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震惊!一个日本女人竟然拍了部抗日大片!周迅彭于晏霍建华还欣然出演

2017-07-02 影视评论人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一部集结了周迅、彭于晏、霍建华等明星的抗日大片竟然是一个日本女人拍的,这事你听说过吗?就是7月1日上映的《明月几时有》,导演是许鞍华。说起这位导演那是赫赫有名,但有多少人知道导演的母亲其实是一位日本人,所以说许鞍华是半个日本人一点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位有一半血统是日本人的许鞍华导演怀揣的却是一颗纯纯的中国心哪,拍出来的《明月几时有》那是相当的爱国、热血,充满故土情怀,能让每一位具有浓浓爱国心的中国人流下两行热泪。那导演作为一个中日混血,她是如何理解两国之间曾有的一段历史,这份心情她充分表达在了1990年的半自传体作品《客途秋恨》中了。



许鞍华导演本人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在《客途秋恨》中,女主角晓恩(张曼玉饰演)的身世也基本上如此。



1973年回到香港之前的女主角晓恩在英国的时候是个real时髦的IT girl,没心没肺快乐得很,毫无所谓乡愁。



回到香港参加妹妹的婚礼开始,晓恩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便愈演愈烈,直到母亲说出要回日本养老的话,晓恩感到十分诧异,但这也是母女两人踏上日本之行的契机。



晓恩和母亲之间的隔阂自小时就有,母亲沉默严肃,很少与人交流。祖父母给了晓恩很多亲近的记忆。这其实是也是中日两种文化的冲突,一边是旧时中国的文化熏陶,一边是母亲独自在异国的寂寞苦闷,只是儿时的晓恩不懂母亲的不快乐,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暖热亲近的祖父母。



和母亲之间的隔阂也因此更深,使得长大后的晓恩更加无法理解母亲。一直到陪母亲回到日本,体会到在异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种种困难,才稍稍能理解一些母亲当年的痛苦。



有心结的母女两终于踏上了母亲的归途,身处异乡的晓恩这才一点点地体会到当年母亲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痛苦,也渐渐了解母亲的家族身世。



而真正令晓恩理解到母亲内心的是母亲与小舅的相见,与父亲结合留在中国的母亲被小舅视为“不贞”,母亲为此感到痛苦不已,也是多年不回日本的原因。同时在我们国家,母亲也很难被周围的人接受。可以说夹缝中的母亲在哪都寻找不到认同感,这是母亲最深的痛苦。

 


看了这段你才会理解,为什么许鞍华会拍出《明月几时有》中能和霍建华谈笑风生对宋词但转眼之间就能翻脸的日本人,一个民族的复杂性不是一个两个人能概括的,《客途秋恨》里有在满洲生活过对战争有不同看法的大舅,也有战争过去几十年依然活在战争里的小舅,而母亲,只是在这段历史中选择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爱情的女人。



母亲对小舅的控诉十分激烈解气,多年的华人生活已使母亲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方式,麻将、食物……最后,客途的香港反而成了平静的归处,这一趟回乡之旅终于解开了母女之间的心结。而广州年老的祖父母也让晓恩记挂,晓恩的整个身份和文化认同都来自于祖父母。



撸完一遍《客途秋恨》,就会更好地理解《明月几时有》。会理解许鞍华独特的历史观来自于她独特的个人经历,对祖国始终抱有希望,可以说是许鞍华作品里最深的底色。《明月几时有》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群对祖国抱有希望的年轻人去战斗、去奉献。



《明月几时有》中最核心的一段其实也是一段母女的从不理解到理解,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热情朝气的方姑,像所有父母一样谨小慎微过好自己就好的方姑母亲,一开始也是互不理解,直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母女两人都做出了自己最好的选择。



许鞍华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从《客途秋恨》里小女孩天天背宋词就能看得出也是源于幼时的熏陶。“明月几时有”这一苏东坡的千古名句,稍学过古诗词的中国人都能分得出明月几时有与明月何时有的区别,而这一字之差正是《明月几时有》的题眼,文化的鸿沟、民族性的差异,没有更微妙的细节能表现了。身处敌穴的李锦荣必须对此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在最危险的地方存活下去。

 


拍完《客途秋恨》的许鞍华导演和母亲之间彻底完成了和解,至今住在香港互相照顾。70岁的许鞍华今年拍出了《明月几时有》来书写她对祖国最深的情感,谈到《明月几时有》,导演许鞍华表示,“这是一段并不广为人知,但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令我最感动的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在面对家仇国恨时都能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end-

如果喜欢,别忘了分享





这里并没有二维码

觉得好的话,你一定能找到方法关注我的,对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