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蝶变中的梅县松源中学,暗藏多少松源人也不知的历史秘密

成子 客家搜 2018-09-27



松源,很山。


笔者本人的儿子在他三年级的一篇作文介绍回家所看到的情景第一句话就说:


我的家乡松源,那是爸爸出生的地方。那里离城市很远很远,车行了好久好久,兜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我睡醒来又睡过去,才回到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大山包围着的很大很大的盆地,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我喜欢它。


是的,大凡到过松源的人,几乎都说松源“山”,松源“很山”。何况是小孩。


客家话讲“山”,大抵是指村庄处于山旮旯里的意思。据松源乡贤何锦胜老先生撰文介绍,松源“山”到什么程度?南宋诗人杨万里有首题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的七绝写道: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的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是的,松源很山,不过很山的松源培育出很多很多伟大的人物,创下了许多伟大的事业来,比如梅州“文化之乡”起源就来自于松源。比如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最后的抗争和灭亡就在松源,一直打到王寿山,比如毛泽东“党指挥枪”方针在梅县松源明确!由此催生出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等等。



秘密一:中学纪念碑无声地喻示着红色苏区、革命热血洒中华


是的,松源很伟大,为了新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无数革命先烈,就在梅县松源中学,哪里就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学生时代,很多人都在纪念碑前缅怀过革命先烈。里面真实安放着不少革命烈士骸骨。


据松源王继伟老师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安放一批烈士骸骨。比如,1959年,由上级派松源原游击队王庆申同志前去蕉岭北磜立禾畲村“上再背”寻找认领4名烈土遗骨,并敬迁入人民英雄纪念碑中。


松源中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学学校里面立纪念碑纪念人民英雄的学校。


松源中学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有为数不少的烈士骸骨,每年接受着学生们的礼拜和缅怀,此一秘也!


松源中学


仔细查探松中发展历程,你会发现更多的不为你所知的历史秘密。


秘密二:中学创始之初,创始人变卖家产兴办义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学会”成员王少模、王荫辉、刘子梧、温星史等,抓住机会收回“松源义学”旧址,创办“松源高等小学”。


为解决办学经费,首任校长王少模变卖家中20苗田产和一间店宇,用于维持办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校呈准立案,定校名为“松源成达高等小学”。


 编者注:兴学语出清末官员、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的“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在盛宣怀倡导下,全国各地兴起了兴学会。


王少模铜像


王少模是松源寺边村人,在全国各地“废科举、兴学校”的热潮中与刘子梧等人创办“成达”高等学校。不容易!!!


在王少模努力下,松源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学校草创之初,经费困难,王少模毅然决然拍卖家产支持办学,王公这种毁家办学和坚毅创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往下续说松源中学变迁发展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华侨王振东捐资在松源成达高等小学右侧建成四房两教室的横层一座,初步扩大了校舍。


民国14年(1925),学校改办为初级中学,称“松源公学”,民国19年(1930),松源公学呈准立案改民为“松源六甲中学”;


民国23年(1934)改为“梅蕉六甲联立初级中学”;民国35年(1946)改为“梅蕉六甲中学”。


秘密三:十一名民国政要为松源中学题词


民国22年(1933)松源六甲中学因学生剧增,拟扩建校舍。此举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在松源乡贤、时任参谋次长黄慕松的筹划下,从中央到地方,共有11位军政要员,欣然为松源六甲中学题词。


1950年,梅蕉六甲中学将相邻的三门寺、双帝庙改建为礼堂、教堂、宿舍和实验室,再次扩大校舍。华侨陈世昌、何廷昌捐资兴建两层楼房的校门。


1951,梅蕉六甲中学改名为“松源中学”。


陈世昌、何延昌捐建的松源中学校门旧址。


松源中学1950年改建后不久,再次出现校舍不足的问题。学校从1959年9月开始,在鸬鹚潭以南华小学为基础兴建新校。


1963年建成三座土木结构平房共13间教室和部分教师住房等,告别三门寺,完成迁校任务。


迁校20年后的松源中学,又面临校舍不足问题。


秘密四:外出乡贤成改建松源中学的主力军


跟别的学校依靠政府支持发展不同的是,外出乡贤前仆后继,在建设中学过程中出钱出力,出谋献计,为松中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982年,广州校友同乡会成立后,王维、王立朝、黄清宇、王逸辉、陈振厚等广泛发动校友、乡贤关心松源中学建设,拉开了改建松源中学的序幕。


1984年,刘炎章、刘淑冶昆仲捐建一座两层六教室的“刘子梧先生纪念楼”。


刘子梧先生纪念楼


可惜此教学楼于90年代拆除,估计很多年轻校友也没见过。


1985年,华侨陈幕仪、王集娥捐建北校门,著名书法家秦生题写校名。


1986年,广州等地校友、乡贤共同捐资兴建一栋四教室的“八十周年纪念楼”,进一步缓解校舍不足问题。


于1996年建成的“九十周年纪念楼”,由各校友和海内外乡贤共同捐资兴建。广州校友同乡会筹集了建筑所需的60%资金。


其中,黄清宇、陈振厚、王增丰分别认捐一小课室所需的2.5万元;王文康、刘会云伉俪则认捐了一层楼所需的27.8万元。


黄华教学大楼

笔者曾经就读的教室就在其中三楼右边位置,感谢黄华,让我们告别了砖瓦教室


1991年,黄华捐资建成一栋五层共24间教室及配套设施的“黄华教学大楼”和南校门;1996年又捐资建成“黄华图书馆”;2006年再捐资建成“黄华大礼堂”


中华教学大楼


何中华捐资建成“中华体育场”后,于1999年捐资建成“中华教学大楼”(高中部)和“中华实验楼”,随后又捐资建成五层共60间带阳台、卫生间的学生宿舍。


为解决松源中学教师住房紧缺的问题,广州校友同乡会和深圳校友同乡会,联合发动广州、深圳307位校友、同乡,于2006年建成四层十二户套房的“尊师楼”。

中华实验楼



尊师楼


跨越了百年历史的松源中学,至少有三万余学子从母校怀抱走向五湖四海。


松源中学由昔日弹丸之地,在松源子子孙孙的努力下,终于发展成今日的恢宏规模,这让外出的游子们感慨万千!(部分图片来自于千年古镇美丽松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