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79~2021:永远的四月,纪念“四月影会”42周年

西渐 映像志 2022-12-25


四月影会王志平题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4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9年4月1日,“自然·社会·人:四月影会” 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展览为期25天,共展出45位作者的170余幅摄影作品,吸引观众多达7万6千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映像志现将相关史料渐次呈现如下:


视频出处:一刻talks & 映画廊


四月影会是文革后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发起人包括:

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罗晓韵、王苗、李晓斌、李英杰、吕小中、许涿、高强、于健鹰、石志民、孙青青、刘世昭、任曙林、李恬、吴鹏、范生平、宗同昌、凌飞、穆雨晴、池晓宁等。

四月影会主要发起人王志平在前言中写道: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 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 而往往并不一定存在于“重大题材”或“长官意识”里。



四月影会首次活动《自然·社会·人》,1979年 


王志平回忆四月影会:

作为一伙自视甚高的业余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我们更为不满的是当年摄影界的说教、粉饰、虚假、平庸和因袭的现状。一个想法应运而生:“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要另起炉灶,不拜神佛,组织自己的影会,举办自己的影展,显示中国即将诞生的或说是已经诞生的新一代摄影家的存在和实力。

王立平回忆四月影会:


当时说来说去,感觉在那个社会开始变动的时候,一些年轻人都感到心里有话要说。为什么有话要说?我就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讲,不满足于新H社的这种摄影,甚至有点儿反感,认为他们造作、不自然,说的都不是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其实,我们的生活在镜头中应该是非常鲜活的,摄影应该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反映老百姓感情的方方面面,也应该反映老百姓对这个社会看法的方方面面。所以就觉得这种摄影不是我们所要的摄影,就动了念头(另起炉灶)。


王苗回忆四月影会:


我们笑称自己“乌合之众”,只是想在那样压抑的时代抒发自己的艺术观念。四月影会没有会长、理事。所谓的“常务理事”就是积极分子,老来的那几个。也没有什么纲领、没有名分、没有利益,只有热情与真诚……四月影会(编者注:指第三回影展)这样的展览能进入国家美术馆,已经说明当时的开放与宽容程度,这些本来一盘散沙似的人中很多陆续成了职业摄影师,麻烦事也多了起来。我和晓韵进了中国新闻社、王志平到农业出版社、晓斌到《新观察》,文澜转业到《中国日报》……



1979年,四月影会第一回部分参展者。右起:王志平、任国恩、刘建华、李晓斌、王苗、李文政、赵介轩、胡征、王立平、何伴伴、金伯宏、李英杰、吴大轸、黄云生


李晓斌回忆四月影会:


《自然·社会·人》第一年的展览经过十年文革的封闭,加上文革前与海洋文化、与世界文化、世界艺术的脱离,一下出现这么一个四月影会,当时中山公园就爆满了,一天最多达到8000多人。当时我记得很多那个时候的电影明星,按今天来说都是挺有名的明星都到那去看展览,包括部队的、军艺的,各界去的人也比较多……王志平、王苗、我在1982年1月商量第四回还办不办时,我们都主张不再办了,认为再办下去也是给别人办,失去了四月影会的特色,没有意义和兴趣了。


李英杰回忆四月影会:


有人说这些作品风花雪月、不过尔尔,但在40年前是多么“前卫”,因此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要一味地去吹捧,而应带着审视的态度。站在当下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道路,审视我们的摄影发展史有哪些问题,对后来者有所启示,做出更大的探索。


任曙林回忆四月影会:


四月影会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高G子弟,一部分是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是散兵游勇、江湖高手。前面这两部分人在文革中待遇是不同的,一部分是受冲击,一部分是受迫害。四月影会的分裂和这个有关,Z治态度不一样,到最后肯定要解散的……四月影会的展览是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摄影从此开始与世界接轨,看了很多东西,做了大量实验。摄影开始从宣传工具变为每个人表达自己的东西。意义重大。摄影开始回归艺术,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表达个人。以前是抹杀个人、抹杀人性的。


闻丹青回忆四月影会:


“四五摄影”和四月影会对我们是一种震撼,更是一种启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打开了眼界,这让人们看到了摄影能做这么多事,所以展览在当时能有那么大影响。“四五摄影”完全是一种Z治意愿的表达,更多的内涵是Z治性的。从摄影手法来说,基本上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像李晓斌就拍了很多,有场面,也有很多细节,其中有花圈,还有花圈上的条幅,条幅上是谁落款的,他在有意无意当中觉得自己有一种记录的责任。而四月影会则有一种要摆脱Z治影响,试图用个性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意愿。


四月影会第一回展现场, 李英杰摄


鲍昆回忆四月影会:


(关于四月影会的)“组织”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尽管历史上可能有人有过组织化的想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自发的集合。他们没有上级,没有下级。四月影会三回的展览,都没有评委,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说我们建立一个学术委员会、理事会、评委会什么的,就是一群人的集合。当然,最后展览的决策层面上,王志平和李晓斌起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王文澜回忆四月影会:

原来也有一群悄悄拍照片的人,他们从1976年的“广场题材”走出来,一直拍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作为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后来在第二次与第三次的影展中,又多了两个军人的身影——我与王文波……人家问我,你摄影受谁的影响最大?你受哪个摄影大师影响最大?我说我受“四月大师”的影响最大。


胡武功谈四月影会:


