了。”宗庆后笑谈,“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准扶贫,让全国人民都富起来,都过上小康社会,我们这个社会就更加和谐了。”

 

如何才叫企业家


王传福认为“中国企业家进取心很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很勤奋,再加上一些使命感和产业报国之心,他相信我们的民族会越来越强大,“咱们中国这么多人,这么好的民族,这么勤奋的民族,这么聪明的民族,应该更加强大,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干出来的。”



而陈东升则感慨,“这个时代给你的比你去努力想象的来得更伟大,所以你只有感恩这个时代。”他认为,企业家是社会主流群体,不应该叫苦叫累叫委屈,永远要有正能量,永远是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这才叫企业家!”

 

他们用努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究竟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必然?身处历史的转折点,很多人赶上了这班车,但当机遇来临时,是否做好了准备,可以抓住机遇,又有它必然的因素。


我们选出的五位领航者都是这个大时代里面,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缩影。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40年里,无数人不怕吃苦,不怕冒险,勇于尝试,靠勤奋、坚持和智慧改变了命运。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让一穷二白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用努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听完了五个传奇故事,

你对哪一位的故事最有兴趣?

你或你的家人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代,

又拥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编辑:黃雪迪、爱美丽、晓静


推荐阅读:

·孟晚舟被捕事件背后:加拿大抱着烫手山芋,不知该扔给谁

·只有终身工作,才能工作终身

·奔跑吧,少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