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自我技术——人的自我训练之路

2017-08-07 小能熊 Howie和小能熊

将那些让自己焦虑的事情列在纸上,可能会发现有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都是关于选择的。而选择之所以让人焦虑,是因为无法确知选择的后果。选择的那一刻,我们可以是自由的,但这自由是无比沉重的,沉重到大多数人无法承受,所以人的常态是服从的、是回避自我意识的、逃避思考和选择的。因为没有选择,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为了避免责任的重担,人不惜放弃选择,也就不惜放弃为选择而奋斗。

所以,自由是人的不可承受之重。人的命运无非听从两种力量,一是轻松地、无需选择地生活或者说存活,这样就无需知道为什么,无需思考,轻松愉快,只是要按照外部规则和普遍通行的设定行事;另一种是奋力向上,享受一切自己选择的自由和责任。这是宗教大法官的自由和基督的自由,和木偶的自由与神的自由之间的区别。

其实,这种对立并不是必须的。真正的自由也可以是找到必然性,是选择必然。找到并选择必然,并从而获得必然的结果,这是任何不确定选择之间永远存在的第三个选项,能让人避免对偶然的恐惧,而陷入行动上的瘫痪状态。


1


   

自我训练的人驾驭选择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其实所需要的并不是超越时间限制能够预知未来的完美知识,不是我应该选择路径A还是B,或者选择做什么一定能得到什么结果这样的知识,而是需要了解自己的必然性在哪里。

按照自己的必然性所做的选择,就会获得必然的而且是自己希望的结果。了解了这一点,自由和选择就不会让人陷入无法承受的重负和无法行动的自我放任的泥潭。

这个必然性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寻找并遵从这个必然性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又应该如何寻找呢?这个东西,有很多名字和面目,它们所指代的内容,根据语境略有差异,实质上差别不大。西方古代叫做“逻各斯”、中国古代叫做“道”,万事万物所应当是的样子,然而这个样子,并没有一定之规,而是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在黑格尔那里叫做“绝对精神”,在斯宾诺莎那里是“万物即神、神是万物”。

即使不熟悉这些名词,对这个东西也是有所体验的,当你长久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并且臻于完善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情的完成和成功是由于你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完成,和它的完满的状态,其中甚至包含了你小时候的点滴努力。你做了一切该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它们应该是的样子,没有半点含混和水分,经由必经的过程,一件事成为它该是的样子,这就是必然性。

必然性是一种用自我统合世界的体验,是一种彻底地自我践行,是让自己的意识去统合零散的表象,照亮自己经历的每一个细节。在一件事上寻找到必然性的人,会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践行必然性,最终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这种人在各行各业的顶峰都能找到。它可以始于很小的一个开始,你只是在一个很小的,看似很不起眼的事情上寻找到并践行了必然性,然后就得到了这种体验,养成了这种行为模式,之后就可以将它运用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做到它应该是的完满状态。

从而不再有焦虑和困惑,能够自己在世界这张空白的画布上画出自己的每一步,最终创造出自己。甚至创造出新的价值让别人去追寻,(而不是盯着别人的标杆,别人的价值设定,做每件事都不为将这件事本身做到尽善尽美,而是为了表面的交换价值)。这实际上是每一个在各种领域做到顶级的人的路径。



2


   

自我训练的人能够完美的驾驭自己(这也是道德的根本目标)

你必须持续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学习这些原则,不管你的欲望和恐惧在何时觉醒,并且像狗一样咆哮,逻各斯会像主人一样说话,主人只要一出声,他的狗就会安静下来。这就是有效的逻各斯。

这个概念,它如其所示,不需要你的干预,你成为了逻各斯,或者逻各斯就是你。自我训练才能不再做欲望的奴隶,而成为想要和应该成为的人关注自我才能不再是欲望的奴隶。


3


   

必然性是自我技术创造出来的

必然性不是天生就知道的,也不是在某处规定好的。要通过人的自我训练,去不断开启和创造的。每一个人的天生禀赋都不一样,差异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小,实际上,应该关注的根本不是禀赋的大小,而是人愿意将多少生命力、意志力倾注到自我训练中。

自我训练贯穿了人类文明史,如果记录人类群体活动的正史——特定教育目的的那种除外——是一部人类无聊史和愚蠢史的话,还另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更为隐秘的立足于个人的历史,那就是自我训练史。

人人都知道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在16世纪以前,是“照看你自己”(epimeleia heautou),意思是关注自我,不是自恋的关注,而是“照管”或“参与”,比如君主对臣民的责任,也叫“关注自我”,医生照顾病人也叫做“关注自我”,这个词在古希腊是一个核心概念,非常有分量。

