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从工业救国到数字化兴国!

月满西楼 数据猿 2023-03-01

‍数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智 · 改变商业


昨天,发生了两件事情,一喜一悲,喜的是颁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悲的是“改革先锋”厉以宁先生离开了我们。将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该如何继承先辈们的遗志,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

以下,是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21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而不是工业的世纪



从清朝末年开始,无数先辈试图力挽大厦之将倾,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走了各种各样的道路。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看似眼花缭乱,但拨云见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工业化。

中国的命运系于工业化,工业化成功,则中国成功;工业化失败,则中国失败。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其实也在于工业化。中国经济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成功的将自己打造成了世界工厂,比较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虽然还不算工业强国,但至少可以称之为工业大国。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美国的商场,到非洲的杂货店,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

近期,笔者看了不少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电视剧,经常被故事中人们的拼搏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爱所感动。中国今天的成功,是由数以亿计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劳的汗水甚至热血换来的。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这不仅是厉以宁的想法,也是很多先辈共同的想法。

在某种程度上,振兴中华,就是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中国制造。

继承先辈的遗志,需要继承的是他们的那份赤子之心,但在具体的战略和方法上却需要与时俱进才行。我们必须要清楚,21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而不是工业的世纪。在20世纪,工业化拯救了中国;在21世纪,数字化才能让中国更上一个台阶。

昨日,国家颁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除了在整体上提升了数字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等。

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诸多布局和提法中,有两项最为关键: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归纳起来,数字中国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变量就两个:科技企业能否起到支撑作用,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两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企业,有足够多高质量的企业,整个市场经济就有希望。反之,如果企业不行,无论政策、制度、体制做什么样的改变,整个市场也不会好到哪去。要验证这个想法,只要看看中美的资本市场就行。

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做不好,症结到底在哪里?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于证券交易所的机制设计,而在于这个市场里的企业。只要上市企业足够优秀,发展得越来越好,那么整个市场也会越来越好;反之,上市的大部分企业都很拉胯,发展的越来越差,上市即巅峰,之后都走下坡路。这样的上市企业多了,无论对资本市场做什么样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常常将美国的纽交所、纳斯达克作为中国资本体系建设的榜样。但是,近20年来,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效果都不好,以至于股民对市场失望,根源还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本身发展的并不好。美国的华尔街之所以如此繁荣,是因为有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英伟达等一大批企业,这些企业经历了长时间、高速的业绩增长,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增长。反观中国,近20年时间上市企业中能够实现业绩大幅度增长的巨头型企业并不多。互联网是近20年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但中国互联网企业却都去美国上市了。

企业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也是整个经济的核心。要建设数字中国,核心也在于企业,要有足够多的优秀企业,来推动数字中国的建设,这一事业才能成功。

美国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核心就在于其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尤其是数字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曾经帮助美国赢得与前苏联的竞赛。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两张图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苏联在解体之前,就已经败给美国了,在1972年之后,苏联的GDP相对于美国的占比就一路下滑。到1991年解体之时,苏联的GDP只有美国的10%了。因此,不管当时苏联有没有解体,都不可能再与美国竞争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在短短的20年时间,迅速被美国甩开差距呢?

我们统计一下美国的一些科技明星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营收、利润、研发投入都一骑绝尘,碾压全世界绝大部分企业。可以说,是这些企业引领了美国的科技发展,造就了美国今天的繁荣。

我们来看看这些企业的成立时间,其中,在1972年-1991年期间,成立的公司有微软、苹果、AMD、英特尔、高通、Oracle。接来下我们来做个简单计算,这些公司的市值总和(2022年2月4日市值)5.8万亿美元,2021年总收入6967亿美元,总净利润2010亿美元,总研发投入735亿美元。

2021年,俄罗斯的GDP为1.5万亿美元。上面六家美国科技企业2021年总收入相当于俄罗斯2021年GDP的46.4%,也就是说,美国6家科技公司的收入接近俄罗斯整个国家的一半。当美国大力发展数字科技的时候,俄罗斯却陷入了资源诅咒,在数字科技领域毫无建树。

