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郑逸桐:心怀善意的纪录片最能触动人心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他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编导

他在毕业后第二年便荣获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金奖

创作中他始终坚信“善良”最能触动人心

他是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郑逸桐

今天就和学部君一起

走近他和金奖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纪录片创作的经验来看,而是一次感受生命与生命之间相关性的机会。至于奖项和荣誉,很快会被忘记,也并不重要。

——郑逸桐

郑逸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现就职于凤凰卫视。2019年他作为编导制作的纪录片《冷暖人生:十日告别》在拉斯维加斯当地时间4月9日荣获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人文关怀纪录片(Documentary : Human Concerns) 金奖”

△郑逸桐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获奖


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隶属于纽约节(NewYorkFestivals),创办于1957年,为了嘉奖“世界最佳电视电影作品”而设。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已经开播15年,是凤凰卫视成立以来最具人文情怀的周播纪实类节目,一直被视为凤凰卫视的一个重要“标签”和凸显风格特点的“压仓石”。透过节目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


“记录死亡”是否残忍?

郑逸桐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凤凰卫视工作,在《冷暖人生》节目组跟着老师们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他逐渐开始独自承担拍摄任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新京报一篇关于雏菊之家的报道,下意识地觉得集齐“孩子,死亡,临终关怀”这些元素,就会是一个天然的“好选题”。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


但那时他刚结束新建村大火选题《京城一村》的拍摄和制作,情绪不太稳定,当他和总制片人朱卫民聊到这个选题时,朱老师一句话就点醒了他:“我们要拍摄的其实不是一个死亡故事,而是在这个必然到来的结果面前,这个家庭是如何减缓孩子的痛苦,减少遗憾,并且和他更好地告别。这是人类的尊严和人性所在,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这个故事的走向是痛苦的、悲伤的,但底色在于,这依然是一个关于爱和告别的故事。”


关于“最后的陪伴”

《十日告别》拍摄于2017年12月,并于2018年3月补充拍摄部分素材,时长29分钟,片子讲述了一位身患恶性肿瘤的六岁男孩在生命的最后十天和他的父母相处的故事。这个男孩叫李致远,他人生最后的旅途在雏菊之家度过。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海报


雏菊之家是中国第一间专人陪护的家庭式儿童临终病房,在这里,李致远和父母以及所有关心他的人提前庆祝了7岁生日。郑逸桐见证了这一过程,并陪致远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孩子去世三个月后,郑逸桐还去致远父母工作的地方回访,记录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上


不是“故事的猎手”,而是参与者

郑逸桐是在雏菊之家做志愿者时与李致远的父母熟识的,致远父母得知他是纪录片导演,便主动邀请他记录他们这个群体,也为致远最后的生命时光留下影像纪念。


当被问到为此次拍摄做的功课时,郑逸桐说,拍摄这样一个情感消耗极大的题材,做足心理准备是他的第一步,“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充分了解拍摄对象并与其建立联系是必须的过程。”而面对一个注定的结果,他与致远之间脆弱的联系在一个确定的死亡日期到来之时亦会消散,这段关系建立之初,“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郑逸桐还提醒自己必须时刻记住,不要成为一个故事猎手,不要成为一个旁观者,要记得自己是一个人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中


“拍摄不是最终目的”,触动人心的是善良

在记录一个家庭相处日常的过程中,郑逸桐拍摄了大量素材,而且很琐碎。但随着剪辑的深入,故事本身的逻辑性体现了出来:“在极致的情况下,那些情绪的表露和变化都是推动,他们面临一个怎样的困境,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照顾致远,这些是核心。”


在这个片子里,郑逸桐说他只想单纯地呈现这个家庭的这十天。和这一家人相处的过程中,郑逸桐觉得每一天都印象深刻,且无可替代。


他还记得致远弟弟特别喜欢吃芝士蛋糕,就买了带过去,妈妈担心吃太凉的刺激肠胃,郑逸桐就把蛋糕加热,结果芝士融成了一摊,因此他还被致远亲切地称作“芝士蛋糕哥哥”。

郑逸桐回忆说,可能他个子比较小,并且特别喜欢笑,孩子们都愿意和他亲近,致远弟弟从来没有抗拒过他的镜头,还看着镜头问他麦克风是什么。


最让郑逸桐触动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夫妻俩还是很善良,想把孩子的器官捐赠出去,但是医生告知因为致远得的是恶性肿瘤,器官只能作科研用,夫妻俩一下不知所措。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下


“这不是成功,只是一次感情的分享”

“这次获奖并不代表成功,我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秘诀。我始终相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和相通的情感,要把拍摄对象真正的当成一个人,保持清醒和客观,并且怀有善意,最终才可以呈现出一个好的作品。


——郑逸桐

△郑逸桐在颁奖典礼上分享获奖感言


拍摄完这部纪录片,郑逸桐说:“希望我完成的是一部家庭影像记录,如果大家看到的只有悲伤和痛苦,那我可能是失败的。我希望大家看到人的力量。”同时,郑逸桐也希望这个片子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有更多的人记住致远,这样他就仿佛没有走远。


郑逸桐觉得这个片子还有些遗憾:“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论老人还是孩子,不论穷人还是富豪。只有真正建立在这个共识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谈死亡教育。”

△郑逸桐获奖当日接受媒体采访


给师弟师妹的寄语

郑逸桐想对师弟师妹们说:“找到自己相信的东西,并且为之努力,坚持下去。


他认为每一个来到中传的学生,或多或少是对传媒事业感兴趣的,甚至是热爱的。真正去践行自己最初所想,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立足社会所关注的“人”本身。当成为更好或是更丰富的自己时,自然而然也就是在为传媒领域做贡献,而获奖只是对这种践行和坚持的奖励与表彰。


而另一个层面,郑逸桐认为我们常常说“讲好中国故事”,但其实这个看上去非常宏大的命题,切入点正是与我们相关的日常。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在故事讲述方面也千差万别,通过这次拍摄,郑逸桐至少能肯定,人类的情感体验,在某一瞬间还是相通的,能互相找到印证和力量










(向上滑动启阅)

  关于获奖我想说

“对于这次获奖我真的很意外,情绪是很复杂的,我并不是想赚取别人的眼泪。每一次和别人讲述拍摄经历,都是重新揭开自己伤疤的过程,作为致远的大哥哥,作为慧杰姐和飞哥的朋友,陪伴他们走过这一段旅程,也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我的外婆在那次拍摄的半年前去世,我没能送她出殡,送走致远也了却了我内心的一些遗憾。也因为这一次的经历,我终于切身体会了我采访过的对象,那些经历过灾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他们在每一次讲述的时候,是怀着如何大的勇气和善意,而我也会始终记着这种感受,在日后的采访中多一些关照和尊重。但同样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知道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我选择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感受。”


——郑逸桐







看完师哥与《十日告别》背后的故事

你是否也深受触动?

赶快留言和学部君交流你的想法吧!


猜你喜欢

人物 | 亮了!中国日报这位小姐姐的时政Vlog刷屏全国“两会”

人物 | 韩建萍: 不喜欢束缚, 但必须强大, CEO学姐养成记

人物 | 从学霸到国际电影导演,「我从未真正离开中传」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杨璇羽

  供图/郑逸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唐诗凝

  美编/李玉璞   刘纪阳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