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新东南行 | 深入赤溪村 体悟扶贫变革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传国新班 Author 第四小组
点击上方“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可订阅哦!
7月1日下午,国小新一行经过4个多小时的漫漫跋涉,终于来到了位于宁德市福鼎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赤溪村党支部对大家的远道而来表示了欢迎,并为他们沏上了当地特色的福鼎白茶来解乏。
走在赤溪村的长安新街,不同于同学们预想的田野景象: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楼房商铺栉比相邻,甚至还有红红火火的新嫁娘。
扶贫第一村,精准扶贫30年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杜家住在欢迎仪式上向国新班同学介绍了“扶贫第一村”的由来。自2009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琢磨着“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全面奔小康得有一个支柱产业才能带动村民发家致富。”于是,赤溪村在他的带领下,往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上做文章:深挖扶贫文化、畲族文化、美食文化、古村落文化和白茶文化,发展旅游业,精准扶贫30年取得了不少成绩。
正是村民们的脱贫思路打开了闽东的视野,也带来了赤溪村对自身的再认识:一方水土也难养一方人。由此,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的思路,从家境最困难的 22 户 88位畲族群众开始,将 12 个自然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杜家住书记介绍赤溪村概况
赤溪村的发展也得到了习总书记的支持和肯定,16年春节过后,习总书记亲自在人民网演播室同杜家住和赤溪村民进行了视频连线,“‘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评价中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的汗水和心血。你们的实践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扶贫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习总书记的一番话鼓舞了赤溪村民继续奋进,精准扶贫的士气。
习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图片来自人民网报道)
2日上午,国小新又来到赤溪村展示厅,展厅以“赤溪畲族村扶贫30年”为主题,讲解员从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和思想扶贫等角度,将赤溪村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娓娓道来,堪称一个村庄的“史诗”。
村干部带领同学参观赤溪村展示厅
图文并茂的展板、纪实的影像清晰记录了30年来的改变。一张张图表,诉说着贫困人口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口向中心村聚集,旅游相关产业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赤溪村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愈发可观。
国小新被图文并茂的展板所吸引
展望未来,杜书记称,将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依靠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这张名片,坚持“1+N”的发展模式。围绕旅游主导产业,抓好多个支撑旅游发展的特色产业,加快实施“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明立村,生态美村”,实实在在带动老百姓致富。
深入基层,国小新在田间
42 名学生分为 5 个小组,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新闻采编实践及主题调研,开始为期 2 天的拍摄和剪辑。同学们紧张有序的采编也得到了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的高度重视。其间,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副巡视员田哲一和国际传播局郭经纬老师来到同学身边,同大家共同学习调研,鼓励国新同学了解基层政策,找素材找故事,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国小新在赤溪村合影
第一小组聚焦于赤溪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通过体验式报道,大家走访了各个新兴的旅游服务产业。在他们的镜头里,记录了一个村庄如何本着“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实现精准脱贫。
第一小组报道赤溪村新兴旅游服务产业
在第二小组的影像中,赤溪小学的改变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个村子教育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现在学校设施,地理位置越来越好,但是依然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和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成才先读书”,扶贫从思想观念开始,村子的长远发展从娃娃抓起。
第二小组采访拍摄老教师王中祖
商铺——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投射。第三小组的故事从新长安街的建筑讲起,通过海采来深挖每一户店主的故事。街道两边的三层小楼都发展成了一楼是能满足日常生活和旅游需要的各类店面,二、三层为住家的格局,它们是赤溪村积极响应旅游发展的最好体现。
第三小组走访长安新街商铺店主
第四小组以白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展示赤溪村村民如何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增收”文章,做大做强优势生态产业。一片茶叶带动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旅游业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小组拍摄赤溪村首位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
第五小组的选题活泼生动——“我们村嫁进来的新媳妇”。以前因为穷,很少有外地媳妇愿意来到这穷山沟,但现在每年外来媳妇有20多个。通过跟拍迎亲全过程,生动的画面、极具体验感的素材反映了赤溪村的新气象、新发展。
第五小组采访赤溪村新婚夫妇
经过一个下午的辛苦拍摄,同学们并没有放松,一回到营地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剪辑的工作。晚上十点,各个组还在紧张地工作着,老师们来到同学房间,询问了大家的拍摄进度,对大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专业性的点拨和指导,并为第二天的拍摄加油打气。同学们备受鼓舞,精神饱满地准备第二天的实践。
老师们到同学宿舍进行交流指导
滑动查看国小新照片合集
<< 滑动查看国小新更多精彩图片 >>
走近宁德,感悟一座城的光阴
在宁德规划馆,同学们经过一座有着透明地板的桥梁,观赏整个模型。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整个宁德市的规划,这边是三都澳港,那边是温福铁路,一步就可以跨过一片海,一座山。从一个展馆里,他们看到了一座城市。
参观宁德规划馆
走进宁德博物馆,透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古物,同学们看到勤劳勇敢的宁德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创造了绚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距今4000年前的霞浦黄瓜山贝丘遗址,到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的木拱廊屋桥,无一不是宁德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国小新参观宁德畲族文化
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在宁德博物馆采访调研
在东湖的堤边走一走,湖边山峰连绵不绝。湖波荡漾,清澈见底。山影倒映于湖面,湖光山色,同学们纷纷拿出单反,美照来一张!
国小新定格东湖美景
在东湖边,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海,五十年前,这里成立了东湖塘华侨农场,二十年前东侨开发区成立。如今,东侨已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新兴的城市新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湖在城中,城在海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画卷。
同学们参观东侨摄影创作交流中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国小新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呈现什么深刻的新闻作品,让我们总结会上见吧!
想了解更多国小新的风采?快戳进视频来看看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711lwo5w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猜你喜欢
看完这些
你有没有要和我们国小新进行交流的?
学部君在留言区等你~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中传国新班
编辑/李婷婷 美编/付晓雅
主编/丰。瑞 郑。石 监制/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