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减产,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近日,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宣布自愿减产,国际油价狂飙。
主要产油国为什么在此时突然缩减产量,原油市场供需格局是否会发生重大转变,国际油价会不会持续攀高?原本通胀趋缓的欧美国家雪上加霜,经济回暖是否又遭遇障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净进口国,中国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如何助力中国油气领域的进口贸易?
4月2日,以沙特为首的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和欧佩克+产油国宣布,从5月开始自愿减产,其中,沙特减产力度最大,从5月至年底每天自愿减产50万桶。俄罗斯也表示,自愿将石油日均减产50万桶的措施延长至2023年年底。这意味着,5月份开始,八大产油国每天合计减生产165万桶石油。
受产油国减产消息影响,国际油价即刻大幅飙升,高盛上调油价预期,将2023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90美元上调至95美元,将2024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97美元上调至100美元。
看似突然的减产计划其实早有端倪。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盖斯此前强调,产油国在石油减产方面所作的承诺很重要。而俄罗斯则在2023年2月份就宣布,将3月到6月份的石油产量削减为每天50万桶。
保障自身利益是各大产油国减产的首要考量因素。从历史经验看,每桶70美元附近是敏感价位,游资曾多次展开多空对决,这令产油国担忧国际油价再次被投机客过度炒作。
其次,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强美元的格局不利于油价。目前看,即便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也很难很快转向降息,强美元趋势短期内仍然会持续,产油国通过减产预防油价下行。
此外,美国政府没有按照原计划在油价较低时购入战略原油储备,导致近期油价下跌,再加上欧美金融市场波动,产油国需要提前预防相关风险。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余南平
对于全球原油市场来说,产油国联合减产后,供需状况或将迎来反转。此前,原油市场小幅供过于求。美国能源信息署在3月能源展望中预期,2023年全年原油市场供过于求,过剩幅度接近每天100万桶。5月份开始累计每天165万桶的减产将打破过剩预期,进而转为小幅短缺。
超预期原油减产对后续欧美通胀及通胀预期将产生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表示,原油价格每桶涨10美元,就可能提振通胀0.2个百分点。如果原油价格持续走高至一定水位,将提升二次通胀预期以及通胀“脱锚”风险,引发海外流动性收缩和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还有机构预测,多国石油减产可能导致全球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油价上升到约每加仑26美分。
因此,美国政府回应此次减产计划时表示,这一举动不合时宜;美国有意重建战略石油储备;将继续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合作,确保供应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
对于一直在能源危机中挣扎的欧洲来说,石油减产更是雪上加霜。比如英国央行23号上调利率25个基点,达到了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加息水平;二月份通胀率比一月份微涨,升至10.4%,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价格同比上涨18.2%,为近五十年来最高涨幅,不少民众忧心忡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2022年的进口量达到每天1016万桶,国际原油价格的风吹草动必然传导到各个行业,有喜有忧。比如,物流运输行业会遭遇最直接的影响,因为运输成本约占企业物流成本一半以上,这其中1/3是油费。而在汽车消费端,油价上涨令新能源车优势凸显,很多消费者会考虑节约用车成本而去选择新能源车。
从供应方面看,中国的能源政策致力于增加并稳定本土原油的产量,降低进口原油的数量。截至2022年,原油产量连续两年增加,进口量则持续两年减少。同时,分析普遍认为,石油减产计划不会影响中国与俄罗斯、沙特等国的石油贸易协定,相反,在国际关系发生微妙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正进一步加强与产油国之间的能源贸易合作,比如加大与合作产油国之间的进口份额,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等。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谭雅玲
沙特阿拉伯内阁3月29日批准该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此后,中沙达成两项在中国的大型投资计划,总投资额预计1083亿元人民币,沙特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每天增加70万桶。未来,沙特还会将部分原油出口计价从美元换成人民币。3月28日,中法完成中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液化天然气贸易,中国在油气贸易领域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有分析认为,在地缘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下,石油采购或将加速渗透人民币结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石油人民币代替石油美元,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人民币结算的范围十分有限,要实现广泛应用,还需要长时间的过渡。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
在油气贸易领域之外,人民币国际化正不断扩围。3月29日,中国和巴西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
中巴两国的最新货币清算安排,可以说是近期全球去美元化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个月,多国针对减少美元依赖而接连采取措施。
3月中旬,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首笔人民币贷款合作,优先满足中沙贸易项下的资金需求。3月底召开的东盟十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探讨“减少交易过程中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依赖,推进本土货币清算的制度建设”。印度4月1日宣布,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可以用印度卢比结算。
另外,各国央行日益分散投资资金,并放弃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减持美债,截至3月22日,各国官方持有的美国国债减少了760亿美元,创下2014年3月来最大单周降幅。
分析普遍认为,多国加速去美元化以及人民币的深度国际化,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更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