它描述了一种工作,一种行为模式;意味着关注、知识和技术。(定义和说明,举例)这是人从虚无中选择存在,不为死后永生,而是为了赋予生命自己选择的某种价值,比如让自己的生命呈现出某种最极致的状态,尊崇某种典范、或者是追求留下某种名声,但这都是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知识的对象,成为某种技术和艺术的加工对象。

从自我关注,(难道谁会不关注自我吗?实际上,随波逐流就是缺乏自我关注,别人要什么我也要,什么剧流行就追什么剧,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时间怎么过的,反正我这辈子按部就班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刷手机打游戏放松一下怎么了,甚至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该老人带啊我得上班挣钱,下班陪不动孩子,说是工作其实是在刷手机,这些统统是典型的缺乏自我关注。)到照看自我,包括“认识自己、教化自己、和自我实践,并且从中找到自我之真,也就是寻找自我的必然性。

这个概念必然包含着策略和技艺,需要一套规则,从而帮助人把自己塑造为艺术品。布克哈特说过:英雄应当把自己视为艺术品,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当生命塑造为艺术品;孔子也说过”君子不器“,既然不是为外部现存的价值服务,那么应当成为什么?成为价值体系的创造者。而必然性之真,既指世界的必然性,关于世界的真理,也指人的必然性,即人的主体之真。

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审视、认识世界和自我之真,这个过程中人将自己塑造成了真理的创造者。


4


   

自我训练操作方法:用个人笔记本将生活中的片段和零散统一为一个整体。

  • 自我技术的主要操作就是不断输出和个人笔记本。个人笔记本构成一种材料和框架,以便反复地进行这些训练:阅读、重读、沉思以及与他人交谈。能随时召回意识,此外,还指无论何时,只要需要就能够在行动中使用它们。这是一个为自己创造生命伦理逻各斯的问题。目的在于形塑自我——经由分散的逻各斯形塑自我。(福柯《自我技术》,P232)

将异质的片段主体化,从而使片段结为一体。笔记本是要记录和描绘自己的轨迹,将散落在各处的自我的痕迹,统合为轨迹,形成轮廓,从而让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获得着力点,从而找到自我的必然性所在。


个人笔记本不是随意的记录,而是有区别于其他笔记本的原则:

  • 原则一,只收集“我”的信息。

不论信息如何爆炸,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信息输入的唯一意义在于输出。值得记录的是信息之于我的意义,我的思考和行动。因此不是信息的剪切黏贴,而是记录我对这些信息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笔记本的根本原则是,自我关注,是对我的言行的记录。而且是已经说出的,已经做出的言行的记录。而不是引而未发状态的信息。内容可以包括,读了什么,叙述所读的内容,其实看似对内容的复述,似乎是一种重复,而实际上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是无法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这也是“费曼笔记”的主旨。

记录自己和他人的交谈,以及今天做了哪些事,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做某件事,是遵循了某种准则吗?那么在今天额特定情况下,这一特定准则是怎样适用的。也就是特定原则在不同环境下的特定运用。

个人笔记本既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框架,将你的每日体验纳入意识范围,纳入自我训练范围,可以用于一再的阅读,思考,交谈和写作和决策。无论何时,只要需要就能随时使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思考,而意识之光照亮自己的日常言行,就能让日常的行动和思考越来越清晰地塑造自我的轮廓。

  • 原则二,不尝试描述说不清的事情,不揭露内心的隐秘,不述说别人没听到的话,不记录还没有做的事情。

小时候写日记总是无法坚持,导致每年的日记都只留下三五篇超长文章,因为天马行空的想法写起来没有边际,记录就成了沉重的负担。最重要的是,未经践行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要想让什么成为真正的自我,就一定要践行。因此只收集记录自己真正讲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这个过程就是形塑自我的训练。

  • 原则三,不忌惮技术。

自我训练,自我关注,本身就是技术的层面的概念,通过技术,通过一套操作,来塑造自我,照管自我,驾驭自我,最终达到必然性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从技术上使自我训练更加简单高效强大,是发挥现代技术的解放性一面。比如用Evernote可以收集记录几年来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并且可以很容易的检索,一目了然,这是对“自我技术”这一古老技艺的加持。

没有什么能拯救一个群体,群体不是拯救的单位,个人才是,因此将个人的境遇进行外部归因是错误且无效的。这个世界是每个个人的自我小宇宙创造大爆炸的残余景象叠加,自我关注和自我训练才是最真实而隐秘的历史,是人类追求自身意义、突破自我局限,追求超越脆弱肉体和局限的时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这不是现代社会将人异化的产物,让人变得像机器一样,要更多的榨取人的劳动和时间,而是一直被大多数人无视,但一直被少数人践行的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