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只想安身立命,不要亲痛仇快的结局” | 凤凰聚焦

凤凰卫视 2023-04-25
2022年9月14日,在22名民主党和共和党参议员组成的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一场全球瞩目的讨论已经持续两小时。

夜幕降临前,委员会以17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由委员会主席梅南德兹和共和党籍参议员葛兰姆在2个月前共同提出的《2022年台湾政策法》。在投票表决的过程中,投下反对票的民主党议员布莱恩·夏兹发出警告:此法案将激怒中国、激化中美矛盾。


1


这版《台湾政策法》共分三大篇、九大主题,以增补现行《台湾关系法》为基础,并承袭美国对台“六项保证”等规定,被称为继《台湾关系法》1979年生效以来,美国对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订,内容包含外交、军事、文化甚至直接制裁中国等多个领域。


两天后,有媒体曝出通过后的《台湾政策法》又有改动。其中,关于将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的条文,从强制“要求”变成建议性的“国会意见”;在把台湾当作“主要非北约盟友”方面,表述由原来的直接“指定”调整为台湾“应该”像被指定为主要非北约盟友那样被对待。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严震生:
“‘台湾代表处’是一个很敏感的、会触及北京的底线;改掉‘非北约的主要盟国’这样的关系,因为有主权的国家才会是盟国。这两个到最后都拿掉了。”

《台湾政策法》的前身名为《台湾关系强化法案》,由共和党籍参议员卢比奥与民主党籍参议员默克利在2020年10月首次提出,在美国左右两派意识形态对立、两党纷争不断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两党却在《台湾政策法》上达成统一 。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
“之前这个法案为什么没有顺利通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之前提法案的参议员本身在参议院的分量不如这一次《台湾政策法》的两位领衔参议员。”

2


《台湾关系强化法案》首次提出后,未能在美国国会结束前排上议程,2021年3月,旧事重提后也未有任何进展。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湾的关注并没有减少。

2021年4月,美军“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进入南海,这是“罗斯福”号2021年第三次进入南海活动。有专家指出,美军航母在南海等中国周边海域的行动,自2020年以来变得突然性强而规律性降低。如果持续这种思路,美航母进出南海的频次也许每年会达到数十次。

台湾时政评论员 邱毅:
“南海是中美大国博弈里非常重要的地区,甚至可以说南海就是火药库。”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仅军事方面有所行动,且政治上面也有动作。2022年5月,美国国务院网站更新美台关系事实清单,“不支持台独”表述被删除后又被加回,中国外交部严正驳斥了美方这一“虚化掏空一中原则”的小动作。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
“美国其实已经把对华政策改变成遏制、消耗中国实力,也就是很认真开始打这张台湾牌。”

到2022年6月,此前一波三折的《台湾关系强化法案》更名为《台湾政策法》,再次排上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议程。不过到了8月3日,由于优先处理批准芬兰和瑞典进入北约的提案,《台湾政策法》的审理又延后至了9月14日。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严震生:
“当然,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的讨论对美国来讲很重要,美国法案的排序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3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据美国媒体爆料,拜登政府曾游说她不要在当下敏感时期访台,但未能劝阻佩洛西。9月26日,早已身无公职的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也现身高雄,引发台湾舆论反感。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达巍: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美关系当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但8月2日以后,由于佩洛西窜访事件,台湾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8月2日至10日,中国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东海、南海、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进行了环台军事演练。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
“所以美国在一连串动作之后,最近开展《台湾政策法》的审议,以及做所谓内容上的增减,美国行政跟立法部门之间是在唱双簧。”

尽管白宫有种种顾虑,《台湾政策法》的审议流程仍然推进了下去。9月18日,美国总统拜登更在采访中表示:若大陆攻台,美军将协防台湾。中方对相关言论表示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向美方提出了严正交涉。

台海局势难辨、中美持续紧张的氛围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举行。由于新冠疫情,联大已有两年未能以实体形式召开。而这次中方派出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亲赴纽约,并在9月22日发表题为“中美新时代正确相处之道”的演讲,意味深长。

