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刀,聊斋取材,《罗刹海市》缘何爆火?
不要说华语乐坛,恐怕全球的音乐界近几年都没有像这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颗石子就是内地歌手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这首看上去怪力乱神的歌曲,却带来了惊人的播放量,铺天盖地的翻唱、解读,形成海啸般的热浪,而且不只是在中国,许多国家和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了这股浪潮的助推者。这首歌它究竟唱了什么?它凭借什么魔力造就了现象级的爆红?
01
2023年7月19日,沉寂十年的中国内地歌手刀郎发了新歌《罗刹海市》,重回公众的视野。令人意外的是,这首歌以横扫千军之势,迅速发酵,并引爆了海内外的社交媒体。截至7月30日,《罗刹海市》的全球网络播放量达到了数十亿次。各种版本的翻唱、器乐演奏层出不穷,二次创作的热潮席卷,俨然成为了一场网络的狂欢。
这首歌引发的社会关注,首先是因为看似特别的歌词,极其通俗的词语,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不少人不知所云。所以,解读歌词的帖子被大量的转发。
《罗刹海市》的歌名源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奇幻短文,讲述了一个俊美的年轻人,来到罗刹国,这是一个以丑为美的国度,越丑越能得到高位。后来他到了海市,一切才回归正常,最后他逃离了这个颠倒的世界。歌词中有许多聊斋原文中的细节,同时也有许多现代化和个性化的创新。在歌词改编中,刀郎使用了大量民间俗语,保留了原文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描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幻故事,沿袭了蒲松龄“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的寓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我觉得这首歌没有直接去骂谁这么简单,他还是有他的人生理想,有他喜欢的哲学,他喜欢的传统文化。他理想中的现代社会和他看到的一些不公现象需要一些改良。刀郎给大家的印象,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这首歌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起初,一些人把歌曲的矛头指向了刀郎曾经与主流音乐圈的恩怨。多年前,刀郎的歌曲被某综艺选秀的几位导师所诟病,《罗刹海市》中一句:“未曾开言先转腚”,被外界揣测为刀郎多年后对此事的反击与回应。歌词中的“那又鸟”、“马户”、“黄蜂”、“公公”等意象也被解读为对一些名人的影射之意。有网友评价,“我以为刀郎封刀了,原来他是在磨刀”。
乐评人 邓柯:
“其实对于刀郎来讲,花了这么长时间写出来的作品,都在讨论这首歌在内涵谁,我觉得对创作者是不公平的。他如果是个关心热度的人,当年就不会退出乐坛。”
但是《罗刹海市》的影响很快就超出了音乐圈和娱乐圈,它独特的歌词和魔性的曲调,让人们在唱念之间得以抒发出某种与自己相关联的情绪和感受。
乐评人 邓柯:
“这首音乐的编曲很有意思,采用了一点雷鬼风格,比较悠闲,悠闲之中又有一点小的情绪在里头,但节奏上又选用了非常不常见的奇数拍,人声用的是一个四四拍的结构。所以他的人声伴奏就产生了一种错位感。这是这首歌特别奇妙的一点。”
十年磨一剑的刀郎究竟想表达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看出了嬉笑怒骂,有人则看出了对文化、对音乐、对社会,乃至对于世界格局的讽刺与批判。《罗刹海市》也超越了一首歌,成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引发了舆论海啸。
网络博主评价:
“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十年封刀,拔刀封神,刀刀诛妖,句句诛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这首歌要提到两个词,一个词是破圈,另一个词是串联。能够把很多话题、很多人放在一起去讨论,它不是单一的。如果只是单一有深度的文化,只讨论维特根斯坦,那可能是只有特少的人能理解。只讨论古典文学中的聊斋,可能也只是特别少的人关注。只有颜值或者某一种歌声,它也是特别单一的,但是现在这首歌显然超越了是不是特别好听,或者歌词写得是多么棒这么单一的境界。”
02
《罗刹海市》出自刀郎最新发行的专辑《山歌寥哉》,专辑中11首歌都与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关,专辑整体氛围光怪陆离,这张专辑的文案以“书契以来,代有歌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之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为契子,向听众表达了他的创作动机,即为山歌,通过民间的传唱和更新换代演变而成流行民歌。
乐评人 邓柯:
