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心语|疫情当前 请您给心灵也带上口罩
抗击疫情 川师同心
我们虽然身在暗夜
但终能迎来曙光
恐慌心理
是指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它有个体性恐慌与群体性恐慌之分。在危机事件中,人们不合理与不合作的行为反应,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恐慌的心理表现。
焦虑心理
是指因对亲人或自身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
突然而至的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各种恐慌和焦虑之中。这波病毒来势汹汹,事态发展快而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未知“。我们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病情怎样?后续会不会有药物能够治疗?什么时候疫情可以被击退,恢复正常生活?大量的未知,以及网络媒体上的各种信息的倾泄而来,更加强化了人们的焦虑。我们从网络上的言论、信息中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恐慌、焦虑情绪。2020年1月24日,人民日报推送了一条重磅短讯,博文内容简单描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首发表现。而许多网友将病症表现一一对号入座,并且引起了强烈的焦虑情绪。这不免让我们想起了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是患者担心或相信自身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并伴有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心理疾病。虽然网络上这种焦虑的情况远不能达到确诊疑病症的地步,但是这种对于新型肺炎的焦虑状态,恰恰是2020年新春里大部分人的缩影。
据人民日报报道,武汉市的一名医生说,当前疫情是1分,恐慌却达到了10分。疫病流行时期,市民们更加脆弱敏感,近期随着疫情的持续爆发,伴随武汉的封城而来的,是口罩、护目镜的断货,大量混乱信息层出不穷,个体环境控制感的丧失,民众的恐慌情绪增加……“钟南山院士被感染了”、“武汉小汤山医院将停工”、“武汉市某医院存在尸体无人处理情况”、“北京将因疫情封城”、“天价蔬菜”、“武汉将断网,以禁止医务人员分享相关信息”等谣言广泛传播......一些民众不仅囤积口罩、酒精,并且开始囤积粮油、蔬菜、日用品,超市货架被一扫而空。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出现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湖北同学回乡信息被泄露等过激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没有为疫情防控带来有益的一面,更是在加剧社会恐慌,甚至将“抗疫”变成“恐鄂”。
心理专家表示,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应激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应对此事件的反应模式。因为本次疫情持一种慢性蔓延的状态,还存在潜伏期和爆发期,尤其会使民众产生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反应。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人群中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总是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对自己能做的事感到不知所措和不确定,令自己难以放松。
病毒伤身 恐慌诛心
恐慌和焦虑的杀伤力并不亚于肺炎疫情,普通市民面对疫情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过度的恐慌会导致一系列身心损害乃至社会损伤,造成次生灾害,这种社会层面的心理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灾害本身更为严重。
(1) 生理损害——易患疾病
短期内的焦虑和恐惧,会使人处在“应激”状态中,人体的内在生理机能被激发,如分泌“肾上腺素”来积极应对危机。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则会造成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损害,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反而容易引发疾病。而目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们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因为内心焦躁、长期失眠而上火,随后导致咽喉痛、头痛、咳嗽,甚至会有发烧的情况,在疫情蔓延的时期,如果身体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免会格外担心。
因此,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低恐惧恐慌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2)心理损害——心理异常
恐惧和焦虑的核心体验是危险和失控,人们急于重新获得可控感,会做出不理性的应对行为。如谣言的传播使一些人不管是否有症状,都涌到医院去求助医护人员,这也在无形中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工作上的压力。现在有千千万万的人除了防护病毒之外,还在承受着由恐慌和焦虑引起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存在的时间越久,越会给我们身体和心灵上带来损害。
因此,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和情绪,我们需要防控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心理压力。
(3)社会损害——谣言四起
当疫情和危险发生,情况尚不明了,危险尚未解除时,人们希望获得可控感,这时会对危险信息变的更加敏感,对信息的需求变大。这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影响更甚。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机中,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就多次发生,加剧了人们的恐慌。人们在陷入恐慌后,很容易产生悲观心理、从众心理与盲目心理。恐慌情绪更可能会引起过度囤积物资、社会冲突频发的社会现象。
因此,在疫情面前,我们不仅要防止病毒对我们身体的侵害,更要防止不良情绪给我们身心带来的损伤。
贴心的心理君准备了几条小妙招:
1、回避和接近策略:简单的讲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让自己感觉愉快的事中去,暂时摆脱不愉快情绪。
2、控制和修正策略:因为当前导致我们产生恐惧和不安主要来自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可以积极的关注最新的官方信息,全力配合政府的安排并相信科研人员及医护人员,来消除这种不安。
3、注意转换策略:使用分心策略是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常用的手段,比如玩游戏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4、认知重评策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但又不产生评判来降低不良感受。常见心理训练中的正念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5、表情抑制策略:主要表现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6、合理表情策略:采用恰当的表情,不过分放大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不完全压抑我们的表情,这有利于他人理解我们当前的状态,从而从他人那获得心理支持。
文案|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防疫科普团队
排版|崔歆睿
审核|付凌雨 刘雨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