4


9月19日,王毅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与已经99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会面,这是王毅出席联大期间首个公开外事活动。恰逢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五十周年,两人共同回顾了中美交往五十年的历史脉络,也就如何维护好中美关系达成了共识。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达巍:
“基辛格是中美关系当中的标志性人物,他在中美破冰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基辛格作为中美关系中的老资格外交家,在这个时候听取他的意见,特别是在中美关系中的一些智慧,是很重要的。”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交往的大门在冰封已久后重新打开。在此期间,中美政府在上海锦江饭店的小礼堂里发表了两国的第一个联合公报。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达巍:
“美方在表述里说,他们认识到台海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说不提出异议,没有表示支持或反对。”

在《上海公报》发表近七年后,经双方努力,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然而,美国政府刚与中国建交后,转而又与台湾签署了《台湾关系法》,持续干涉中国内政,并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

为解决美国对台售武问题,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也承诺,“将逐步减少对台湾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到最后解决”。

在发表“八·一七公报”的隔天,美国政府故伎重施,扭头就向台湾发送密信提出对台的“六项保证”,作为“八·一七公报”的单方面内容说明。

5


1991年,苏联解体让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政府也开始把日益强大的中国视为威胁其利益的潜在力量,两国关系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1995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允许当时的台湾领导人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美,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直到1998年6月,中美两国紧张的关系才稍有回暖。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访华时首次公开承诺对台湾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
“在当时,整个全球的氛围是,冷战结束后以协商代替对抗、以经济取代军事跟安全。克林顿的“三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李登辉访美对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造成的破坏,不希望中美关系太过于往负向螺旋方向移动发展。”

步入21世纪,中国加速改革开放,经济稳步腾飞,美国则致力于推动全球化发展,反恐与经贸合作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双引擎”。

6


2016年末,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再次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严震生:
“因为他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很会做煽动性的演说。他在2016年竞选时,甚至之后也常常提到美国对大陆的贸易逆差让美国吃了很大的亏。这个氛围被川普炒作起来,让美国人很盲目地跟着这种民粹思想走,很难挽回。”

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前有特朗普接连签署《与台湾交往法》、《台北法案》、《台湾保证法》等一系列法案,后有蓬佩奥、佩洛西相继窜访台湾地区。在佩洛西窜访一个月后,美国国会酝酿已久的《台湾政策法》通过初步审议,闯至参议院进行下一步受理。

虽以《台湾政策法》命名,但台湾真的能从中受惠吗?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严震生:
“虽然表面上是承认一中,但是它(美国)也不愿意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然怎么会提出跟一中政策违背的法案。是真的爱台湾,还是只是把台湾当做反中的筹码?”

到2022年9月底,《台湾政策法》已提交到美国参议院。若参议院投票通过,该法案还需推开美国国会的最后一扇大门——接受众议院的审议。如果众议院没有做出修改便直接通过,《台湾政策法》最后便会交到总统拜登手中签署。

中美关系急冻,台海形势紧绷。在民进党执政后,台湾似乎越发成为美国在中美博弈里的一枚棋子,而台湾民众在其中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台湾媒体最新出炉的民调显示,有53%的民众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表示不满,也有八成三的民众盼望两岸能够恢复并维持沟通的渠道,避免形势擦枪走火。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
“我生活在台湾,小老百姓只想安身立命,两岸的同胞都不愿意见到亲痛仇快的最终结局。”

制片人:柯仲平
编导:易园园 刘春雅 邢简茹 张婧萱
编辑:丁筱


今日视频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溪”管道3处同时故障,美中情局曾发警告?泄漏将造成什么影响?| 凤凰观察
·四地入俄公投结果公布,泽连斯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阻止这一切
·乌克兰四地同步公投入俄,俄罗斯宣布局部动员令,危机是否将再次加剧?|凤凰聚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