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ngew:基于三明治结构电解质的无穿梭固态铜锂电池

CAR 新威 2022-11-26


01


导读


利用铜的双电子氧化还原特性,铜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成本。但传统电解质中铜离子溶解度有限,且存在穿梭效应,导致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稳定性差。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适合铜锂电池的电解质,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标准:1)对锂的高兼容性,2)铜离子的高溶解度,3)离子选择性高,可以完全阻断铜离子的穿梭,4)室温下有足够的离子导电性


02


成果背景


近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Shuttle-Free Solid-State Cu–Li Battery based on a Sandwich-Structured Electrolyte”的文章,该工作设计了一种用于固态Cu-Li电池的固态夹层电解质,使用一种具有高Cu离子溶解度的深共晶溶剂凝胶作为Cu离子储层,同时采用陶瓷Li1.4Al0.4Ti1.6(PO4)3中间层阻断Cu离子穿梭。由于固态夹层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25℃时为0.55 mS cm-1)、较宽的电化学窗口(>4.5 V vs. Li+/Li)和较高的Cu离子溶解度,固态Cu-Li电池表现出高达1485 Wh kgCu-1的高能量密度,12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


03
关键创新

(1)本工作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共晶溶剂的凝胶(DES凝胶),由于其的Cu离子溶解度,可将电化学生成的Cu离子溶解,并保留在正极侧;


(2)设计了含10%氟乙烯碳酸盐添加剂的DES凝胶层(DES-FEC凝胶),以稳定负极侧的锂电镀/剥离;


(3)采用Li1.4Al0.4Ti1.6(PO4)3(LATP)中间层,防止Cu离子的穿梭,允许Li+通过

图1. 固态铜锂电池示意图。固态铜锂电池由铜正极、锂负极和夹层电解质组成。将DES凝胶、LATP陶瓷片和DES-FEC凝胶叠加在一起构建夹层电解质。循环过程中,正极和负极分别发生铜和锂的剥离/。@Wiley


04


核心内容解读


图2. (a,b)(a)液体DES(m.r. LiTFSI/SCN=1:13)和(b)DES凝胶的光学图像半透明DES凝胶(上)和薄玻璃纤维复合自支撑凝胶层(下)(c)ETPTA单体和凝胶聚合物基质的FTIR光谱(d)在0.1 mV s-1DES凝胶的电化学稳定性插图1M LiTFSI DMC电解质(左下)和DES凝胶(右下)在燃烧试验中的光学图像(e)LATP陶瓷片的XRD谱图和(f)截面扫描电镜图(g)液体DES、DES凝胶、LATP和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的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m.r. LiTFSI/SCN=1:13)。@Wiley

为了打破铜物种溶解度与锂金属相容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文采用深共晶溶剂(DESs)。DESs是路易斯酸和碱的共晶混合物,通常很容易获得和制备。由于DESs具有很高的溶解金属物种的能力,它已被用于回收锂离子电池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此外,DESs与锂负极也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因此,DES基电解质在正极作为Cu离子的储层,并有望在负极实现稳定的锂电镀/剥离反应。

将DES凝胶、LATP陶瓷片和DES-FEC凝胶叠加,构建了固态夹层电解质(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为了制备DES凝胶,首先将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和琥珀腈(SCN)按不同的摩尔比(1:4、1:7、1:10、1:13和1:16)混合,得到一系列的DES凝胶。有趣的是,尽管在室温下每个单独的组分(LiTFSI和SCN)是固态的,但在60℃加热时,混合的两种固体变成液体共晶混合物,即使冷却到室温后仍保持液体形态(图2a)。DESs的Li+电导率随着SC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粘度降低和游离SCN分子增加导致。但当SCN含量继续增加到16时,共晶混合物会随着晶体的析出而被破坏。因此,在接下来的测试中,将LiTFSI/SCN的比例保持在1:13,以保持足够的Li+导电性(20℃时4.12 mS cm-1)和较宽温度范围内的液态。

将10 wt%乙氧基化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TPTA)单体和1wt%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剂,按LiTFSI/SCN的摩尔比为1:13进一步溶解到DES中,在70℃下通过ETPTA聚合将液体转化为半透明凝胶(图2b和上半图)。以薄的玻璃纤维隔膜为基底,获得自支撑的DES凝胶层(图2b)。图2c显示了ETPTA单体和制备的聚合物基体的红外光谱图。以1620 cm-1为中心的峰是由ETPTA中的C=C振动引起的,在70℃聚合后C=C振动消失。这一现象表明,在70℃加热时,在AIBN引发剂的存在下ETPTA成功聚合。在DES中加入10wt% FEC,采用相同的凝胶化方法制备DES-FEC凝胶层。

