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官二代潘逸阳:与梅州渊源甚深、曾被认为是中国政坛新星,仕途可期!

客家搜 2018-09-27

2017年04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潘逸阳受贿、行贿案,对被告人潘逸阳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百万元;以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百万元;对潘逸阳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经审理查明:1999年2月至2014年9月,被告人潘逸阳利用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申请采矿权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8601万余元。2000年至2013年,被告人潘逸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先后多次给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761万余元。(新华社)


潘逸阳,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于广东惠阳,哲学博士,1984年8月入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2014年9月17日,潘逸阳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一年后,在官方的通报中,这位十八大后落马的第5位中央候补委员因多种违纪违法问题,被评价为“理想信念丧失。”


54岁的潘逸阳曾被认为前景光明的“政坛新星”,仕途被外界所看好。他31岁跻身副厅级干部,40岁升任为副省级干部,是当时最年轻的省级常委之一。


此前外界的评价认为,潘逸阳如此迅速“挺进”,与他的学历和丰富的从政经历皆有关系。他曾拥有名牌大学学位,并前往美国求学,在公安系统任职过,也曾从事过为期不短的政策研究,有过共青团工作经历,也曾先后跨广东、江西、内蒙古多地交流任职。


然而,9月17日,随着中纪委宣布对潘逸阳的调查,这颗“政治新星”中道陨落。



潘逸阳受审现场


往事回顾

人大换届选举国家副主席时,潘还得了一票

潘逸阳为何得到国家副主席提名票? 



潘逸阳的父亲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次年7月入党,曾奉派在香港《华商报》做排字工、技师。解放后一直在武装部门工作。1966年任佛山地区军管会办公室副主任。1970年,因部队“支左”,调到梅县地区工作,参与当地地委机关报《梅江报》筹建工作,并任报社的首任革委会主任,即类似今天的报社社长。他在1976年10月任广东梅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离休。1995年8月在佛山军分区干休所病故,时年67岁。


因父亲工作关系,潘逸阳在梅州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并在当地的梅州中学就读。这所学校曾培养出绘画艺术大师、教育家林风眠,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雕塑家李金发,作家、文艺批评家黄药眠,以及李国豪等八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台湾中研院院士。潘逸阳在仕途发展之际,也被学校引以为荣,被校方称为“杰出校友”。据说潘逸阳少年时代就喜欢读书,曾以“潘予翎”的名字在梅江报发表诗歌。梅州中学毕业后一段时间,高考恢复的次年1978年,潘逸阳考上了岭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就读于数力系。原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也是该系培养出的著名校友之一。


从广东到江西赣州,再到内蒙古北疆从政,潘逸阳在走向政坛顶峰时节,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猛烈的反腐风暴而折翅。在全面性溃败的官场社会,如何慎独其身?潘逸阳与同曾担任过团省委书记万庆良的落马,尽管一位是来自干部家庭的官二代,一位是五华山沟里的农村娃,他们的败局也令人深思!


2016年7月4日,央视新闻报道:令计划为潘逸阳谋取利益,单独收受、明知并认可谷丽萍收受潘逸阳给予的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761万余元。(央视记者李文杰张李彬)





在全国人大会议选举国家副主席的过程中,有几人得到零星支持票,其中就有潘逸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实际上,潘逸阳是中共十九大政治局的备胎人选。

 

据说,投潘逸阳一票的是熟知内情的人,否则不会这样做。至少,外界开始对他不陌生了,敞开了政治视野。


中纪委网站在2014年9月17日文章描述潘逸阳曾被认为是中国政坛新星 仕途可期

 

纵观潘逸阳简历,我们也发现潘逸阳符合当今中国政坛新星的几乎所有条件:

 

一、年龄恰当:1961年8月出生,到2017年十九大时是56岁,正值年富力强。

 

二、学历完整;正牌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获得在读中大哲学博士。

 

三、助手资格:历任共青团广东佛山市委书记,团广东省委书记。

 

四、地方基层工作经验:广州市公安局十一处干部,广州市委常委,从化市委书记。

 

五、服从中央交换地区干部:1998年到江西新余县任县委书记,之后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赣州军分区第一政委。

