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我叛逆,是世间少了一条路!

凤凰卫视 2019-07-30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人精神转变的分水岭,如果说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促使了中国精英分子集体精神觉醒的话,那么25年后的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精英分子精神的幻灭和重生。正是精神的幻灭促发了重生的欲望,再造革命应运而生。五四之后,社会主义兴起,左翼运动开始萌发,中国社会从此转向,再无回头。

 

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青年是风向最敏锐的感知者,旺盛的荷尔蒙催化了这种敏锐,他们冲向潮头,与“旧时代”勇敢决绝,开启了激进的人生。他们中有富家子弟,有中产家庭的孩子,也有出身贫困的青年,不同的阶层,相同的方向。夏明翰,瞿秋白,闻一多,夏衍,张闻天,我们关注这些青年在大时代的人生转向,命运选择,以此窥视一个激变的时代,理解历史转折的必然。





1900年,中国人在焦躁中跨入了新世纪。190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历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国“元宵节”与西方“情人节”重合,19年一次。下一次是1919年。19年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分合跌宕,而跨世纪的一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后来被称之为“五四青年”。



1

 夏明翰——“宝玉”出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的春天,在大革命的低潮中,28岁的夏明翰在留下这首诗后,从容就义。


1964年,这首诗在周恩来的提议下被排入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从此得以广泛传唱,家喻户晓。继谭嗣同之后,中国青年再次踩着鲜血踏上救国之路。夏明翰给时代留下的问题是,一位富家子弟为何走向革命,并为此献身?




青年

夏明翰




1919年的秋天,夏家府上不断迎来访客,这些访客都为投诉而来。投诉对象是夏家的三少爷夏明翰。当时的夏明翰是衡阳学联的领导者,是当地士绅眼中的一大“祸害”。

 

1919年,五四浪潮波及湖南时,夏明翰已经是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学校机械科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为五四热浪席卷,当时衡阳的几所学校都先后加入学潮,上街示威游行。

 

游行最终演化为激进的抵制日货行动。夏明翰带着由学生、店员和码头工人组成的调查组和义勇军涌向大街小巷,到仓库、商店清查日货。




当时五四运动中间有一个不准卖,商家不准卖日货,老百姓不买他的,特别是检查别家的日货,如果有就的话就拿出来烧了。

—— 李婉霞(武汉委党史研究室 副研究员)




激进的夏明翰带领几位青年闯入一位囤积批发日货的张姓老板家,强行进行搜查,搜出其所藏日货,全部没收烧毁。青年学生的激进行动使得当地绅商胆战心惊,洋行风声鹤唳。当地绅商纷纷前往“夏府”,希望“夏府”掌门人夏时济能够管管自己的孙子。但这一请求难住了“教子有方”的夏时济。


夏时济膝下共有二十二个孙辈,夏明翰排行老三,是夏时济最喜爱的孙儿。夏明翰出生于“夏府”最鼎盛的时期。夏明翰出生的这一年,父亲夏绍范荣升湖北归州知府,前一年,爷爷夏时济正式出任湖北江南道员。夏明翰出生后一年,其父夏绍范更是连升三级,获御封正三品资政大夫。其夫人陈云凤也被御赐诰命夫人。夏家风光一时无两。


夏明翰出生时,院内桂花正开得茂盛。夏时济对这个孙儿的到来极为欣喜,寄予厚望,他给孙儿取名“桂根”,“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他解释:“桂者,桂冠也。新儿命名桂根,意谓他日富贵荣华,有根有底也!”

然而,令夏时济无法预料的是,大时代正在摧毁他的旧有经验,年青人的命运他已无法掌控。








夏明翰母亲陈云凤





像他这一代,我的想法,自己不行了,回到衡阳来,他是一心一意想他的儿孙,尤其是孙辈。希望他们能够将来也能够跟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读好书,考学校,当大官,最后荣华富贵。

——   吕芳文(《夏明翰传》作者)



2

瞿秋白——柴门风雪


1935年,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瞿秋白于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在这篇告别文章中,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文人,成为政治家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实在违反自己的兴趣和性情。这样的表述尽管同处于人生低潮、情绪低落有关,但也不乏内心的真诚袒露。瞿秋白的临别遗言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出身士族、志趣在文化的知识青年为何会走向社会革命呢?




