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人北上|北上創醫療科技團隊 大灣區協同效應令港青讚嘆!

大公文匯全媒體 港青快线 2022-06-08



香港 內地 

人·物·情


妙智科技創始人、「80後」港青謝智衡,是一個典型的在獅子山下長大的青年。小時家住黃大仙,本科、碩士和博士均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謝智衡創業的起點在香港,事業的騰飛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他在香港數碼港起家,後來又將事業拓展到深圳、東莞,結合大灣區交通、資源和人才優勢,從只有軟件業務的創業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擁有全部軟硬件生產線的醫學工程公司。他也從孤軍作戰的「one man band」,成長為帶領着40多人團隊的創始人。




灣區協同高效 助力港青創業


戴上VR眼鏡,電腦屏幕里病人的骨骼影像馬上從平面變得立體,清晰可見。這不是科幻片的劇情,而是妙智科技VR醫學影像平台應用到臨床醫學中的現實畫面。「這台手術機器人的界面和算法是在香港完成,軟件的產業化在深圳落地,東莞提供了它所有硬件設施,廣州幫助整體醫療器械的臨床測試和注冊,在珠海的各種展會,它能迅速被客戶買走。」謝智衡說。

 

謝智衡在專註工作中。他的事業涉及到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等多個大灣區城市,切身感受到大灣區城市的優勢互補和協同效。(盧靜怡攝


就讀工程和物理專業的謝智衡,一心向往醫療科技領域工作。2015年,謝智衡在香港數碼港拿到了第一筆資助,寫了第一個VR手術規劃軟件。「但軟件寫完後,在香港繼續找資金有些困難,一方面是香港市場對醫療器械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我們在香港成立的公司無法生產在內地使用的醫療器械。」為此,謝智衡單槍匹馬地跨過深圳河。初創時期,辦公室只有辦公桌和幾張椅,他一人對着電腦敲代碼,「從零開始」創業。

 

大灣區的協同效應,讓謝智衡的創業之路更加順風順水。「我們在深圳找到很多優秀的軟件工程師,快速將這個AR手術導航軟件落地。」謝智衡發現,在軟件產品落地後,需要臨床實踐應用。「廣州三甲醫院數量眾多,病例數量非常多,廣州讓我們的產品可以快速適應不同案例。」謝智衡說,廣東省級的醫療器械資格都需要在廣州完成注冊,因此廣州是醫療器械產業的重要布局點。

 

「隨着軟件應用進入手術室,我們也開始布局硬件生產。」謝智衡說,最初的樣板產量並不多,只需要一些外殼、電子零部件。雖然訂單量不大,但東莞有不少工廠都願意幫忙生產。最讓他難忘的是,盡管疫情爆發給企業生產帶來重重困難,但公司參與制造的一款人臉識別測溫儀產品,從圖紙到落地僅用了兩周。「東莞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的硬件開發和生產基地。」


手術機器人系統全貌。(盧靜怡攝)


 在大灣區創業,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謝智衡透露,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周期一般為3-4年,而其公司正開發的機器人,只花了約一年半的時間,今年已經進入到臨床階段。這個速度真的令人驚喜!香港中環的白領步履匆匆,很多人都認為香港生活節奏快。謝智衡則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肯定地說,在上海、深圳,生活節奏對比香港只會更快!

 

香港和內地的差異不止於此。謝智衡認為,內地對於產品的落地和效率會看得很重,而香港則更加注重產品細節。「這兩點是區別、也是互補,香港對細節嚴格要求,相對可以適應國際化的品質把控。一旦與內地對高效率要求結合起來,往往能碰撞出最具市場價值和快速落地的產品。」

  


在謝智衡看來,大灣區是一個高度適合創科的地方盧靜怡攝


在謝智衡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高度適合創科的地方」。他認為,大灣區有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供應鏈,加上人才聚集、創投資金集中,這都是香港青年人的機會。「一座城市,能提供的機會相當有限。但是一個區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北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所帶來的機會比困守香港要大得多。」



從香港到內地 從陌生到融入


多年前到上海工作,是謝智衡在香港畢業後第一次離家這麽遠。離開香港,意味着要與當時的女友分手,與家人闊別。但為了他願意投入一生的事業,謝智衡還是義無反顧地拉着行李箱到了機場。


抵達上海時,正是冬天晚上,氣候特別冷。謝智衡從香港帶去的衣服不足以禦寒。那時公司的同事已經下班,他一個人在辦公室門前站了很久,形單影只地對着寫字樓外璀璨的上海夜景,孤獨感油然而生。「剛開始時我經常掛念香港,一個月便想回去一次。」謝智衡笑着回憶說,沒想到自那天起,自己在上海開始了長達10年的生活。


謝智衡在給來參觀的企業和政府工作人員講解其手術機器人的運作。怡攝


從陌生到融入,其實並沒想象中那麽難。上海醫療產業發達,工作節奏忙碌,日子過得很充實,也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交流對技術、業界的認識,慢慢結識了不同的朋友,我原先普通話也很差,現在講得越來越好。反而每次回到香港,連討論學科前沿發展的人也不多,所以更加讓我更堅定在內地發展。」


在長三角工作10年,謝智衡在創業時,卻選擇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畢竟現在年紀大了,希望離家更近一些。」謝智衡說,另一方面,大灣區的辦事效率比長三角更高。「我舉個例子,以前在長三角,要咨詢政府部門問題都要排長隊。而在廣州,就有專門綠色窗口,只需約定一個時間到訪,有問必答。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差異。」

東莞松山湖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大廳就在孵化基地一樓,在孵化器內創業的謝智衡可以隨時了解最新的人才政策。(盧靜怡攝)


謝智衡說,作為創業者,自己會更加重視市場、時間和效率。「以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大灣區是我遇過最高效率的地方。可以同時集齊高效率和龐大市場的地方,非常難得。」他說,對於香港人而言,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幾乎是「零」適應時間。「珠三角的氣候和香港差不多,語言飲食習慣也相仿。」謝智衡說,以前在香港從沒試過跑馬拉松,但到了深圳反而跑了人生第一次20公里的馬拉松。「我已經把大灣區幾個內地城市都當作自己的家。」

圖文:盧靜怡、黃寶儀、帥誠


往期 · 推介




@港澳畢業生 廣東逾9000事業崗位等你來!
大灣區錦囊·潮玩|廣州必吃街?港青帶你打卡文明路老字號!
大灣區錦囊|創作歌曲為建黨百年獻禮!95後深圳創業港青:想讓更多港人了解祖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