 

此外,潘逸阳有边疆艰苦地区工作经历,并曾在美国名校进修:2010年10月,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现任自治区常委副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2009年10月至11月,参加中央组织部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举办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研究班专题班学习。潘逸阳在江西赣州任职期间,曾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4年7月还有传言称,出生于广东,早年从广东政坛起步的潘逸阳,有望调任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书记。(出自中纪委网站)

 

更为重要的是潘的籍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人,客家籍,叶剑英也是客家人。广东近年很少干部上中央了,除了前些年的客家籍河源人肖扬【高院院长】。

 

最后一条是潘曾在中央党校36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渡过金。



【延伸阅读】

谦谦君子潘举修

作者: 张谨洲(梅州日报原副总编辑)





潘举修(前排左起第六人)与《梅江报》社干部合影。



潘举修是《梅江报》的创办人。“短小精悍”,是他定下的一条办报铁则。他的嘴边总是挂着8个字:“惜墨如金”、“一丝不苟”……



  初战告捷,显示了其组织和协调才能

  《梅江报》创办人潘举修是个谦谦君子。谦谦者,其品自高。

  1971年9月,由中共梅县地委任命成立《梅江报》5人筹办小组。《梅江报》筹办时的家底单薄得令人无法相信:

  人——从地直机关抽调的几个人;从兴宁、大埔、丰顺、五华调进的8个人;军代表两个人。

  财——中共梅县地委拨款3万元。

  物——办公室设在暂时借用的教堂的地下室和二楼;桌、凳是地直机关捐赠的,其中包括机关幼儿园捐赠的两张幼儿拦床;地区印刷厂划归报社管理。


《梅江报》筹办小组组长、军代表潘举修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击鼓升堂”。在一张随时都有坍塌危险的破损的藤椅上,还没有取得行政官衔的潘举修正襟危坐,对几乎是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的十几个人派工,不知情的人也许会误以为他在演练“乔太守”。他就是依靠这些“半路出家”的人,居然在1972年1月完成了试版3期的任务,2月1日创办了《梅江报》。初战告捷,显示了潘举修的组织才能和协调才能。


  办报初期,报社没有签版权,由地委政工组统一签版。有一天深夜,我拿着副刊版送审,政工组组长一正两副齐齐在办公室等候。一个副组长叫我把版面挂在墙上,他仔细审视一番后,说:“这条线(栏线)有点歪。”我说:“排版工在松动的地方塞上‘加打’,线再绑紧,自然会直。”我将版面送到组长赵新周面前,对他的询问一一作了回答。随后,他似乎要我立下军令状。我说:“保证没有差错。赵书记,我不会儿戏到拿有差错的版面送审。”于是,他放心地签上了“赵新周”3个字。我向潘举修诉苦说:“长此以往,我担心神经会累出毛病来。”谁知,潘举修却优哉游哉,不紧不慢地说:“按组织原则办。”接着,他又提醒我,对待这种事情,要耐心些再耐心些,稍一急躁就会出纰漏。其实,办报伊始,难免要“摸着石头过河”,对谁都不能苛求。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是至理名言。

试版第一期“梅花”竟达17条

  潘举修对报纸管理很严格。他的嘴边总是挂着8个字:“惜墨如金”、“一丝不苟”。全部版面要由他签上“付型”两字后才能付型。送到他手里的版面,他不是审定后就签付,而是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标上不同的符号,发回给组长们修改无误后再打出清样送审。潘举修这种做法,我们私下议论叫“挖烂疤”,并且编了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潘主任(报社革委会主任)‘挖烂疤’。”编辑组副组长程贤章对我说过:“我和梁彬(记者组副组长)最怕潘主任这个‘杀手锏’。”在潘举修的严格管理下,编辑、记者“如履薄冰”,版面“烂疤”明显减少,“净化率”显著提高。从《梅江报》到《嘉应日报》、《梅州日报》的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杜绝报纸差错,这与潘举修的示范作用息息相关。