瞿秋白



1920年,21岁的瞿秋白踏上了

前往红色赤都考察的列车,

开启了新的人生探索。

他要为自己、为父亲

也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寻求一条道路。



汽笛一声声催着

车轮慢慢地转着

你们走了

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



二十世纪的开始,是我诞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史上的新纪元。中国香甜安逸的春梦渐渐惊醒过来,一看已是日上三竿,还懒懒的朦胧双眼欠伸着不肯起来呢。从我七八岁时,中国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那疾然翻复变更的倾向,已是猛不可当,非常之明显了。幼年的社会生活受这影响不小,我已不是完全中国文化的产物,更加以经济生活的揉挪,万千变化都在此中融化,我不过此中一份而已。

——   瞿秋白 《饿乡纪程》



瞿秋白与父亲




瞿秋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传统和现代的剧烈碰撞中度过,家庭已经无法抵御社会的震荡,伴随着成长的是个人安全感的极速滑落。

 

1915年的春节,黑暗降临到16岁的少年瞿秋白身上,他的母亲自杀了。母亲自杀的原因是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八口之家失去生活来源,无以为继。

 

瞿秋白妹妹瞿轶群《回忆我的哥哥瞿秋白》:

刚强、慈爱的母亲终于走上了绝路。她自尽前,夜半在一豆灯火下写遗书的身影,我在睡眼惺忪中是亲睹的,只是年少无知,未能觉察。那时我十五岁,哥哥十七岁,我们下面还有数个弟弟。第二天哥哥从无锡赶回,恸哭在地,那种情景,至今似乎还在眼前。我们的家,这时不仅是破落,而且是崩溃了。



他妈妈安排好了把他,把他支走,让他去到无锡去了,又把轶群也支走了,然后又叫呁白去买东西,这样她就趁这个空子把火柴头,红火柴头和那个酒就吃掉了,就自杀了。

——   刘福勤(瞿秋白研究会 副会长)


瞿秋白母亲

金衡玉



母亲的死极大地震颤着瞿秋白。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17岁的瞿秋白写下这首《哭母》诗,

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世道的怨恨。



“后来我因母亲去世,家庭消灭,跳出去社会里营生,更发见了无量无数的悲剧。惨酷的社会,好象严厉的算术教授给了我一极难的天文学算题,闷闷的不能解决……”


然而东奔西走,像盲蝇乱投要求生活的出路,而不知道自己是破产的“士的阶级”社会中之一社会现象呵!

——瞿秋白 《饿乡纪程》





这中间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说满清被消灭了以后,民国初年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到底怎么办?中国这批青年的出路,瞿秋白是个典型例子,出路问题。

——李婉霞


五四学生游行




五四运动徒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漩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还只知道社会中了无名毒症,不知道怎么样医治,——学生运动的意义是如此,——单由自己的体验,那不安的感觉再也藏不住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



3

  夏衍——苦难辉煌


1927年,在大革命的低潮时期,共产党人被四处抓捕屠杀时,27岁的青年夏衍加入了共产党,并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扛起了中国左翼电影的大旗。在往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尽管历经波折,九死一生,但对自己的选择至死不悔。夏衍多才多艺,在参加革命之前,就已经可以靠自己的才华获得很好的物质生活,这样的一位青年,为何执意选择社会革命呢?



