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工业党: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工业化?

邢东田 稻菽千重浪 2021-01-26

稻菽按

如今,生产过量、食品危机频发、资源浪费、生态不可持续等问题连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这些问题是资本无节操追逐利润、社会经济缺乏统筹协调带来的后果。有些人却无视这一核心问题,继续不遗余力地高举工业化大旗,继续把工业化作为解决根本问题的良药。在农业-食品领域,他们推崇的工业化是绿色革命,宣称这样的工业化增加了食品产量解决了温饱问题,丰富了底层民众的饮食,给他们带去了福音。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相互转化:绿色革命和农业的工业化曾经有过进步性,曾经利大于弊。但是,当寂静的春天到来时,它的进步性已经走到了尽头,此后它的破坏性越来越凸显,弊大于利。


如今,继续被追捧的绿色革命和工业化已经带着毒素:反季蔬菜是多了,肉是多了,可是,老百姓咽下的化肥农药也多了,土壤的毒瘾加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被极度破坏,地球的躯体被虚耗得更彻底了。非辩证的、单向度思维的工业化激进主义者到底本意如何,我们不去猜测。只是今天以GDP为中心、以资本利润为主导的工业化存在着系统性问题。对这些,我们还能假装看不见吗?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要走出危局、破解食品安全和环境危机的难题,需要重建系统观,需要辩证地超越绿色革命和工业化,需要科学和传统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推动生态文明。


正文

说在前面的话:在无限发展的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食物的生产与消费,完全背离人类健康生存的本来要求,陷入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怪圈。不仅危害食品安全、制造疾病,还大量耗费石化能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要GDP还是要生态?要享乐还是要健康?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只有彻底批判与否定无限发展模式,建立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被动局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一、GDP模式的悖论:经济增长重于健康环境?


民以食为天,舌尖安全是我们社会的头等大事。令人遗憾的是,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尽管近年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下了大力气,也收到一些实效,但解决得并不理想。问题就在于,目前做法缺乏整体观与应有高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只顾及单一地看待生产、流通、消费这些环节,很少将各个相关环节联系起来,很少关注消费结果(食物与膳食结构以及疾病的关系,基本未予考虑),很少关注食品安全“数量”、“质量”、“可持续”三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等。猪肉出了问题查猪肉,牛奶出了问题查牛奶,生产出了问题查生产,流通出了问题查流通,消费出了问题查消费。


我们费了那么大力气东检西查,效果始终不好,因为食物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一系列的产业安排,都只是为增加GDP服务。——耗费巨量不可再生石化能源生产化肥农药添加剂抗生素,是增加GDP;用这些化肥农药添加剂抗生素,制造出大量“物美”价廉却有着重大安全隐患的食物,是增加GDP;消费者食用这些有毒有害食物,还是增加GDP;吃出病来上医院,不治而亡送殡仪馆火葬进坟场,以及围绕以上各个环节的各种建设与服务,对随之而来的垃圾污染的治理……统统都是GDP!在增加GDP这条恶性循环的死亡与疾病的魔链上,只要能够赚钱能够创造财富,仿佛一切都是正能量!


GDP(国内生产总值)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是“国民财富增长”最为重要的指标。但现实中,用来保证人类健康生存繁衍的食物,在GDP链条中,变成了戕害人类的毒物!这算是哪门子的“国民财富增长”!这就是我们当前食物生产消费的悖论。


二、荒谬的消费主义:高消费代表美好生活?



与GDP相配套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GDP的“狼狈孪生兄弟”、社会上广泛流行且备受推崇的消费主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口号的指引与诱惑之下,更高级别的物质享受,成为全社会最为热衷的目标。


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只顾眼前享乐不顾将来受罪,甚至不计当下恶果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需求超出生理需要而危害健康,也在所不惜!——“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但是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因此尽管我国肥胖人口已达3.25亿,但是谁也动摇不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美食佳酿上赶英超美的决心……”(《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2-21)


冠冕堂皇之高深理论(GDP),穷奢极欲之物质追求(消费主义),由此而激发人们的无限贪欲。为了填满那永远也填不满的欲壑,人们已进入癫狂。“数量”、“质量”、“可持续”,是舌尖安全的三个不可分割要素,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保证。在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被完全割裂、彻底抛弃。这一“要钱不要命”的发展模式,既不能保证食物数量(无度挥霍),又不能保证食物质量(有毒有害),更不能保证食物可持续发展(破坏生态)。


2013年,我国粮食取得“十连增”的好成绩,达到创纪录的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2014年是60709.9万吨),还是不够,2014年又进口了9000万吨(谷物1951万吨、大豆7140万吨),才算是勉强实现了所谓“紧平衡”。但这些粮食究竟是在怎样消费又制造怎样的后果?


我国近年粮食消费,口粮仅占30%,40%用作饲料,人畜争粮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激增。2013年肉类总产量8536万吨,禽蛋2876万吨,牛奶3531万吨,水产品4547万吨。除牛奶外,其余都世界第一。


为生产食物特别是动物源性食物,我国付出巨大代价。在大量耗费石化能源(约占总耗能的13%)和水资源(农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2%)等的同时,还严重污染环境(水污染四成以上来自农业,其中主要来自畜牧业;畜牧业还是碳排放大户与雾霾重要来源)。


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物,大大超过国民身体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各种“富贵病”高发,3亿多人超重或肥胖,2.6亿人被确诊患有慢性病,2012年癌症死亡220.5万人,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除环境污染等因素外,过量食用不安全的动物性食物(1978年我国人均消费7.7公斤,2013年暴增至人均63.8公斤,远远超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确定的2020年目标——人均29公斤),是最重要原因。


暴饮暴食的同时,大肆铺张浪费。据有关调研保守测算,我国规模以上餐馆、集体食堂和家庭餐饮,每年最少倒掉2.5亿至3亿人的食物或口粮。此外,每年还有3500万吨粮食浪费在餐桌之外。3500万吨,按照年人均160公斤计,是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餐桌餐外,我国每年浪费约5亿人的食物。


我国的粮食,究竟够还是不够!到底需不需要进口!