  “短小精悍”,是潘举修定下的一条办报铁则。他将版面条数细化,哪个版应有多少条都有明确规定。试版第一期的“梅花”副刊的条数竟达17条之多。要知道,四开报纸的一个版包括标题、版花、刊头在内折合成数字的容量只有4200字。条数要达标,那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啊!本来副刊版是由程贤章当头的,可他经常外出,我便当上了程贤章的“长临工”,管起不该管的副刊版来。关于文章条数,连“演唱”一类的稿件也在具体规定之中。我向潘举修反映说:“鼓一打,锣一响,‘咚咚锵’、‘咚咚锵’,不用3分钟,就落幕。”潘举修说:“3分钟就3分钟,按规定发稿。”我说:“编辑们都摇头。”潘举修从口里抽出短烟嘴,笑着对我说:“这个头是你先摇给编辑看的吧!”他不松口,我只好照办。

工作之外二三事

  潘举修在审版的时候,头戴红五星,鼻架近视镜,嘴里叼着一杆烟斗,手里握着一支毛笔,一副儒雅之相。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功,不诿过。《梅江报》创办之后,印刷厂大量使用油墨,报废的墨桶按2元一只的价钱由印刷厂凭登记姓名先后顺序出售。一天,有个工人在厂长温裕传的住房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说是温裕传开“后门”,不按顺序卖出了一只墨桶。没几天,报社召开职工代表会,会上,潘举修说:“那只墨桶是我买来送给朋友的。”这个贴大字报的工人说:“我不知道是你买的。”潘举修说:“要批评就批评我,不要批评厂长。”为了一只废墨桶,潘举修居然郑重其事地对职工代表说出肺腑之言,体现了“君子坦荡荡”的大家风范。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人对一些新办的地市报调侃说:“大学生写稿,高中生改稿,初中生批稿。”意思是,级别越高,文化水平越低。面对如此负面的嘲笑,潘举修安之若素,没有发表过任何评论。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雅量。

  我与潘举修接触机会的增多,是在《梅江报》的办公场所从教堂搬到原梅县地委招待所之后。有一天晚饭后,我和黄发坤穿着底衫和短裤在我的住房里下军棋,忽然有人敲门,我们正在酣战,没有理睬。不一会,敲门人说:“是我,开门。”潘举修来了!那时正值酷暑,为了礼貌起见,我们赶紧穿好面衫,开门让潘举修进来。潘举修说:“以后下棋,你们要凑我。”观战一会之后,潘举修值夜班去了。此后,潘举修常常约我到他家里下象棋。下棋空隙,我问潘举修:“你为什么起了这样的名字?”他兴奋得连忙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趣。我在武装部工作的时候,就有人为我的名字作注释,说是‘举起修正主义的旗帜’。”我问:“为什么不改?”他说:“潘举修就是潘举修,改了,就不是潘举修!”那时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就是这样亲如鱼水,其情也拳拳,其乐也融融!我在潘举修家里下棋的时候,他的正在中学读书的儿子也偶尔会走到棋边来凑热闹。我依稀记得,潘举修说过他的儿子喜欢写诗。1975年4月下旬,编辑林超交给我一篇稿件要我处理,我没有当即作出“用”还是“毙”的答复。刚过一天,林超便催问稿件处理情况。我理解林超的心情。这篇稿件是潘举修的儿子写的,标题《如梦令》,署名潘予翎。我考虑的是,文章立意好,语言清新,可用,但要规避不合格律的问题。我对林超说:“做做‘换头术’。”林超选用原稿“磨炼何惧跨荆途”句中“磨炼”两字作标题,变旧词为新诗,发表在1975年4月29日的“梅花”副刊上。1975年初夏,潘举修接到通知回部队了。

  潘举修在《梅江报》3年多,时间短暂,然而,他的勤恳敬业、温柔敦厚,却在我脑海中永记!                   