那时正值文化革命,什么书籍、画报都没有。看不到摄影作品,即使有,也不懂欣赏。直到1979年我参加“四五”摄影展(我拍的西安人怀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照片)和后来看到四月影会的展览时,我是真正喜欢那些照片。北京有个金伯宏虽然我至今不认识他,但他的街头摄影和王苗《野外拾回的小诗》给我留下的印象,现在仍记忆犹新。


安哥谈四月影会:


1980年代初我跟四月影会的王苗、王志平也开始有了接触,从他们那里看到了马克·吕布、刘香成的作品,带来很大震动,他们拍的就是我们当年的生活场景,可是在当年的媒体上却看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我从那时起开始有意识地拍摄纪实照片,想要记录和留下百姓生活。


四月影会第一回展现场,李晓斌摄


吴家林谈四月影会:


当时我远在地之隅,云之南,虽然早已端起了相机,但见闻视野却极其有限,我几乎从没见过外国的优秀摄影作品,外国的摄影大师我也一个都不知道。在我摄影上正处于迷茫的时候,我看到了《自然·社会·人》影展,知道了四月影会这一批同龄人中的先驱者,我结识了王志平。他们具有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变迁所展开的一些思考。他们的创作一反当时流行的虚假粉饰,还原生活的本真,出现了许多有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


李媚谈四月影会:


我学习摄影的历程和那个年代的摄影人差不多,也是从拍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类的宣传照片开始的。“四人帮”倒台后,学习摄影的历程才正式开始。1980年代初四月影会的《自然·社会·人》展览、“伤痕文学”和当时一些关于文化思想的讨论对我们这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年轻人特别重要,我也就是从这些东西的学习中开始知道摄影应该与人性和人的情感有关系。


杨小彦谈四月影会:

王志平和王苗显然和王立平一样,比较关心“艺术摄影”的可能性,他们的摄影更倾向对“自然”——不是风景意义上的自然,而是自足自立的、具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的“自然”的描述,而李晓斌则一直把重点放在“社会·人”上,自觉担当纪实的工作,为历史留下第一手的视觉资料。

1980年,四月影会第二回部分参展者(王志平供图)


孙京涛谈四月影会:


从功能上看,“四·五纪实的摄影”仍然是为了一定Z治目的而操持的带有自发色彩的摄影,它并没有确立一种清晰的、新型的价值观,这也是四月影会的摄影师在摄影美学和摄影实践上迅速分化的原因之一。


巫鸿谈四月影会:


展览前言清楚地表明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将摄影从Z治宣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展出作品反映了重返人本、回归自然和表现社会三个基本倾向。一些图像引导观众思考自然世界的美和宁静,另一些作品则发掘人的情感世界和捕捉生动的日常情节。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文革后的中国可说是耳目一新,解释了这个展览对公众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张艺谋谈四月影会:

四月影会作品中,把镜头对准了人,对准了社会,对准了生活的细节,抓拍所呈现出那种自然、那种真实、那种震撼,所传递的那种深沉的力量和尖锐的时代性,让我目瞪口呆。

在我的个人经历上,这几个事对我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尤其是四月影会。当时我认为,这些民间的、非官方的创作者们是英雄。至今我也这么认为。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群人,一批人,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中国社会、政治、未来的思考,锋芒毕露、深沉浓烈,相当震撼。

也许从今天看,作品还有幼稚的地方,呈现上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批判的角度是否那么到位,那么合适,我们都不去说它,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爱国的、激情的、带有思考的展望和忧患意识,让人心脏爆裂,让人想要由衷地致敬。

《自然·社会·人:四月影会》作品精选


王志平:海上一辈子


金伯宏:讲棋


王立平: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罗晓韵:力挽狂澜


王苗:笼里笼外


李晓斌:无题


李英杰:无题

吕小中:河神的套鞋


许涿:现代


于健鹰:窗  (欢迎关注映像志,ID:image1839)



石志民:寒冷的冬天

刘世昭:无人管理的自行车处


任曙林:尽在不言中


李恬:自嘲


吴鹏:无题


赵介轩:迷朦


吴大轸:思乡曲


刘建华:缠


李江树:画家石鲁


 凌飞:十里长亭


穆雨晴:大学宿舍



沈延太:我和爷爷


任国恩:小演员


池小宁:袁运生,机场壁画作者


黄渝生:天上宫阙


贺延光:疲顿的乐队


《人民的悼念》编辑者合影,从左至右:李晓斌、高强、罗晓韵、王志平、安正、吴鹏、任世民



四月影会第二回展现场,左起:池小宁、李恬、陈凡、吕小中、李晓斌、王立平


四月影会30周年合影(王志平供图)


2009年,四月影会30周年798艺术区的聚会(王志平供图)

2019 年,四月影会成员合影。苗光耀摄

四月影会往下怎么走?(王志平供图)

征稿通知


中国摄影史,始于1842年(或更早),至今走过了180年的历程。从西方摄影师在华摄影、照相馆摄影,到宫廷摄影、北京光社、民族志摄影、抗日摄影,从文革摄影到四月影会、陕西群体、艰巨历程、中国人本、当代摄影……映像志,志在给中国摄影史论文章一个集中发布的平台。欢迎摄影界的朋友投稿、荐稿,与中国摄影史论相关的旧稿、新稿均可。邮箱:286867239@qq.com,微信:286867239


往期推荐
张艺谋评价“四月影会”:锋芒毕露,深沉浓烈,相当震撼
闻丹青:“四月影会”,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王志平:传奇岁月——“四月影会”二十周年祭
1988~2021:纪念《艰巨历程》摄影展览33周年
致敬经典:《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
致敬经典:《中国人本 · 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

联系映像志,请加微信:28686723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