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生子的馈赠,非一般的感觉!

WY 新威 2022-09-01

编审:Thor


一、导读

钠硫电池因其高能量容量和低成本而有望成为锂电池的继任者,但多硫化钠(Na2Sn, 4 ≤ n ≤ 8)的溶解与穿梭效应严重影响到它的循环寿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将S8分子的尺寸减小到短链的S2-4,但这又对碳主体材料施加了孔径尺寸的要求,因此,如果对孔隙的限制可以减少,那么,备选的材料体系就会更广,则更有利于钠硫电池的大规模推广。

问题虽棘手,但解决之道亦多元,这不,今日的这篇文章就带来些许见地。


二、成果背景

多硫化钠的溶解还与它们在电解质中的积累有关,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可溶性多硫化钠和Na+的反应动力学将有助于减少电解液中多硫化钠的含量。其中,单原子催化剂(SA)极具潜力,但通常需要在高温750-900 °C使用危险的H2作为还原剂,不利于量产。此外,大多数报道的SA的金属负载量较低(~ 1-5 wt%)。针对上述问题,Adv. Energy Mater.上发表的一篇题为“Generating Short-Chain Sulfur Suitable for Efficient Sodium–Sulfur Batteries via Atomic Copper Sites on a N,O-Codoped Carbon Composite”的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Cu-Zn双金属型金属有机框架(MOF)作为前驱体得到N,O共掺杂碳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硫主体材料,实现了高达67 wt%的硫负载量;将其作为钠硫电池的正极,在0.1A·g-1条件下循环100次后,表现出776 mAh·g-1的比容量,5A·g-1条件下也达到了483 mAh·g-1的容量,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三、关键创新

1、N,O共掺杂碳复合材料具有高硫负载率(67 wt%);

2、单原子催化剂的Cu负载量达到了8.03 wt%

3、Cu原子与两个N和两个O原子配位形成铜位点,促进了短链硫Na2S之间的转化。


四、核心数据解读

1、材料制备 

图1. 不同种类的负载硫的复合材料制备步骤的示意图 @Wiley

★要点:

4,4”-二甲基-2,2”-联吡啶4,4'-氧化双苯甲酸两个配体分别提供N和O配位点,从而能实现对单个Cu原子的限域作用,进而防止在碳化过程中Cu物种的团聚。


2、形貌表征 

图2. a) Cu&Zn-MOF-2、b) Cu SA/NOC-2复合物的SEM照片;c) Cu SA/NOC-1, d) Cu SA/NOC-2e) Cu SA/NOC-3复合物的HAADF-STEM照片;f) Cu NP/NOC 复合物的HRTEM照片;g) Cu SA/NOC-2复合物的暗场STEM-EDS图像 @Wiley

★要点:

①SEM表明三种Cu&Zn-MOF-1,-2,-3复合材料为叶状形态,叶片平均长度为≈7 µm,宽度为≈ 3 µm

②Cu SA/NOC-1复合材料的Cu:Zn比等于3:1(Cu含量较高),在碳载体上有大量 Cu 纳米团簇;相反,Cu:Zn比等于1:1和1:3的Cu SA/NOC-2和Cu SA/NOC-3复合材料则分别表现出相当均匀的覆盖,单个Cu原子分布在碳基体中。

③硫负载后,Cu SA/NOC-2/S复合材料保持其原始的叶状形态,具有较稳定的结构。


3、材料结构表征 

图3复合材料的XRDXPSXAS、固体SS-NMR和和拉曼测试 @Wiley

★要点:

①TGA和ICP-OES数据显示Cu SA/NOC-2复合材料实现了~8.03 wt%的Cu负载量,高负载量有利于其催化活性。

②通过XPS和XAS证实了Cu SA/NOC-2复合材料中的Cu原子与aN和bO (a+b = 4)原子形成四配位

③通过固体SS-NMR进一步证实了Cu SA/NOC-2复合材料中的单个Cu原子与两个N和两个O原子配位

④拉曼光谱显示负载硫后,复合材料的硫含量约为67 wt%


4、反应机理探究 

图4. 非原位XRD拉曼和XPS解释电化学反应机理 @Wiley

★要点:

①循环伏安法表明Cu SA/NOC/S-2正极在1.64和1.20 V处出现两个还原峰,对应于短链硫逐步还原为Na2S,相应的阳极扫描由1.491.82 V处的两个峰组成,归因于Na2S转化为链状硫分子。

②非原位XRD显示在充放电过程中,短链硫还原是电化学可逆的

③在循环过程中,XPS显示结合能在放电时进一步降低,在充电过程中可逆地升高,表明Cu SA/NOC对多硫化物阴离子具有高化学亲和力的电催化作用


5、电化学性能和理论计算 

图5. 电化学性能和DFT计算对硫吸附性 @Wiley

★要点:

①Cu SA/NOC/S-2正极初始放电/充电容量分别为1078904 mAh g-1,库仑效率(CE)为83.8%,高放电容量和高CE表明硫的利用率很高。

②CV曲线、放电/充电曲线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测量,证实了Cu SA/NOC/S-2复合材料中短链硫分子的存在。

③DFT计算表明碳基底上的O2-Cu-N2位点对S8环表现出化学亲和力,吸附能为-1.60 eV,高于吸附在N,O共掺杂碳基底上的S8(-0.65 eV),这表明O2-Cu-N2位点可以有效削弱S8环结构中的S-S键。


6、硫吸附实验 

图6. 对称电池和GITT计算钠离子扩散系数 @Wiley

★要点:

①采用对称电池中研究了Cu SA/NOC-2、Cu NP/NOC和无S负载的NOC主体对多硫化钠转化的影响,证实Cu SA/NOC-2对Na2S4的高吸附能力

②采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计算了扩散系数(DNa+),对于Cu NP/NOC/S正极材料,大部分反应的DNa+10-11–10-12 cm2s-1范围内,远高于Cu NP/NOC/S和NOC/S正极(10-12–10-13 cm2s-1),表明Cu SA/NOC/S-2正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更快。


五、成果启示

双金属MOF演化的N,O共掺杂碳基体内配位的单原子Cu可以用于储硫,合成条件温和且易实现较高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碳主体材料具有高表面积和大孔体积,非常适合高达67 wt%的硫负载。


文献链接

欲知成果详情,扫码直达!


查看更多学术前沿资讯请扫码进入新威研选App☟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室温披明星外衣,不稳定的它电力十足特斯拉宁德两大巨头联手,能否做到1+1>2的市场效应?全新升级「铝箔」,超高性价比,助力电池研究!AEM综述:“后固态电池时代”--全固态多价金属电池能否成为新主角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