青年

夏衍



1920年夏天,21岁的夏衍即将要结束在甲工五年的读书生涯,如果不出意外,7月,他将顺利毕业离校。然而一切并不顺利。他的学业成绩评价是甲,但品行评价却是丁,属于最后一等。因此他将无法毕业。校方对夏衍品行评价不合格是因为他参加了激进的社会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阵惊雷震动中国,火烧赵家楼的消息从北京立即传到了杭州。杭州中学以上学校学生走上街头,高举标语,喊着“拒签和约”“反对曹章陆卖国贼”的口号,前往浙江督军公署请愿。学潮持续一月有余。五月八日,夏衍第一次参加了游行示威。



当时是大概是5月4号嘛,就是那个北大上街然后5月6号就是这个风声传到了浙江。在省立一中的带领下面,杭州市的各个中学都开始运动起来。像这种夏衍比较接受新生事物的,那么也就参与,开始积极参与到这样的一场运动当中去。

——  陈奇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夏衍传》作者)



大约在六月初,北京派来了一个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团,团长叫什么名字,我记不起了,高个子,很能讲话,是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北京大学学生。


北大代表做了报告,然后宣布正式成立浙江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支援京沪学生的义举,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抵制和搜查日货。首先各校学生分別组成六七人一组的检查队,到贩卖日货的商店去演说、劝告,对手不听劝告的,就进行搜查,把查到的日货集中到湖滨的公共运动场去烧毁。

——夏衍《懒寻旧梦录》



浙江学生运动的激进行动侵犯了商家的利益,这在商业氛围浓郁的江浙地区引发社会抵制,浙江督军杨善德立即训令警务处,査禁学生结社集会,并张贴布告:“如有违抗,当即依法逮惩,切切毋违。”面对官方和社会压力,浙江各校校长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第一师范为代表的进步派,一派是“甲工”和体育专门学校为代表的保守派。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做实验




这个浙江第一师范呢,当时这个校长经亨颐是一个非常进步的一个国民党左派人物,他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一种民主的科学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呢他非常赞同,学生的这种民主要求,反对专制主义,所以一师在这个学运当中革命运动斗争当中他起着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夏衍传》作者)



而夏衍所在“甲工”学校校长许炳堃

则是一位典型的实业救国主义者,

从来就主张学生专心读书,不得干预政治。



许炳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留日的一个非常执着于教育的这样一个人士,一个开明人士。那么许炳堃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他是非常讲究学生的这个学习,你来可以你就是要安心学习,别的事情你不要管,他是这样要求的。

——谭克德(夏衍研究会 副秘书长)



许炳堃




许炳堃曾留日四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科学习。回国被授予工科举人,担任过内阁中书。后受到浙江巡抚增韫重用,协助其办理教育和实业,曾出任浙江劝业公所科长兼省立第一手艺传习所所长。

 

许炳堃一生崇尚实业救国,立志培养有见解、有技术的工业人才。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务实判断,五四运动爆发后,遭到许炳堃等一批主张“实业救国”的改良主义者抵制反对。对学生参与社会运动,尤其是焚烧日货许炳堃立场坚决。


许校长告诫我们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行事不可过火等等,讲到抵制日货时,他还说了一些颇出我们意外的话。他的大意是说,我许炳堃从日本留学回来,不做官,不经商,办了这么一个工业学校,为什么?为的就是抵制日货,这和你们的目的一样,因为只有有了国货,才能不用日货;因此,最根本的抵制,就是好好学习,自己制造国货。在当时,这些话我们当然是听不进去的。

——夏衍 《懒寻旧梦录》



夏衍后来总结自己转向社会革命的经历时说:起初是认认直直地读书,可是年复一年地过去,我的工业救国的梦想开始动摇了。


在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即使在工科大学毕了业,当上了工程师,究意能对自己的祖国作出什么贡献呢?我开始察觉到没有一个独立、自主和民主的国家,单凭技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是不可能的。我的思想开阔了,我终于下决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编辑:苏珍妮、撕纸小妹


推荐阅读:

·这些食物竟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可惜很多人还在吃~

·五一小长假,为你pick必打卡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躺着都能月入十万?一个拥抱就能年入几十万?要辞职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