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西瓜条,真有这么恶心吗?
西瓜条,是出现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上的AR特效,最近被很多人口诛笔伐,称其为“dinner特效”,大意是取“低能儿特效”的谐音,似乎很多人都不待见它。
西瓜条真有那么恶心?可能确实没啥美感可言,还有点恐怖谷的意思。但吴京有言说“不爱看别看”,既然是短视频内容,那么利用算法的机制,只要出现就点击“不感兴趣”,不就好了?
可是,有网友反映说,就算点了“不感兴趣”,还是能看到很多西瓜条内容。而且按网友表述,很多西瓜条内容三观很歪,有种借用其表面的匿名身份大言不惭口出狂言的意思,所以才引来这么多人讨厌。
一些人还比较讨厌此类视频中的一些固定句式,比如“家人们我整个大无语住了,真的栓Q”等等。
而在此之前,虽然这种水果面部的特效早已有之,却不乏一些有趣的发言和真情实感的内容,并没有如今这般让人上火、故意钓鱼。如此看来,其实把“西瓜条”的视频全部当成是劣质视频也是有失偏颇的,存在滑坡谬误的。
那么为什么最近似乎能够刷到很多类似的搞怪视频呢?手谈姬心想,这和平台的推荐机制其实少不了关系,在抖音上,“超长西瓜”的滤镜位于相关热门特效的显眼位置,而在B站上,水果头像的特效也被评为“优质创作工具”。
而说起该水果AR滤镜的源头,则是名为snapchat的海外社交应用,在此之前,这款应用凭借着“性转自拍”在内地小伙过一把。2022年,在meta搞着它的元宇宙一直在亏钱的时候,snapchat的AR社交打法却赚了几十亿美元。从这点看,相关社交平台效仿snapchat也是可以理解的。
水果上长了个人脸,则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网剧《烦人的橘子》,而如今重新火起来,自然是和每个人都能顶着一个水果脸进行说话有关。snapchat上当然不光水果脸一种滤镜,好看的、奇怪的,比如最近同样比较常见的那种嘴巴特大的憨憨脸等,在snapchat也是应有尽有。有商业评论表示,由于此类特效对于社交应用来说过于好抄,snapchat的策略是加大在研究滤镜上的投入,让别的应用抄不过来。
资本层面找到了赚钱的地方,而用户层面肯定也是受到欢迎,才让这种滤镜得以流行的。时装领域有说法是“时尚是个圈”,或许在“美颜滤镜”已经看腻的时候,这种“搞怪滤镜”又成了大家的一种新宠儿吧。
有人觉得能得到快乐,有人觉得质量低下,甚至感到丑陋,这点在短视频平台上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网友们一遍又一遍地审视着各种“答辩”,原理不也类似吗?在B站及贴吧等平台,一些人将西瓜条与“水果忍者”这类意象结合起来,通过对于水果的切割,来表达出一种抗拒的情绪。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曾提出文化区隔理论,即人们会因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因素而产生审美偏好的不同,人们的认知结构由此内化而来。当面对与自己品味不同的文化时,会产生一种内心无法容忍的、毛骨悚然的厌恶感。
还有人通过延续这样的情绪,继续制作着西瓜条的视频,按照姬友的说法,“故意说一些逆天的言论,故意找骂,进而获得更多的流量”,或是“通过辱骂西瓜条视频,来获取快感和认同感”。
在此,“反刻奇也成为了一种刻奇”,当人们不辨好坏的开始厌恶所有的西瓜条时,当人们对西瓜条的讨论被冠以更多的对立时,每个人都变得如同那滤镜下的水果脸一样不真实了,真实的自我由此消逝了。
或许说到底,如果真的讨厌西瓜条,点点“不感兴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晚安。
也可以给姬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