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国人到底严谨到怎样可怕的程度?难怪人家这么牛

2016-12-09 小编 华尔街外汇见闻

这里有两百万金融高净值粉丝,不关注金融,你将会被这个世界抛弃,因为你赚钱的速度很难赶上印钞的速度。代理、投资、咨询EA等商务合作请加个人微信:zhienbber,请说明合作来意。




季羡林:德国人到底严谨到什么程度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根据季羡林早年文章选编

摘编:张晓倩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

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我们不是提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吗?这一套天书确实能同这两句口号挂上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给我的散文集日译本《中国知识人の精神史》写的序中说到,中国的南亚研究原来是相当落后的。可是近几年来,突然出现了一批中年专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让日本学者有“攻其不备”之感。这是几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实际上,中国梵学学者同日本同行们的关系是十分友好的。我们一没有“攻”,二没有争,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点成绩,日本学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觉得过去对中国南亚研究的评价过时了。我觉得,这里面既包含着“弘扬”,也包含着“发扬”。怎么能说,我们这一套无补于国计民生呢?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德国学习期间毕生难忘的两件事情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入任何大学。德国学生往往是先入几个大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认为某个大学、某个教授,对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来。在一个大学,从某一位教授学习。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


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


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反观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情况则颇有不同。在这里有几种情况。中国学者博闻强记,世所艳称。背诵的本领更令人吃惊。过去有人能背诵四书五经,据说还能倒背。写文章时,用不着去查书,顺手写出,即成文章。但是记忆力会时不时出点问题的。中国近代一些大学者的著作,若加以细致核对,也往往有引书出错的情况。这是出上乘的错。


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


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它什么读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顾。我国的书评工作又远远跟不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为贤者讳”,怕得罪人,一声不吭。在我们当前的学术界,这种情况能说是稀少吗?我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痛改这种极端恶劣的作风。


我上了9年大学,在德国学习时,我自己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卑之无甚高论。我不去争辩。我现在年届耄耋,如果年轻的学人不弃老朽,问我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讲,我就讲这两点。


补充阅读:德国和以色列凭什么牛?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来源:德意志(ID:ago-dyz);作者杨佩昌,60后男人,留德学者,经济史博士


我在德国生活比较长时间,一辈子搞德国研究,所以今天依然和大家聊有关德国的话题。我想谈谈德国的品牌传播和品牌创新。


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大家知道,德国人特别爱吃土豆,每天餐桌上要是少了土豆好像很不习惯。其实之前德国人并不吃土豆,这种从南美传过来的“食品”被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视为怪物,他们认为,如果吃了会患某种疾病,因为这种食物圣经上并没有记载。


可当时欧洲粮食不足,如果民众不能接受土豆,则随时会有发生饥荒的危险。为此,德国政府必须想法让民众吃土豆,让土豆成为德国人餐厅必不可少的东西。


政府怎样向民众推广这种陌生的食物呢?




当时普鲁士国王想到一个推广土豆的好办法。众所周知,德国人很保守,而且要接受新的东西很不容易。因此,必须唤起德国人的好奇心。首先,国王选择了一块很好的土地来种植土豆,并派军队把手,而种植时有意让人看到。德国老百姓很奇怪,国王究竟种植了什么宝贝,居然派士兵保护?


很快,民众的好奇心被唤起。士兵故意疏忽,让大家去偷。老百姓认为,国王种的肯定是好东西,于是,很多人把它偷走了,并悄悄种植起来。


第二,国王把土豆作为奖品,奖给有军功的将士,军功越高分得越多,土豆成了用生命才能换得的宝贵物品。


第三,上层社会的贵族贵妇人,只要来参加王室举办的宴会活动,就会拿土豆来招待,之后还作为礼品送给贵宾。


一传十,十传百,土豆就传开了,大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于是,土豆不知不觉带到了全德国。实际这就是一个品牌推广和传播的极好案例。可以说,德国普鲁士国王是一个品牌传播的高手。


品牌传播手段再高明,没有质量保证也是无源之水。德国的品牌是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质量的保障,任何品牌的宣传都是忽悠。德国产品的高质量有口皆碑,在此不再赘述。


而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产品质量太高也会给企业带来问题。有一家德国企业,因为产品质量太好了,让它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这家企业生产汽车的维修工具等产品,大家都知道,德国的汽车质量是非常好的,不容易坏,就意味着很少去用维修工具,这是其一。其二,它自己的工具也太好了,比如电钻的钻头不容易坏,要想更换工具也很不容易,这就意味着它的销售很难增长。


企业很快陷入了困境之中,怎么办?当时这家公司开会讨论:要么降低产品质量,让产品容易坏掉,董事会表决,没有一个人同意。要么是降低价格,也没有人同意。既然质量也不降,价格也不降,怎么办?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战略转移,转移到哪儿去?转移到美国去。因为美国汽车相对来说比德国车更容易坏一些。产品转移到了美国,后来获得了生机。后来又来到了中国,产品卖的更多了,现在的经营非常好,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