我们统计了俄罗斯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截止2021年11月),绝大部分是能源公司,唯一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Yandex市值只有290亿美元。这10家俄罗斯最大的公司,总市值6170亿美元,不到苹果公司的四分之一,不到微软或者谷歌的三分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数字化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在1991年之后,美国又新成立了一大批数字科技公司,包括英伟达、亚马逊、Netflix、谷歌、Salesforce、特斯拉、Meta等。这些公司在近20年时间内,都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2021年,上述公司的营收平均增长了近3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

中美之间的竞赛,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字化建设的竞赛。而这场竞赛的核心参赛选手,就是中美的数字科技巨头们。数字科技正处于创新的前沿,研发投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数字化建设取得成功,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们选取了中美部分头部数字科技公司,对其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对比。

接下来,我们分别计算中美几家头部数字科技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情况。

从上图可知,美国头部数字科技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是中国的3倍,并且研发费用的增长态势要比中国好。最后我们分别来对比一下中美顶尖公司的情况,美国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亚马逊,其2022财年研发投入732亿美元,约5051亿元(按汇率:1美元 ≈ 6.9人民币);中国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1427亿元,只有亚马逊的28%。而且,亚马逊2022财年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0.62%,未来几年大概率还会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华为2021年的研发费用只增长了0.50%,其在研发投入上与亚马逊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试想一下,如果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京东、中芯国际等这些中国数字科技的领军企业,与美国同行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那凭什么让数字中国的建设赶超数字美国的建设?

最近ChatGPT大火,人们都在问,“为什么ChatGPT出现在美国,而没出现在中国?”

也许,上面的数据能给我们部分的答案。

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到,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以目前情况来看,单靠科技企业自身,恐怕是有点“支撑不住”。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帮扶一把。并且,“帮扶”的方式非常关键。

让国有资本与数字科技企业联姻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到,要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

在保障资金投入方面,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数字科技企业。如果这一条做好了,无论是对数字科技企业还是国家,都将带来很大的好处。

首先来看对于数字科技企业的好处。

数字科技领域,无论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还是芯片、物联网,不少初创公司都需要靠外部投资来“养”几年。以往,这些领域的企业融资主要靠两类资本,一类是外资,另一类是阿里巴巴、腾讯这类民间资本。然而,需要知道的是,在中国,最大的金主是国有资本。

在数据猿发布的文章《解密投资领域的六大真相:80%机构“零IPO”,投资人也要混圈子,政府基金最“豪气”...》中,曾经对中国部分投资机构的背景做个分析。

下图是目前我国资金规模最大的20家投资机构。

管理规模最大的20家机构,来源:数据猿整理

在排名前20的投资机构中,除了云锋基金、高瓴投资和红杉中国,其他17家均为政府背景和金融机构背景的投资机构。其中,在管理规模最大的一家投资机构是贵鑫瑞和创投(全称:贵州省贵鑫瑞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近2万亿的管理规模。该公司的实控人为贵州省财政厅,是一家典型的地方政府的创投机构。

可以说,从资金体量上看,国有资本完全碾压民间资本。如果国有资本大规模投资数字科技企业,那将极大的缓解中国科技公司的资金难题。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期,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力度,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越来越不友好,如果还严重依赖外资以及美国资本市场,中国数字科技企业的融资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时候,如果国有资本出手,补上外资缺口是绰绰有余的。

对国有资本的好处。

另一方面,用国有资本大规模投资数字科技企业,对国有资本本身的保值增值是有很大好处的。

21世纪必然是数字化的世纪,要让时代的红利普惠到大部分人,而不是被少部分人独享。要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一种方式就是国有资本入股科技公司,让科技公司的成长带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进而让全民分享科技公司的发展红利。

此外,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是国有资本需要回答的最关键的命题。中国的房地产、基建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时期,国有资本需要找到合适的出口才行。投资数字科技企业,是国有资本理想的出口。过去20年,国有资本“完美”错过互联网的红利,希望接下来20年不要再错过数字化的红利。

举个典型例子,如果当初投资阿里巴巴的不是软银的孙正义,而是中国的国有资本机构,那用几千万赚回上千亿的就不是孙正义了,阿里巴巴的发展红利就可以让全体中国人共享。有人可能会说,“当时谁能知道是阿里巴巴会成功?万一阿里巴巴失败了,那孙正义投资的几千万岂不是打水漂了?”