不仅粮食、肉类,蔬菜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上世纪末就已蔬菜总量过剩,发展至今,人口占世界的19%,却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2020年的人均消费目标蔬菜是140公斤。但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蔬菜量500公斤,远远超过正常需要,不但在产销环节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还制造了大批垃圾(仅北京市每年蔬菜垃圾就有230万吨,占蔬菜消费量的30%),形成二次污染。


三、毁灭人类的发展观


很显然,是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崇尚GDP与消费主义,把不断增长看成是天经地义,并在实践中全力以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GDP与消费主义,被贴上了“进步”、“发展”、“创新”的美丽标签。


GDP与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限发展观或曰线性发展观。无限发展观错误地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以无限开发的。遗憾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限的环境资源与无限的发展欲求,构成无限发展模式的最大悖论。


人类历史上,农业长期以来都是生态正能量,变垃圾为肥料,不仅维持了农村地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还可将城市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乃至净化城市环境。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的现代农业,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绿色革命,化肥代替了有机肥,工业化(集约化)养殖场迅速发展,人畜粪便变宝为废,农村也成为污染重地。食物生产不仅耗费巨量石化能源,还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食品安全。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绿色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除了虚假繁荣的GDP外,就是造就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与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大量食源性疾病。无限发展模式制造的现代社会三大灾难——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在食物生产消费的恶性循环链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至今日,尽管全球经济特别是食物及相关领域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但已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推算,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到203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够维持基本生态平衡。——地球不堪重负,生态无法支撑。


四、南辕北辙无底深渊


如何走出危局,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头等大事,也是如何破解食品安全、环境危机难题的头等大事。


对此,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垃圾问题……发达国家能够解决,我们为什么不能?的确,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系统地看待这个情况,就会发现,后发国家再怎么努力,在解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能力上永远追赶不了发达国家。因为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发达国家知识将环境成本转嫁给后发国家,而非真的通过技术解决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与后发是同一条轨道线上的火车,是传销链条的上下家,而非和平竞赛的平等伙伴。后发国家要靠牺牲环境的生产换得发展空间,后发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成了发达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的优选地带,甚至成为他们转移垃圾的地带。


以我国为例,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我引进大批企业,建成世界工厂,产品廉价供应发达国家。发展至2007年,我国便成为在生态足迹方面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居全球第二位。显然,我国是把好产品奉献给西方,把糟糕的环境留给了自己。在发达与后发的零和游戏中,起作用的是马太效应,“最贫困最脆弱国家为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买单”,是国际社会的“常态”。


即便我们承认技术可以部分解决垃圾问题,也仍然要面对其不断衍生的问题。一是现代垃圾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很难或根本无法降解,二是垃圾集中处理必然带来二次污染,三是垃圾增速远远大于处理速度。环保人士王久良调研发现,一切以“环境友好”为前提的垃圾回收,都是负增值产业。科学史学者田松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垃圾问题会超出能源、粮食,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最严重的问题;能源问题有可能解决,但输入能源越多垃圾就越多,地球将无法承受。


按照生态文明的思维,垃圾只能从源头解决。源头解决,主要并不是减少排放、分类等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这些只是救急的措施,所谓“急则治其标”。真正的治理,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原则,实现良性循环。特别是农业,一定要就地良性循环,任何大量垃圾比如工厂化养殖粪便转移集中处理,都会产生二次污染、三次污染,以至无穷。那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的说法,是错误的。


发展方向错了,技术是无能为力的,甚至会起相反作用。科技是为模式服务的,不同模式下科技的作用不同,好模式下科技干好事,坏模式下科技干坏事。田松指出:“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殖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更容易得到应用;而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学科则被边缘化。” 


五、正本清源走生态之路


目前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正本清源,辨明形势,确立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与自然和谐,所谓天人合一、生态平衡,才是根本之道。人类社会如果不想毁灭,还要生存下去,这是唯一可行之路。


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最高追求目标,生态平衡是我们社会健康生存的底线。消费也好,生产也好,科研也好,无论怎样有利于创造GDP,无论怎样有利于更高水平的消费,都不能突破生态平衡的底线。也就是说,我们一切行为,归根到底,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有益于生态文明。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要享乐还是要健康,要生态还是要GDP,要生存还是要毁灭,我们必须做出抉择!


长摁识别下方二维码,

一起来捍卫人民食物主权。

文章来源:邢东田博客   

原标题:被绑架的“舌尖安全”,对原文有删减。


延伸阅读

滥用抗生素,我们的身体将迎来“寂静的春天”


蒋高明:让春天不再寂静——为《寂静的春天》而序

欢迎转载!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保持文章内容完整

特别声明: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稻菽千重浪

微信号:save-food

更多干货在此

www.shiwuzq.org


阅读原文,查看养殖业砷污染严重,餐桌肉所含毒素堪比砒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