具有高氧化稳定性的凝胶有望与高压正极材料兼容。本实验制备了Li|DES凝胶|不锈钢电池,在0.1 mV s-1的扫速下,考察了DES凝胶的氧化稳定性。可以看到,制备的DES凝胶在4.5 V下依然稳定。此外,当扫描到较低电压区域时,在~0V处还观察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对应于Li的电镀/剥离。DES凝胶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和锂离子相容性,可用于开发~3V的Cu-Li电池。此外,火焰测试表明,制备的DES凝胶是不易燃的(图2d)。相比之下,传统1M LiTFSI碳酸二甲酯(DMC)电解液是高度易燃的(图2d)。这种优异的热稳定性保证了Cu-Li电池的安全运行。

Li1.4Al0.4Ti1.6(PO4)3(LATP)陶瓷片的XRD谱显示出LiTi2(PO4)3的特征峰(图2e)。LATP片在960℃烧结后的截面图像显示,颗粒之间接触紧密(图2f)。用电化学阻抗测量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阿伦尼乌斯图(log σ vs 1000/T)如图2g所示。在25℃下,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夹层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0.55 mS cm-1,足以满足Cu-Li电池的应用要求。

图3. (a)Li|DES凝胶|钛箔电池和(b)Li|DES-FEC凝胶|钛箔电池中以0.2 mA cm-2电流密度电镀/剥离Li,容量限制为0.4 mA h cm-2(c)在Li|DES-FEC凝胶|钛箔电池中,Li密集沉积在Ti集流体上的顶部FE-SEM图像。插图:钛箔上对应的锂层截面图像(d)比较铜在DES和FEC基电解质中的溶解度(m.r. LiTFSI/溶剂=1:13)。插图溶解在DES(左)和FEC基电解质(右)中的Cu的光学图(e)观察铜离子在室温下通过DES凝胶膜(上面板)和LATP(下面板)的穿梭。左、右槽分别灌入DES-7 mol%Cu(OTf)2和DES液体电解质。@Wiley

稳定的锂电镀/剥离行为对Cu-Li电池的可循环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首先通过Li|Ti半电池研究了DES凝胶中Li的电镀/剥离,并在图3a、3b中比较了库仑效率。如图3a所示,Li|DES凝胶|Ti电池的库仑效率随着循环而下降,在第7个循环时下降到25%,并伴随着一个增大的过电位(129 mV)。这说明由于电解液的分解,新沉积的锂被消耗掉了。而Li|DES-FEC凝胶|Ti电池的库仑效率接近98%以上,过电位很小(32 mV)(图3b),表明在DES-FEC电池中,Li电镀/剥离更加稳定。这一显著的改进表明,10 wt% FEC添加剂可以有效地改善Li金属与DES凝胶之间的相容性,因此,促进了Li|DES-FEC凝胶|Ti电池中Ti集流体形成更致密的Li层(~10 μm)(图3c)。

为了实现铜正极的深度循环,凝胶层必须具有很高的吸收铜离子的能力。铜在正极中的溶解度决定了铜正极的实际容量。为了评估DES的溶剂化能力,还制备了与DES液体相同的LiTFSI/FEC摩尔比为1:13的FEC基电解质。将三氟化铜(Cu(OTf)2)盐分别溶于DES和FEC基电解质中,模拟Cu的电化学溶解过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结果显示,DES溶液对Cu(OTf)2的溶剂化能力高达0.625 mol/L,是FEC基电解质(0.006 mol/L)的100倍(图3d)。SCN的高溶解度归因于SCN的高极性,在25℃时介电常数为55,与传统液体溶剂相比,SCN具有显著的分离电荷的能力(25℃时εCH3CN=36.6)。铜离子在DES液体中的高溶解度使DES凝胶成为一个很有前途的铜离子储层,并使铜离子正极在Cu-Li电池中实现深度循环。

铜离子穿梭是Cu-Li电池长期存在的问题,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低,自放电严重。为了防止Cu离子的穿梭,在中间插入了一个LATP陶瓷片。为了测试Cu离子穿梭的程度,设计了一个H型电解槽,将两种呈蓝色和无色的液体DES-7 mol% Cu(OTf)2和DES分别在中间有不同膜的左右槽中分离。通过光学图像记录H电池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变化。如图3e所示,当用LATP片将两种液体分离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右边的槽内颜色没有变化。相比之下,当用DES凝胶层替换LATP片时,右边槽中的液体在96小时后变为浅绿色,在192小时后变为深绿色。这些结果表明,DES凝胶相比,陶瓷LATP能有效阻止Cu离子的扩散。

综上所述,制备的夹层电解质(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具有以下特点:1)在室温下具有足够的Li+电导率(0.55 mS cm-1),2)与Li金属负极具有良好的相容性,3)具有较高的Cu离子溶解度,4)具有较高的离子选择性,可有效阻断Cu离子的穿梭