的确,当时没人能确保阿里巴巴能成功,即使是孙正义,他自己其实也是在赌。但有一点必须要清楚,孙正义赌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互联网,他当时是根据自己的“时光机”理论,笃定中国互联网会取得巨大的发展。因而,他看重的是中国互联网的赛道,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筛选“赛手”,阿里巴巴只是他选中的一个赛手而已。阿里巴巴只有很小的概率会成功,但中国互联网却有很大的概率成功。在这个背景下,即使马云失败了,还会有“王云”、“李云”。

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国有资本大规模投资数字科技企业,不是将赌注押在某个具体的企业上,而是押注数字化。即使有大量的企业失败了,但成功的收益超过失败的损失,国有资本就能实现保值增值。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应该坚持一个原则,两个要点。

一个原则是坚持市场化原则,国有资本应该以市场化的方式,聘请专业人士或者交给专业机构去运营,政府只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不对过程做过多的干涉。依据投资结果,来对负责运营的人员、机构进行筛选,回报率高的就留下,回报率低的就出局。此外,还依据最终的投资回报率,对运营方设计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两个要点:

一是要有一定的容错机制。

投资有风险,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每一笔投资都能够成功。这个容错机制,一方面是针对国有资本的运营方,只要他们按照合规流程进行的投资,整体回报率可以,个别失败案例是可以容忍的;另一方面,这个容错机制也是针对接受投资的数字科技企业。目前,接受国有资本投资的科技企业,往往会受到一些“硬约束”,比如必须实现估值提升或者上市,不然管理层就要回购。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会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指控风险。这导致一些数字科技企业不敢贸然接受国有资本。

数字科技领域的创业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失败是很常见的。不少成功的创业者都是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才成功的,不少成功的投资机构也是在亏了几次钱之后才从同一个创业者身上赚到钱的。因此,只要创业者尽力了,是可以允许他失败的,不要贸然触发追责机制。

二是一定要公开透明,杜绝腐败。

可以预见,国有资本投资,必然是一个腐败高发地。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公开透明的流程机制,更要有严刑峻法。以更严厉的惩处,来对潜在的腐败行为形成足够的威慑。

总之,虽然用国有资本大规模投资(注意是大规模投资,甚至将数字科技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主要投资对象),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总体上会弊大于利。如果要想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超越数字美国的建设进程,对数字科技领域的投资作出宏观战略安排是必要的。

美国的数字科技为什么会发展的很好,相应的资本结构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跟中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不同,美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当大,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统计,2019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约为80%左右。通过这样的市场安排,一方面科技公司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通过机构投资让更多的美国人分享了科技公司的发展红利。

具体来看,这些机构投资者包括以下几类:

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是机构投资者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它们代表了一些大型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知名的投资管理公司包括BlackRock、Vanguard、Fidelity、State Street等。

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是由公司为员工提供的退休计划,它们会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以增加退休基金的价值。一些知名的企业年金计划包括AT&T、IBM、Boeing等。

公共养老基金:公共养老基金是政府为公共服务人员和退休人员提供的退休计划,它们也是美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知名的公共养老基金包括加州公共退休金基金(CalPERS)、纽约州退休基金(NYSTRS)等。

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一类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一些知名的保险公司包括安盛、纽约人寿、大都会人寿等。

美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当大,其中投资管理公司、企业年金计划、公共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以及银行和信托机构等是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大量的普通人,正是通过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公共养老金等机构,来分享科技公司的发展红利。以美国最大的科技公司苹果为例,机构投资者占据苹果60%的股份,而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则通过这些投资机构来分享苹果的发展红利。

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红利,大部分普通人是没分享到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够强大,大量散户在资本市场中又只有沦为“韭菜”。如果国有资本能够大规模投资数字科技,则国有资本将成为数字科技领域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全体人民将有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分享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如下图,一个数字科技公司获得成功,收益最大的无疑是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人,这部分人将在100人以内;此外,公司的员工尤其是高管、骨干员工,将通过期权、丰厚的报酬方式获得收益,这部分一般不会超过1万人;公司上市之后,一些陪伴公司成长的机构投资者、股民,通过这种方式获益的人群一般不会超过几十万。能够让更广泛人群获益的,将是国有资本入股投资。

数字化将是21世纪最大的趋势,中国要想赢得21世纪,数字经济建设必须加速。此外,我们得确保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文:月满西楼 / 数据猿



联系数据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