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总有一种声音推动我们前行
点击上方“中传新闻传播学部”订阅我!
总有一种声音让你感动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前行
十位记者,十个故事......
近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
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走进中国传媒大学
讲述“记天下事,为先行人”的故事与思考
△胡正荣校长(右七)与巡讲团嘉宾合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226nrtu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每个新闻故事都讲述了他们以导向为灵魂、
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
每个新闻故事都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参会嘉宾大合影
01
解放军报社记者部主任记者
邹维荣:愿得此身长报国
邹维荣为我们带来一个当代军人“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国内的集训合成演习中,武向军冲在最前面的指挥车上。他是解放军北京军区65集团军第一装甲师坦克驾驶员,奉命参加上合军演。不幸的是,他的左耳突然被横空削掉,作为标杆车驾手的“铁血战士”,他硬是捡起自己的左耳,揣入怀中,忍着巨痛完成模拟演习。因这一英勇的行为,武向军被誉为“钢铁战士”。
邹维荣记录下了这一幕,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军事记者就是战斗在特殊战场的战士。她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2
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记者
尚斌:五天五夜
尚斌的故事来自一个紧急的求助计划:他所在的电台节目,紧急插播了一则孩子落井的新闻,他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及时播报救援进展。
在救援过程中,他澄清事实,消除大众疑虑,体会到“记者不能只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更应该是一名参与者”。在最为关键的救援时刻,他毅然下井帮忙。救援进行到第五天, 水泥板下被发现的小聪聪已不幸离世。在现场坚守了五天五夜,他发回最后一条消息,救援结束。然而,万众一心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不懈较量,以及团结互助的善良,还会延续下去。
03
广东省羊城晚报社政文编辑部文教室副主任
王倩:青蒿素——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知名疟疾防治专家李国桥教授,两次以身试药,长年奋斗在抗疟前线。2004年,他把中国的抗疟方法带到非洲,因为那里正是抗疟的主战场。他的学生朱拉伊倾囊相助,12年里投入15亿支持抗疟工作。这两个中国人在非洲开展的用药物抗疟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科摩罗的抗疟工首次实现年度零死亡。
青蒿素,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和守护神。青蒿素在非洲的推广被纳入国家援外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上闪亮的名片。王倩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东方的智慧,推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
04
江苏省扬州广电总台电视经济节目中心记者
陆婷:读懂不老的故事
陆婷曾报道过一名70岁的老人——左爷爷,左爷爷常年开荒种地,乐观豁达,坚强地战胜了癌症病魔。在报道中,陆婷意识到中国有许多老人需要社会的关爱。此后,她启动了《百人万岁》的节目制作,反映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100位百岁老人,100个累积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就在报道中娓娓道来。
05
天津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导演
黄钟:百姓是“明星”
黄钟说,她是一档综艺节目的导演,但是她的嘉宾是最特别的——我们的老百姓!