(该文登载于2013年3月27日的梅州日报)




潘逸阳“投资”令计划13年,正厅最后成副部

(政知圈 傅凝)


(2017年04月18日)56岁的潘逸阳终于等来他的结局。


20年有期徒刑。

刨去此前已经羁押的两年时间,他还将继续大约18年的牢狱生活。


等2035年刑满释放时,这名31岁即跻身厅官行列的昔日新星,已是74岁的白发老人了。


当他回望自己一路向北的人生轨迹,以及曾经有过的近亿财富,不知会否生出人生如梦的感喟。 


“新星”与证人


潘逸阳的仕途在2014年戛然而止。


其时,他的身份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如果没有落马,他此后的仕途给人太多想象空间。


毕竟,31岁就已身居厅官行列、40岁升任副省级干部。这样的升迁速度,足以让太多人诧异称奇。


而政知圈回看潘逸阳的履历发现,在众多节点中,2000年或许是他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根据官方披露,2000年,他开始向令计划送钱。


彼时的潘逸阳,是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新余是该省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在全省10余个地市中,经济表现并不出众。不过,主政新余一年多的潘逸阳,正是在这里与时任中办副主任令计划攀上了关系。开始了长达13年的“投资”历程。


政知圈注意到,这并不是最新披露的新闻。早在几个月前,在审判令计划案的法庭上,就播放了潘逸阳的作证录像。


这时候,早年的“金主”成了证人。


当时公诉机关指出,令计划为潘逸阳谋取利益,单独收受、明知并认可谷丽萍收受潘逸阳给予的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761万余元。 


年轻的“能吏”


巧合的是,令计划和潘逸阳两案都在天津一中院审理。


在这里受审的,还有一只更大的老虎:周永康。


他们成了十八大以来100多名落马高官中,较为惹人关注的话题。而不论哪一位高官的陨落,都令人唏嘘。毕竟,老虎当年多是“能吏”。


潘逸阳应是其中一例。他是“新三届”大学生,1978年就进入中山大学读书。有同学曾撰文回忆,当年潘逸阳床头摆的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大部头著作,以及名人传记。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算上乘,但也多才多艺,会下围棋、擅长三级跳远、还曾练过气功。


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历经公安、政研、共青团等岗位锻炼,仕途一路向北——从广东到江西、到内蒙古。


而期间,赣州是他仕途中可圈可点的一个地方,也是其贪腐的开始。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历来家底较为殷实,近年来一把手多由省委常委兼任。早在2000年左右,其新农村建设就曾成为全国不少地区“学习取经”的标杆。政知圈家乡的官员,就曾组织乡镇干部前往考察。


也有媒体披露,在潘逸阳主政后,赣州也在国道、省道、铁路、机场等交通方便的区域周边,打造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参观点,“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成了赣州的名片”。


大约在2005年左右,潘逸阳认为赣州干部跟不上自己的发展思维,推出了政策法规体系、贸易服务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十大体系”建设,要求各县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跟进。


政知圈曾随某中央部门有关领导应邀前往赣州参加活动。当时的赣州城,从媒体宣传、到机关活动、到各式论坛,颇有“尽人皆说‘十大体系’”的气象。 


2014年的拐点


主政赣州,潘逸阳的确有一些政绩。诸如力主稀土资源重组。据称,在2010年,赣州稀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59亿元,同比增长70.68%,占全国同行业的1/3,首次超越包头市列全国同行业首位。


再比如其推行的保障房新政:为特定大学生群体提供租赁性大学生公寓;为刚工作、低层级公务员提供公务员公寓;进城农民工购买保障房仅需10万元。


不过这也遭到一些人“作秀”的质疑。2010年全国两会时,有记者就此事提问潘逸阳。潘回应称,“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成为有产阶级,都拥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们必须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房子居住”。


有媒体注意到,正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上,同在现场的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向大家介绍,“潘书记是最年轻的‘老常委’,1961年出生,已经担任了9年省委常委了。”


当时,两人已在江西共事3年时间。


2010年10月,潘逸阳北上内蒙古,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


3年后,苏荣也北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4年,对两名老同事来说是个“拐点”。当年6月,苏荣被曝落马;当年9月,潘逸阳被宣布接受调查。


在潘逸阳落马前一年,他仍沿袭“惯例”,给令计划家送钱。而令计划落马,则是2014年的12月22日,冬至。


(素材综合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西日报、财新网、政事儿、客家圈、政知圈、中纪委网站、人民网简历)


广东反腐在行动:



民生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