该公司名叫博世。这就是品牌的战略转移、品牌国际化的成功案例。


刚才讲的是高质量的、高价格的情况,接下来讲高质量、低价格的案例。


德国有一家超市非常著名,叫阿尔迪,它是全德国商品价格最低的连锁企业,只要到那个店里去,就知道这个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而且价格是最低的,可以放心购买。这家超市经营非常好,以至于美国著名的连锁企业沃尔玛都无法在德国与之竞争,只能退出德国市场。


这家企业何以做到这么低的价格呢?是因为人工非常少,一个店里面两个到三个员工,顶多四个员工,一个人顶几个人用,又可以摆放东西,甚至当收银员。德国什么东西都便宜,但是人工特别贵,阿尔迪采用减少人工的办法来降低成本。


2012年我和几个名博前往澳大利亚与陆克文对话,回国前带几个人在墨尔本大街上闲逛,并购买一些东西。大家问我,到底去哪儿买比较合适?突然抬头看见有一家德国品牌-阿尔迪,我毫不犹豫地说,就到这个地方去买,把该买的东西在这里买足了,不用再去别的商场,因为阿尔迪是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很多国家都有。我们在这个商店把所有该买的东西,如奶粉、巧克力等都买齐了,后来他们买完东西到别的商店,发现我说的很对,其他澳洲商店要比阿尔迪贵了很多。


除了产品质量过硬之外,服务也能够塑造品牌。有一家德国的公司,选择了另外一个战略,即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特殊的润滑油,居然开发了300多种,这就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金钱来研发产品,同时不能做到量产,这是很多企业都很忌讳的,但这家德国企业成功了,客户很依赖该公司产品。这家企业名为卡尔贝可。


公司把客户紧紧拴住,更主要的是服务,该公司基本上做到了一对一服务,一个客服人员面对另外一个客户,而且要保持常年联系,做到24小时把货送到。这是他们的承诺。


另外一家著名的企业是宝马公司,他们把宝马这个品牌跟时尚、休闲结合起来,这就是品牌的精准定位。


德国品牌为什么可以做得长盛不衰?德国人做事情有长远的眼光何重视细节有很大的关系。德国有一家设计公司,通过投标在南非设计一个公园,叫德塞公园。建造好了之后,南非人认为花了那么多钱,不值得。后来要建另外一个公园就不请德国人了,他们自己建。南非自行建造的公园后来出了问题。公园建好了以后才发现,门太小了,人多的时候非常拥挤,而且到夏天的时候,乘凉的地方太少,而且凳子也不够,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还有积水等。而德国设计建造的公园,根本没有这些问题。可是大家知道,刚刚建造的时候,南非人一方面嫌价格贵,而且还觉得这个设计很愚蠢,门这么大,搞那么大干什么,嘲笑德国人的设计。事实上,这是德国人精心设计的。两家公园几年被比出结果来了。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德国品牌在得到了很高的美誉度。


此外,除了德国我还特别想讲以色列的创新,因为我10月份刚去过以色列。到了以色列以后,感觉那个地方太荒凉了,如果把我们放在那个地方,真不知道在那儿怎么生存,除了沙漠就是很荒凉的地方。但是,以色列把这么一个个城市建得那么漂亮。


以色列人很会创新。举一个例子,死海这个品牌怎么放大的,一般来说,建一些酒店,吸引更多的人到死海去游泳。这是普通人能够想到的,但是以色列人将死海当成了宝贝,把死海的泥沙开发成很多保健品,用来擦脸或者擦手,甚至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例如治疗颈椎、腰椎等。我们去过一个商店,我问过他们营业额是多少,回答是每年上千万美元。




我们还去过一个地方,是以色列的湿地公园,那里有五亿只长颈鹤。这里原来是一片沼泽地,有很多毒气。以色列把这个地方改造好了,不仅长草,而且水也很清洁,所以现在长颈鹤也到了这儿休憩,一共有5亿只,我当时问他们是怎么知道数量的?他们回答说是用军事雷达探测的。


我们还参观离死海不远的一个城堡,这个城堡是几千年前以色列人用来抗击罗马人的。一个小城堡每天有那么多的游客去参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告诉我们,以色列的活力是永远在创新中,不断地创新品牌,这就是以色列一个小小的国家,具有这么强大竞争力的原因。


品牌再好也是需要推广的,推广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传统的媒体还有一定的作用,但现在是网络时代,离开网络来谈品牌宣传,好像不太现实。2012年我去澳大利亚,一位朋友做奶粉、红酒生意,希望我们帮忙做一下品牌宣传。从澳洲回来后大家写文章,并附加了公司的一些关键词,到了12月份的时候,这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三个月销售比以前八个月还翻一番。


为何突然在中国销路大增了呢?以前中国的销售商嫌这家公司太小,没有和他们合作,后来因为大量的网络宣传,让销售商感受到这家企业品牌推广的力度,从而打开了中国市场。


所以,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也希望在座获得五星级品牌的企业下更多的功夫,有实效地推广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的推广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转载来源:21财闻汇




附: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金融逻辑,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谢谢!



关于我们

提供全球经济见闻,外汇交易工具,基础知识,EA自动化交易系统。帮助外汇人成就财富人生。免费入群请加群主:zhienbber


                                   



  想加入多个专业的500人外汇交易微信群吗?

  长按或扫一扫小编个人微信 入群。



                                         

赶紧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朋友们都会感谢你的哦!!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什么!

但我们能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