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优秀!质化研究论文怎么写?56篇优秀论文送给你
点击艾思学术+关注我们
小艾给大家准备了56篇质化研究方法优秀论文,本文只列举出其中10篇优秀论文的摘要,需要完整56篇的小伙伴,看文末的获取方式哈~!
01
02
题目:论社会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建构作者:张彦来源:晋阳学刊 2018年第1期摘要:在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之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定量分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长期以来,无论国内国外,定性分析的薄弱是有目共睹的,乃至于这一块在教科书中至今仍几乎是空白。文章首先就定性分析的定性,分析了这种格局的成因,然后重于建构,凝炼出逻辑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三大内容,同时其他林林总总的定性分析方法又不失空间。这样,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就都有了向前的推进。
03
题目:质化研究: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研究意义之可能作者:罗云 张雯闻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2018年第6期摘要:本文从《质化研究方法》课堂上学生的现实困惑出发,陈述了任何个体皆为时空关系意义脉络中的社会存在,因此,在质化的小样本研究中,都并非局限于个体主义的就事论事,质化研究需要将样本放置到其所在脉络中展开,还原微观个体与宏观脉络的实现关联,以此达致对现象的理解。也正因此,质化研究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意义成为可能。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意义如何实现?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范例进行剖析并给出了原则性建议。
04
题目:质性研究的范式属性辨作者:宋萑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2018年第6期摘要:质性研究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但其中存在不少误解、误用,也引发不少的质疑。本文首先梳理质性研究的四种范式属性:脉络性、意义性、诠释性和主体性;进而对有关质性研究的四类误解进行回应,提出质性研究并不只是资料收集工具手段;也并非基于个人经验的思辨;更不是简单的资料归纳;亦不适用于量化评估标准。
05
题目:可为与可不为:理论在教育质性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
作者:钟景迅 王青华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2018年第6期摘要:理论体系、观点或概念等对于教育质性研究"可为"体现在:它对质性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它可以深化质性研究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理解,有利于质性研究者能更好地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去开展研究,也有利于质性研究者能更深入、更有效率地开展研究;但它对教育质性研究却也"可不为":教育质性研究可借助理论,但并非一定要创设理论,因为这与研究者本身所具备的理论素养以及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教育质性研究如要达致创设某一理论观点或概念,就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思路,运用持续比较的资料搜集和分析逻辑,不断修正、反思理论形成过程,从教育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出发,构建出符合中国情境和特色的教育理论内容。
06
题目:“方法”还是“方法论”?——现象学与质性研究的关系辨析作者:叶晓玲 李艺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年第4期摘要:对于现象学在质性研究中的地位,是应将其视为质性研究范式中的具体研究方法,还是质性研究的理论渊源,学术界存在争论。但就哲学源头的梳理来看,现象学通过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全新认识,开创了哲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朝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宗旨更开启了一种新的接近问题的方式,因而其方法论价值远超方法意义。以"方法论"视角思考现象学给予质性研究的启示,可以走出将其仅视为方法所导致的困境,从精神内核上更好地领会和应用现象学;同时,方法论视角帮助我们超越二元论的掣肘,重新认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质性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07
题目:互联网中的日常“隐私”实践——基于青年群体的质性研究作者:王昕邓国基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2018年第12期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隐私"问题不仅成为人人关心的日常生活问题,而且成为大数据时代讨论"数据资产"正当性和操作性的基础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隐私"实践和建构进行呈现和讨论。具体包括,青年群体如何理解和建构互联网中的"隐私"概念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实践包括"隐私保护"在内的主体行动。基于质性研究材料,本研究呈现并讨论了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隐私"的多元实践特征、"自我表露"与"隐私忧虑"中的动态矛盾、通过关系测量确定隐私策略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互联网日常"隐私"实践中的工具主义。
08
题目:消费行为的意义建构模型及主客观诠释比较:一项质性研究作者:李倩倩 薛求知来源:管理评论 2018年第11期摘要:消费行为的意义正超越产品和品牌价值,而更多折射出社会文化和群体价值观,其内在机理值得一探。本文介绍了变革消费者研究(transformative consumer research,TCR),在价值、理性和意义的理论基础上,以iPhone消费为典型,采用意义建构和意义诠释的理论观点,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的网络数据完成质性研究的三级诠释,得出了iPhone消费行为的意义建构模型,并比较了主客观诠释的异同。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iPhone消费受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类价值考量的影响,而外部影响和个人因素则影响到价值的意义建构。同时,除"群体导向"外,对其他因素的意义建构存在主客观诠释差异。研究还对理论和实践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
09
题目:新生代优秀乡村教师主动入职动因与启示——基于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质性研究作者:李斌辉 李诗慧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第20期摘要:激励更多新生代青年主动选择乡村教师职业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5位新生代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内容分析发现,深厚的乡土情感和高度的职业认同是其主动入职的主要动因。这就启示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内外"兼顾激励教师;建构乡土取向的师范生招生、乡村教师选聘机制;加强职前教师乡土情感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形塑关于乡村、乡村教师的正面想象,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和尊师重教风气。
10
题目:何为“学生行为问题”:一项质性研究的结论作者:朱梦华 鞠玉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2018年第10期摘要:解决学生行为问题是教师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描述、判断标准及标准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对33位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基于学生发展的考虑,揭示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判断标准在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发展以及定位教育目的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三项可能的改进措施:形成合理信念、落实全人发展理念、平衡学生发展与教师工作的关系。
获取方法
扫码回复“质化”
一次性获得56篇质化研究方法优秀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