“整张专辑策划的出发点,其实是想借着聊斋的故事,把散落在全国各地已经或者即将要被遗忘的山歌整合起来,作为素材创作这样一张专辑。民间戏曲、小调的持续传播靠得都是口口相传。”
取材于名著作的歌曲并不少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笑忘书》、鲁迅的《狂人日记》、勃朗特的《简爱》等都曾被用做歌名,所要表达的意思五花八门,但刀郎的《罗刹海市》巧妙的构建了音乐主题和哲学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罗刹海市》的词作颇为奇幻,其中运用了众多特定词汇和典故,采用了幽默化、拟人化和隐喻的手法架构起了一个虚幻空间,看似有所指,但又说不清所指为何。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他写这些东西的时候,肯定也参考了很多神话和鬼故事,还有对知识分子当时所处状态的抨击,这些可能和作者有着相当强的某种连接。”
歌词通过类比动物的方式,将人类社会中的不同个体进行隐喻,表达了人们对于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迷惑不解,暗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在歌词中,刀郎还使用了诸多碎片化的意象,“红描翅,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体现出诗词水准的浓墨重彩的华丽表现力,同时熟练运用文字来带动听众的想象,使歌曲所要表现的画面感展现在每一个听众的脑海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歌词当中有一些看似是拆字的游戏,但是在他们现实的语言生活中有一种古代遗留或者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基因遗传里的具有喜剧色彩的语言表达,放在歌词里是很有趣的东西。”
这首的歌词看似通俗,实际上颇为深奥,涉及的不仅是文学知识还包含哲学思考。在歌曲末尾,词中写到:“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
刀郎提到的这位维特根斯坦1889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欧洲钢铁大王,希特勒曾是他的中学同学,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罗素的高徒,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语言游戏”的概念。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思考,不屑于世俗。刀郎歌词的词风以及其中含义正好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相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因为维特根斯坦也是个语言学家,也是从语言理解世界的人。我们也可以把刀郎看成一种歌曲界里的语言歌手,歌手中的维特根斯坦。因为他也是一个认为用语言可以解释世界任何东西的人。鲍勃·迪伦也是这样,他们认为世界现象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03
《罗刹海市》富有想象力的歌词表达出了刀郎对人性的独特思考,这首歌的曲风也一改此前西域大漠风格,引入了东北民歌靠山调的韵味,刀郎用擅长的民族音乐元素,围绕着中国古乐旋律线上五音阶宫商角徵羽在吟唱,结合了古典乐器和电子音效,更是多了几分戏谑,几分无巧不成书,这样的表达和人们惯常所听的流行音乐,像是两个世界。
乐评人 邓柯:
“靠山调是天津时调和东北二人转其中的曲牌。这首歌洗脑的原因就是它本身的旋律,有着特别中国北方乡土的特色。这种旋律渗透在我们很多日常的文娱生活里。”
《罗刹海市》的编曲也很大胆创新,律动上采用了近似雷鬼的风格,但在设计上弱化了反拍,用中国的唢呐带着管弦乐融合去衬托整个旋律走向,中西合璧的风格确实新颖。
乐评人 邓柯:
“我们现在听到的绝大多数的音乐,其实是已经被西方流行音乐体系规格化了。一首歌的节拍明快,大家才能听起来觉得带劲,才觉得好听,大家才会愿意买这个唱片。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节拍,中国传统音乐里很多音乐都是没有节拍的,比如很多的戏曲拖腔,就没有拍子,或者说这个拍子是靠大家眼神交流传达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现代音乐的时代了,刀郎想让音乐丰满,必然要加入很多的打击乐组,肢体乐器之类的。那么在流行音乐领域,进行这方面探索的音乐人我觉得非常少。刀郎的这张专辑,至少能确定他在横向节拍上的探索和纵向上和声的探索,一定是做了很多的功课。”
这次新专辑发行之前,网络对刀郎的记忆,都停留在2012年。十余年时间,刀郎几乎销声匿迹,极少公开亮相,再次出现在网络上的刀郎形象已经大变,从过去消瘦的面庞、冷峻的表情、身上佩戴着各类时尚饰物的不羁青年,蜕变成为了去除铅华、身材略胖,脸上时常伴有温暖笑意的随和大叔。但不变的依旧是他识别度极高的嗓音,只是在多年以后,有了更多岁月的沉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宏:
