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一年,你多了几个好朋友?

2016-08-17 一个人的好时光

Sayings:

朋友,可能是这个浮躁时代里,特别敏感的一个话题。从仅仅聊过微信的点头之交,到一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挚友,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似乎都不太一样。而比这更有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谈论“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提到“人脉”的频率却越来越高。


今天分享一篇来自《纽约时报》的旧文,我把里面的人名和背景都译成了中文,便于大家阅读。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憋在心里。




《人过三十难交友》

作者:亚历克斯·威廉姆斯

就像电影中男女主角初次见面的迷人一幕,我遇见了博文。博文在上海做编剧,几年前我们通过工作结识,随后便各自带着妻子一起吃了晚饭。友谊来得那么突然,我俩一见如故。

我们发现彼此都喜欢王力宏专辑的同样几首歌,电影《教父》中的同样几句台词。就在绿咖喱虾上桌时,我们刚要结束一个话题,我们的妻子赶紧插话:“嗨,你俩要不要先喘口气,再接着聊?”

晚餐后博文夫妇同我们告别,搭二号线回去了。目送着他们离开,一个念头闪过,我想如果我和博文是在大学里相遇,说不定在我的婚礼上他就是我的伴郎。


这是四年前的事。之后我们还见过几回。我们是“朋友”,但又不是那么亲密的朋友。我们不断试着冲过两人关系的瓶颈期,但无奈各自都被生活琐事缠身。
  

我和博文的故事并非罕见。在你三四十岁时,许多新结识的人进入你的生活,有在工作时认识的,有在孩子们演出活动上认识的,当然,还有微信。但是真正亲密的朋友——那类你在大学里交的朋友,那类你身处危机时会打电话求助的朋友——却越来越少。


当人们步入中年,年轻时那种探索式的生活每天如同约会一般的日子便渐渐远去。紧追而来的是各类日程,生活的重点改变,人们对朋友变得越来越挑剔。


然而,不管你交多少朋友,一丝宿命感都会渗入心中:能交上永远的好朋友的时期,就像十几岁或者二十出头交朋友那会儿,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能交到的大都是“社交性”朋友,也就是“算是朋友”的那种。




1.
人们时常只有当遇到人生中一个重大事件时,例如搬迁、离婚,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重新储备朋友。


杭州的文洁就是一例。这位基金经理刚从上海搬到杭州不久,要为自己的39岁生日办个派对。她发现自己在微信上有857个朋友,在微博上有509个朋友,但还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派对邀请名单填满。她说 37 28195 37 10671 0 0 3810 0 0:00:07 0:00:02 0:00:05 3809:“我回想自己人生中交到朋友的各个阶段,大部分的朋友绝对还是在上高中和干第一份工作时交到的。”


于此同时,四十多岁离婚后,独居在北京的心理医生承平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把生活重心放在事业和家庭上,朋友的名单已悄然萎缩。“突然,随着你的妻子退出你的生活版图,你发现自己很孤独,”今年56岁的承平感叹道:“我宁可报班去学培训。我不会搭讪女人,我宁可跟男人们打招呼,‘嘿,我们去喝一杯吧。’”


通过对同龄群体的追踪,斯坦福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进入中年后会减少交结新朋友,但与已有的朋友联系会更紧密。

 

研究解读说,这基本上是因为人们心里好比有一个闹钟,每到人生重要关头,例如人到三十,就会铃铃作响。它提醒人们时间正在消逝,所以是时候结束探索,专注在眼前了。她说:“你倾向于关注在感情上对自己最为重要的事上,于是对去鸡尾酒会失去了兴趣,而更愿意在家陪孩子。”




2.

自5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就认为,有三个条件对交到挚友至关重要,而当你步入职场之后,要满足以下三个交友条件便更困难了:

 

1)经历的相似性

2)多次未经事先计划的交流

3)让人轻松吐露心声的情境。


职场上,因为人事变动,经历的相似性很难保持。而职场上竞争激烈,人们因此学会了隐藏自己的脆弱面和癖好。工作中的友谊时常让人有种交易感。因此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时候社交结束,什么时候真正的友谊会开始。


此外,职业背景和收入的不同也让情况变得复杂。“当你的朋友比你挣得多得多,或是少得多,真会让人尴尬。”雨嘉说。她以前是名市场营销经理,现在在宁波进行艺术创作。最近她邀请了一对很有前途的夫妇进入她的朋友圈,但是他们的拜金很快就让她忍无可忍。


“在我们的婚礼上,其他坐在他们边上的朋友事后跟我们抱怨说这对夫妻向每个人打听他们的收入。”32岁的雨嘉说。“挣得少的人感到这种讨论让他们不舒服,挣得差不多一样或者更多的人,觉得这样肆无忌惮的讨论让人尴尬。”


而比以上这些更可怕的,是家庭和孩子的加入。
突然你被一群同为家长的朋友包围──但这种关系上的纽带纤细至极,如同一个段子里讲的:“我成天和人混在一起,很受欢迎,但其实我并不想和你们呆在一起,我可没有选择你,是我们的孩子们选择了对方,而且毫无选择标准可言。不过,他们才那么点大。”

即使家长间发展出了友谊,那样的友谊也是转瞬即逝的──取决于孩子们的心血来潮。



3.
外部因素不只是唯一的交友障碍。过了30岁,人们经历了交友心态的内心转变,自我发现让位于自知之明,因此对择友更加挑剔。“年轻时我们愿意和任何人喝杯玛格丽特,现在标准提高了。”


居住在广州的32岁的战略顾问梦婷,甚至开发了一套幽默的百分制度量表(100分就是“一生的挚友”)。按这套度量表,新朋友候选人一旦表现出讨厌和不忠,她就开始扣分。十有八九,她的新朋友得分在30分到60分间,或者仅比“认识”好那么一点点。


“你遇见某个很不错的人,但如果打电话她们不回,评分就降到90,如果他们有两次不回电话,分数就成了50。”她说:“如果她们在认识的第一个月里迟到,再扣10 分。”


到那一刻,你已经经历了许多疲惫不堪甚至失败的交往。你决定担起责任,好好经营工作、家庭和已有的朋友关系,所以你对新朋友保持警觉,不再容易敞开心扉。“你更了解人的缺点,同时对自己让人失望的一面也看得更清楚。”


4.

电台主管张明在30多岁时搬到上海,当时寂寞到中山公园溜猫,希望能跟人攀谈。然而,投向他的只有好奇的眼神,什么也没有发生。接下来他决定创办“上海社交网”,一个通过申花队比赛和品酒会帮助人们交友的活动组织。现在这个公司已经发展了2000名会员,大多数人都是30多岁。张明把其中的200人界定为自己的好友。


他说:“人们需要勇气去迈出第一步,希望我通过自己的经历能让这件事变得容易一点。”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最近我打电话给博文。我们自嘲各自忙得都找不到时间聚一聚,然后约定下次共进晚餐。

 

不过,等我们真的坐下来吃那顿饭,三个月又过去了。



树的年轮一圈圈向外长,心里的墙一年年往上堆。  @苏州河畔的米歇尔



一个人的好时光

非正常女青年成长研究所

微信ID:enjoylife723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