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地球最热一天”的纪录随时在被刷新,厄尔尼诺时隔7年卷土重来。就在昨天,7月19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全球热浪汹涌之际结束为期四天的访华之旅,所谈焦点正是“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变暖如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久,然而就在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数百年间,气候问题似乎急转直下。气候变化带给了人类什么变化?我们又要如何面对这场逃不过的危机?7月19日,炎炎夏日,走在北京的街头,翻滚的热浪扑面而来。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结束为期四天的访华之旅,离开北京返程美国。这是克里出任总统气候问题特使以来第三次访华,也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后,近一个月以来第三位访华的美国高级官员。
抵达中国的第二天,克里在离开酒店前往会谈时被问及对此次访华有何期待,他没有回答,只是竖起了大拇指。在四天的行程中,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举行了两场将近五小时的闭门会谈,还与国务院总理李强、国家副主席韩正、中央外办主任王毅进行了会面,聚焦中美气候谈判与合作。自从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令人难以忍受。路人背着书包走在街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冰淇淋、冷饮店门口大排长龙,也有小朋友冲进路边的水池,感受一把全身湿透的清凉滋味。在中国,防晒防暑装备也是卖断了货。长袖防晒衣、脸基尼齐上阵,遮阳伞、小风扇不离身。人类尚可脱掉衣服吹风散热,全身穿着“毛大衣”的动物们又该怎么避暑?在广州持续超过35度的高温之下,大熊猫趴在冰床上叹世界,与冰床搭配的还有特制的冰凉广式下午茶。德国柏林动物园里,满身黑色皮毛的大猩猩和来自东南亚的貘也在难耐暑热下吃上了解暑的水果冰棍。7月3日对全球气候来说非同寻常。这一天,全球平均温度首度超过了17摄氏度,创下当时全球最热一天的历史纪录。然而,这一纪录很快就被屡屡刷新。四天后,7月7日,地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7.24摄氏度,是目前为止全球平均温度最高的一天,而17.24的数据是将正处于冬季的北半球、南北极与海洋的温度都计算在内后得出的均值。2023耶鲁世界学者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执行秘书长 王彬彬:“这里有一个关键概念是平均气温,平均气温味意味着有的非常高,现在是南极洲的冬天,温度也要比往年高很多。”不少气象专家指出,今年史无前例的连续高温天气与厄尔尼诺重现有关。根据此前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因为地球在这一年受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强烈冲击。而七年后的这个夏天,厄尔尼诺卷土重来,为加剧全球变暖再次创造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信风自东向西吹,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推向亚洲,堆积在西太平洋。但在某些年份,信风会减弱。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移动,减少了南美洲沿岸冷水的上涌。气候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因为热量从海洋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温度会升高。”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极端天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多种自然灾害。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未来五年给全球经济造成3万亿美元的损失。
实际上,厄尔尼诺所带来的极端高温早在半个月前就有所体现。越南首都河内的市中心主干道上漆黑一片,半数的路牌和广告牌都被关闭。6月以来,越南多地最高气温达43度,居民用电需求剧增,但高温又使得多个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多家水电站被迫停运。水电占全国电力供应43%的越南一时陷入了电荒危机。除了电力等能源供应不足问题,还有其他领域的经济活动也受到强烈冲击。据预测,今年澳大利亚的大麦和小麦极大可能会被高温干旱削减30%的产量,西班牙超过350万公顷的农作物也遭受着“不可逆转的损失”。高温伴随的干旱也让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遭遇了七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缺水季。气象部门预测,湖泊水位可能在七月刷新最低纪录。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今年以来连续五次下调船舶吃水深度,同样的货物需分摊至更多货轮装载,国际物流成本可能因此大幅增加。在全球经济遭“炙烤”的同时,极端热浪也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6月26日,沙特的阿拉法特山烈日当空,穆斯林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朝觐季。当地飙升超过45度的气温成为这些身裹白色长袍的朝圣者们最大的挑战。短短两天内,就有数千名朝圣者因中暑或不适被送往医院。7月14日,美国加州南部三处相邻地点先后起火。7月16日,西班牙加纳利群岛西北部的一场森林火灾被报失控。而五月在加拿大爆发的大规模山火更是一连烧了两个月,全国至今仍有670处火场,持续突破历史纪录。在山火的肆虐下,大量树木遭焚毁,动物更是生灵涂炭。据统计,有近30亿只动物在2019年史无前例的澳洲山火中死亡或失去栖息地,不少动物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当越来越多的动物走向灭绝,等待人类的又会是什么?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几次气候得自然暖化。但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期,人为活动让气候恶化的速度变得史无前例。2023耶鲁世界学者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执行秘书长 王彬彬:“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前所未有。我们在使用这些化石能源的时候,一味地看到对于人类的好处,忽略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和索取,一个长时间尺度下,是‘大厦将倾,安有完卵’。”面对气候变化,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理应责无旁贷的参与治理,尤其是作为超级大国的中美双方。除了全球变暖这个全球性的“大气候”之外,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美国国内的党派纠葛也是克里此次访华必须应对的“小气候”,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之路步履维艰。克里此次访华之前在接受众议院的听证会上,特意强调了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他的此次中国之行意在重启中美之间暂停的气候变化谈判。诚如克里所言,中美两国之间的气候合作,不仅关乎两个国家的发展,更关系着人类世界的未来。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然而美国国内科学界对碳排放与气候变暖的关系一直存有质疑。而在特朗普当政期间,美国气候政策开始大幅缩紧,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议》,停止向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会继续提供捐助,中美气候工作组合作基本停滞。一直等到拜登上台,又将应对气候变化置于美国内外政策的核心,致力于在国内外同时应对气候危机。中美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一个排放总量最大,一个人均排放最多。双方气候政策对于全球能否避免因气候变化而带来严重的后果至关重要,然而对于以什么样的程度及方式,控制导致地球严重升温的化石燃料排放,双方存在着基于不同立场的分歧。美国把本应付诸实际行动的指令,转向敦促中国尽快施行大范围减排上来。
尽管中美双方基于不同立场秉持着不同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面临气候变化这个全球化的问题上,中美之间只有合作,别无他选。然而,即使中美两国之间能够搁置争议,来自美国内部的争论不时打断中美气候谈判的进程。美国两党之间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分歧,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与其代表的利益相关。民主党所代表的金融、科技、文化等财团,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其实非常有限,所以民主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为了子孙后代和人类生存发展,必须控制气候变暖,这在美国欧意味着绝对的“政治正确”。共和党所代表的传统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集体,在生产过程之中需要排放巨量的温室气体,而对他们而言,把握近在咫尺的利益似乎更为重要。而在环保法规与减排政策方面,民主党主张执行一些较为严格的法规以及减排目标,包括推动清洁能源及碳定价机制等措施,而共和党则对于这种“过度”的环保法规存有疑虑,担心对于经济发展及企业竞争力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以来,气候变化问题一直伴随着科学的研究,联合国也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由各国的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网络,每五年定期出具气候评估报告,通过一个长期持续的评估报告并结合身边实际环境,全世界越来越多民众切身的意识到气候变化正在真实的发生着。在热浪之下,克里结束了他的第三次访华之旅,尽管中美之间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道路曲折且漫长,然而“人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才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基石。气候变化的最终影响总会落到人类自己身上,想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有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较为恰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