是合唱《芦花》时,为了臭美,在寒冷中摘掉护腿的抗癌阿姨们;
是天津水上冬泳队里,为了不给儿女添负累、给国家省医药费,94岁还在冬泳的老爷子。
在她的故事里,国家的气质和风骨,体现在一个个平凡的人身上。
06
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少钏:大国工匠
演讲中,他手中举的是建设鸟巢的钢板。在王少钏的故事里,研制钢板的外国工程师能做的,我们中国的工程师也能做到。
我们的中国科学家不抛弃不放弃,经过23次的试验,最终在技术上取得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第一次实现了完全的中国制造。河北钢铁集团舞钢公司第一轧钢厂轧钢车间轧钢作业师任亚强说:“大飞机中钢板太‘贵’了,里面包含的是大家的心血,是国家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些中国工匠,是我们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从中国创造迈向中国“智”造。
07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记者
曾鼐:烽火中的旗帜永飘扬 青记激励我前行
“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是曾鼐记者在演讲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读研时所在班级的班训,她是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第三届毕业生。
上海山西南路有一排黄色小楼,这里就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诞生地,简称“青记”。“青记”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80年前的11月8日,火光冲天。伴着淞沪战场上的隆隆炮声,“青记”由范长江等15名新闻人共同发起,在上海成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2000多名记者,凝聚在党的周围,扛起了民族救亡的大旗。
曾鼐说,向新闻先辈们致敬,他们为民族解放勇于牺牲、为追求真理不断奋斗的精神,我们会永远铭记。
08
中国日报社时政部主任记者
张陨璧:从西沙到马尼拉
他很形象地用数字“十、五、三、二、一”概括在捍卫我国南海领域的“斗争”中,中国人如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字“十”指的是十大包板蓝根,坐标西沙永兴岛,彰显了中国的人力保障。
数字“五”指的是五格信号,在“三沙一号”上,中国通讯技术保障了“中国赢”。;
数字“三”指的是三条跑道,在南沙渚碧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中国赢”。
数字“二”指的是两句表态,凸显了中国智慧助推“中国赢”。
菲律宾民众的“一句谢谢”,展现了中国以德报怨、赢得人心。菲律宾遭遇强台风海燕飓风灾难后,中国不计前嫌施以救援,菲律宾的孩子们在墙上涂鸦:Thank you red cross china。
09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广播记者
张悦:在海拔5000米上,我和他的一次对话
张悦讲到在新疆和田援疆时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
和田皮山县6.5级地震时,震后救灾指挥工作人员谭玉军,满眼是血丝、浑身都是灰,塞给他一张纸条,“帮我给家里打个电话,道声平安。”
在5000米的高原上,援疆干部王经国不幸去世。在他的葬礼上,围满了维吾尔族同胞,他们用蹩脚又真诚的汉语说“经国一路走好”。
10
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之声广播总监
陈湘:25年还没讲完的故事
1992年,陈湘注意到盲人儿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仅缺少关爱,更缺少充足的盲文教材。此后,她把自己的工作同帮助盲人结合在一起,通过录制音频教材的方式,为盲人儿童带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料。她用声音开启了盲人儿童学习的一条通道。
△沉浸在讲座的氛围中
听完好记者的故事
感动之余
学部君带你从专业层面权威解读!
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
专家学者这样看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
“好记者讲好故事”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教育课。既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到了如何挖掘选题、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创新报道方式,也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好故事中的感染力和正能量。他们深入基层群众、奋战新闻前线,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是我校培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优秀榜样。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作平
这次巡回演讲是满满的正能量,在现在这种媒介融合时代的背景下,在自媒体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的声音,来发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最需要的,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崔林教授
虽然每个记者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谈自己的新闻报道的故事,但从全局上来看,题材体现了一个大写的中国,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的大国的面貌。这次活动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提供了一些参考。
一次巡讲三点启发
新闻背后的家国情怀启发对中国新闻人角色定位的新思考:十个故事当中新闻记者有着不同角色。除了播报者,中国新闻人和媒体人还逐步显现出跟西方媒体人很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涂凌波老师总结道:“每个故事虽然内容不同、角度不同,但都做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好故事本身就具有打动人的力量。同样,这也体现出记者的新闻敏感、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历史的传承启发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考量:曾鼐记者带来的中国记协前世今身的故事,让我们对传承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媒体和新闻人在成长的过程要特别珍视这样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体现在新闻人、媒体人身上,也可以放大到国民当中,放到文化自信的建设当中去。
生动的案例教学启发“讲好中国故事”新思路:“发出中国声音,要落实到生动的事实上”,张静滨老师如是说,不拘泥于精彩的、可遇不可求的案例,而善于发现和记录普通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涉及的新方面。“能够真正反应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和真实面貌,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立场,”这就是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
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快留言和学部君互动吧!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 图片/ 王宛艺 王 晴 视频剪辑/ 鹿艺佳 王 瑾 辛悦頔
编辑/ 辛悦頔 美编/ 付晓雅
主编/ 丰。瑞 郑。石 监制/ 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