“在当时的歌坛,一些歌手实际上已经离开了那片土壤,不创作那种原生态的民歌了。但是刀郎有些原生歌曲,其实是很震撼的,就不像我们认为的,是由新疆的地方民歌改编的,像王洛宾那样的一种歌曲,是比较传统的。刀郎不是,他当时的状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罗刹海市》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刀郎原名罗林,1971年出生在四川,父母都是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1年,罗林跟随女友去到新疆,开始自己的音乐之路,2001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但仅卖出2000多张,为了被人记住,他为自己起了一个颇具西域色彩的艺名刀郎。
乐评人 邓柯:
“维吾尔族音乐特别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很多歌曲旋律的拐点,增加一些小的装饰音,刀郎在唱的时候,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可能已经把这种处理的方式渗透在各个方面了。”
04
2004年,刀郎发布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同名歌曲一夜爆红,专辑中《情人》、《冲动的惩罚》等歌曲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盗版销量更是突破千万。
乐评人 邓柯:
“我觉得他的嗓音很有感染力,他在新疆生活的太久了,已经深深地被新疆音乐所感染了。”
彼时的刀郎如这次一般,突然爆火,但人红逃不过是非多,在2012年,曾经一夜成名的刀郎,在饱受争议中突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乐评人 邓柯:
“二零一几年的时候,他基本已经退出歌坛了,那么他这段时间在干嘛呢?他沉下心去练琵琶了,已经练到专业演奏级的水准了。我觉得愿意去钻研,去打磨自己的技艺,这是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如果说曾经的刀郎身上有股草根生长的野性,那么消失后回归的刀郎,则通过音乐作品表露出了他的观点与思考,人们可以听到他歌声里的温度,听出他寄寓在浅斟低唱之中的情怀,二十年间,大俗与大雅的融合,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乐评人 邓柯:
“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全国各地去搜集民间小调,去采风,去跟老艺人去请教。《山歌寥哉》这个专辑介绍里,他感谢了三位音乐人。郝雷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民歌作曲专业毕业的,是这个领域根正苗红的音乐人。另外两位都是非常有名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他是真正在音乐创作当中收集了很多民歌,同时也向专业人士做了请教,也说明了他真的是想在这方面尽力做一些事情,做一些突破。”
《罗刹海市》火爆的势头,迅速从中国内地延伸到海外,一开始,只是一些华人把《罗刹海市》分享到社交媒体,并配以中英文歌词翻译,随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加入到了翻唱当中。中国风的曲调,洗脑上头的旋律令人欲罢不能,而歌词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以丑为美”现象的批判,更得到广泛共鸣,有国外网友表示,歌词中描绘的荒诞场景,在身边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的歌词,被投射到不同的场景和不同人物的内心,会引发奇妙的共情与共鸣。
52岁再度归来,刀郎以“唱聊斋,喻世事”的方式隐去锋芒,或者他只是诠释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普通故事。刀郎至今没有对创作动机做出解释,他的答案,也许就是《罗刹海市》结尾的那句歌词:“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乐评人 邓柯:
“这只是一个开始,换言之,我觉得现在的词曲也并没有达到一个非常完美或者经典的状态,更多的是在于有一个启发的意义,或者是唤醒很多听众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以及给传统音乐的流行化和现代化又提供了一个范本。”
俗与深刻,严肃与戏谑,现实与虚幻,民族与世界各种元素融为一体。其中的哲思意蕴,听者各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浅者看浅,深者看深,总有一处让人共鸣。借用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罗剎国与海市。
制片人:何冀宁
编导:傅托
编辑:王津捷
今日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