图4. (a)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夹层电解质组装的Cu-Li电池循环伏安图。铜作为工作电极,锂分别作为参比电极和对(b)在200 mA g-1下,夹层电解质组装的Cu-Li电池的充放电曲线(c)DFT模拟预测了SCN介导的Cu极充电平台(d)固态铜锂电池自放电试验(e)在100、200、400、600、800和1000 mA g-1,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组装的铜锂电池充放电曲线(f)倍率性能(g)分别使用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DES凝胶/LATP/DES凝胶和DES凝胶的铜锂电池长循环稳定性(h)根据文献,平均放电电压和比容量的比较。@Wiley

以铜为工作电极,锂为对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试评估了正极反应机理。如图4a所示,在2.5/2.75V和3.85/4.0V处观察到两对氧化还原峰,说明存在两个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另一方面,当铜工作电极更换为不锈钢时,这些氧化还原峰消失,说明可逆峰来自铜正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来自不锈钢电池壳(图4a)。在200 mA g-1下,对铜锂电池进行了恒流充放电试验。如图4b所示,Cu电极在2.75 V和4.0 V时呈现两个充电平台,与CV结果一致。此外,它提供了511 mAh gCu-1的可逆容量,与之前报道的值相比有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由铝箔正极、锂负极和相同的固态三明治电解质组成的参考电池不能充放电(图4b),这意味着容量不是来自正极的铝集流体。充电铜涉及金属铜的电化学溶解,伴随着铜离子释放到电解质中。金属Cu倾向于失去4s电子,在溶液中形成一价(Cu+)和二价(Cu2+)离子。因此,可以推断这两个步骤可能分别对应Cu/Cu+和Cu+/Cu2+转化反应,其中第一步氧化还原反应(Cu/Cu+)是溶解控制的,第二步氧化还原反应(Cu+/Cu2+)是扩散控制的。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进一步预测了Cu/Li电池中铜正极的SCN介导的充电平台,这也证实了这种两步充电机制。首先优化了Cu-SCN络合物的配位数,并通过一系列能量计算,获得了对Li+/Li的充电电势。如图4c所示,SCN基介质中Cu/Cu+和Cu+/Cu2+反应的预测电位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生成的Cu被释放到DES凝胶中,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一价Cu倾向于形成配位数为3的Cu(SCN)3配合物,而二价Cu更容易与4个SCN分子结合形成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结构

通过自放电测试也评估了铜锂电池中的铜离子穿梭。用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分离的铜锂电池在200 mA g-1下活化3次后,充电至4.1 V, OCV保存24小时。然后电池放电到2.0 V(图4d)。结果表明,可以保持99.6%的库仑效率,证明该电解质在电池运行过程中具有出色的抑制Cu离子穿梭的能力。

图4e, f显示了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组装的铜锂电池在100~1000 mA g-1电流密度范围内的倍率性能。随着电流密度从100增加到1000 mA g-1,铜的容量从511 mAh g-1下降到239 mAh g-1。图4g为铜锂电池在200 mA g-1下的长循环性能。有趣的是,固态铜锂电池能够稳定循环超过120次。相比之下,用DES凝胶/LATP/DES凝胶组装的参考铜锂电池在后期循环中容量下降,这是由于DES凝胶与锂金属的相容性差造成的。用DES凝胶分离的铜锂电池只提供了很小的首圈放电容量(<450 mAh g-1),30个循环后容量迅速下降到0,表明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了严重的Cu离子穿梭。

将Cu-Li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平均输出电压与比容量进行绘制(图4h)。然后,将能量密度与之前报道的使用DES基电解质的可充电电池能量密度进行比较。如图4h所示,当电流范围为1000~100 mA g-1时,基于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固体电解质的固态Cu-Li电池可以提供635~1485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远远高于之前报道的碳酸盐电解质基Cu正极电池。


05


成果启示


本工作首次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DES凝胶/LATP/DES-FEC凝胶结构的多功能固态夹层电解质,该电解质具有1)在室温下足够的Li+电导率(0.55 mS cm-1),2)与Li金属负极的高相容性,3)高Cu离子溶解度,4)高离子选择性,有效阻断Cu离子的穿梭,5)不可燃性。这些独特的特性确保了在120次循环中实现了97%的容量保持率和固态铜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1485 Wh kgCu-1),以及优异的可循环性。该电解质设计策略也适用于其他高能量密度金属正极电池,如镍锂电池和不锈钢锂电池。


06


参考文献


Huimin Wang, Changhong Wang, Matthew Zheng, Jianneng Liang, Ming Yang, Xingyu Feng, Xiangzhong Ren, Denis Y.W. Yu, Yongliang Li,* and Xueliang Sun*. A Shuttle-Free Solid-State Cu–Li Battery based on a Sandwich-Structured Electrolyt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2.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4117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戳这里查看成果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