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了!最常用的App不光出賣隱私,還推薦這個……
你有想過嗎?
當你拿起手機high聊的時候,你的個人資料有可能正在被出賣!甚至還有可能被監視和監聽……
情況究竟有多誇張?會讀取多少用戶數據?大文記者實測↓↓
想必不少人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與朋友打完電話不久,再瀏覽網頁時,就會經常彈出一些與剛才電話對話內容相關的產品廣告~
出現一次可能是巧合,但大文記者反覆在不同時段實測,發現情況絕非「巧合」二字能解釋。
現代人的生活是「機不離手」,但不少手機應用程式正監視、監聽用戶的生活及私隱。(資料圖片)
而當你將手機放在一旁時,手機中的App可能還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偷看」。
無論是蘋果iOS還是谷歌Android系統,都會存在「後台(background)」,即便用戶已關閉頁面、甚至結束App進程,某些App仍會在後台自動啟動,讀取用戶數據。
香港私隱專員公署昨日(12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檢視10款港人最常用的社交App,有關營運者收集了用戶12至19類個人資料,更有社交App追蹤用戶身處的位置!
FB、IG收集資料最多
私隱公署去年11月至12月期間,檢視香港10大常用社交媒體的私隱功能及政策。包括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LINE、LinkedIn、Skype、Twitter、WeChat、WhatsApp及YouTube。
結果發現:有關媒體收集的個人資料(例如姓名、電話號碼、所在位置等)多達12至19項,其中以facebook、Instagram收集最多,達到19項。
港人最常用的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亦收集達16項,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雖然毋須用戶登記,但瀏覽者先要透過其母公司google的賬戶登入,同樣會收集12項個人資料。
這些軟件都會收集用戶身處的位置,部分還會預設開啟精準位置追蹤功能,以及會將用戶的個人資料轉移到附屬公司,當中,大部分都會儲存用戶信用卡的資料。
在個別社交媒體中,Twitter、WeChat和YouTube的私隱政策的易讀性評分最高,但Twitter沒有提供中文版本的私隱政策,可能會令不諳英文的用戶難以掌握社交媒體在處理個人資料方面的政策。
Facebook、LINE、WeChat和YouTube都容許用戶向特定對象發布內容,或按預設組別發布內容,而且可在發布後再修改有關內容的私隱設定。
在預設私隱設定方面,只有Skype和YouTube預設將用戶的年齡及電話號碼隱藏,其他則預設公開用戶的年齡、位置、電郵地址或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
在所有被檢視社交媒體中,WeChat未有在即時通訊功能中,在用戶傳送訊息時採用端對端加密,而LINE則未有提供雙重認證功能。
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私隱似乎無所遁形。
每當我們使用智能手機瀏覽網頁、使用手機應用程式,都彷彿有人在「監視」着我們的一舉一動。
有App 5天內「監視」用戶200次!
近月,一款手機推出新功能「記錄App活動」,能「反偵查」各類手機應用程式有無「監察」用戶。
大文記者日前利用該款手機的「記錄App活動」功能,持續實測多類應用程式一星期,還特意下載了私隱專員公署公布的評分最低的LINE。
令人驚訝的事發生了~
大文記者只用了一次LINE,僅持續幾分鐘,但「記錄App活動」功能顯示,往後6天,手機先後被LINE取用60次資料,包括聯絡人資訊(即電話簿)及照片,最長取用時間竟長達7分零4秒。
更為誇張的是LINE「監視」大文記者的網絡活動概況,曾在5天內被「監視」超過200次,其中3天被「監視」16小時,除了LINE外,知名串流平台Netflix等也存在多次「後台」監視情況。
自從一周前使用過一次LINE僅數分鐘後,接下來每天,LINE都會取用聯絡人資訊。
大文記者查詢LINE的隱私權政策發現,原來LINE不僅可以搜集用戶主動填寫的個人資料包括電話、第三方連接賬號等,亦可以搜集用戶發布的任何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影片)以及通訊錄和位置訊息。
而即便用戶未授權位置訊息,LINE也可以通過網絡IP地址估算用戶身處的位置。
還竊聽?
然而這還不止,據網上流傳,社交平台還有竊聽功能。
在持續一周的實測中,大文記者透過一款具通話功能的應用軟件與幾位朋友聊起房租的問題,不足一小時後,當大文記者用同一部手機打開一個網站時,全屏推送的第一條廣告便是「服務式住宅月租9,000起,近港鐵」。
要知道,以往瀏覽該網站時,大文記者就較少收到這類廣告……
手機瀏覽不同網站、使用不同App時,還會影響到網絡推送廣告的規律,網絡平台甚至根據用戶瀏覽網絡的習慣、與親友通話的內容,轉化為「大數據」再分析用戶消費模式及意慾。
無獨有偶!大文記者使用兩款通訊軟件在數分鐘內不斷談論與「漢堡包」及「快餐店」等「垃圾食物」有關的內容。一小時後,上網便收到有關減肥的廣告推送。
之後,再打開多個討論區,網站推送的廣告全部都與減肥有關!而大文記者之前從未收過這類廣告。
網頁陸續出現減肥飲食計劃廣告↑
應用程式無孔不入,令人咋舌!
實測期間,大文記者還發現,手機未被開啟的情況下,有關程式竟通過大文記者和家人的對話,推送了相關的廣告……
一次可以說是巧合,但持續一周多次出現類似情況,情況已不能用巧合來解釋。
政府該立法或修例了
上述諸多情況說明了兩件事,其一是市民的個人私隱有被侵犯之嫌;其二則是市民的個人資料化身為「商品」,或成為社交媒體牟利的工具。
有科技業界人士指出,「免費的才最貴」,因為免費的手機應用程式就是利用收集用戶生活習慣等資料,形成大數據,再賣予廣告商制定營銷策略;一些廠商正是通過用戶行為的大數據分析,來經營廣告生意。
用有關社交媒體時,可通過這些方法來保護自己的隱私↓↓
值得注意的是,市民做好以上措施,可以減少資料被利用,但只要市民仍有使用個別的程式包括熱門的社交媒體軟件,始終難以避免個人資料會被濫用。最好的應對方法,還是政府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保障市民私隱。
立法保障市民私隱,也絕非新鮮事宜——
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容易洩露。(網絡圖片)
例如,歐盟早年就實施《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監管企業的私隱政策,Facebook就曾因涉及違規及存在私隱漏洞,讓第三方公司取得數百萬用戶的照片,而被重罰巨款;Whatapp亦因為沒有提供足夠的訊息解釋與Facebook「共享訊息」而違例被罰。
內地近年就在不斷修訂法例,追上資訊科技行業的發展,明文規定哪些情況下可索取用戶資料。香港是不是也該與時並進,應最新科技發展立例或修例一波了~
私隱公署表示,已將有關報告交予各社交媒體營運者,並建議營運者應向用戶提供更多私隱相關功能、避免收集超乎所提供服務的所需資料、不應預設位置追蹤功能為開啟,並應主動應對「起底」、「數據擷取」或其他非法行為,限制搜尋用戶的方式。
有專家則提醒市民,盡量使用固網電話,而非網絡電話進行通話;盡量避免在手機中下載過多App,保留常使用的即可;卸載不使用的App時,記得刪除個人數據。
本文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香港文匯報、點新聞
往期 · 推介
疫下「愛互送」,你可以這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