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周 | 读见“互联网伦理”:生活即叩问

姜俣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读见,是唱见、乐见、舞见的姐妹与基友。

读见,是银杏叶飞舞小白杨吟唱的读书周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霸与校草的读书笔记。

读见,也是朗朗书声和光影广院的青春记忆里,因阅读、因看见、因为有你——亲爱的事业粉与路人粉的小哥哥、小姐姐——的点击的转发而幸运存在的网络文字。

读见时代,读见经典,读见我们自己的声音。  


—中国传媒大学2019读书周的“读见笔记”


初夏时分,中传电视学院毕业晚会前夜。宿舍中的每个人都似乎游走在一种焦躁、兴奋、迷惘、喜悦的情绪时空中,唯有宿舍中的“大女主”打开云音乐会员的时候,直接下载分享群聊,紧张无措的我们才能瞬间得到解救,可以在无边的音乐海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BGM——黑胶、无损音质。然后就是无意间与这本书的邂逅:在翻阅完整一节“版权内容分享”之后,才惊觉我们随手习以为常的这一瞬间,已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毕业晚会上,音乐忽远忽近,灯光如此之近,掌声却又遥远,我即将毕业,也将走向另一段需要用学术的想像力来阅读的时光。

△推荐书目:《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


“互联网包含超过10000亿个网页。它包含壮美的和残酷的画面,振奋人心的诗歌和仇恨言论,条理清晰的百科全书和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故事。简言之,这是对人性善恶的反思。”[1]

——迈克尔J.奎因



关切:技术背后的道德逻辑


在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联合分校(IUPUI),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为学生们开设了一门名为“计算机与信息伦理”(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thics)的课程,旨在启发正如火如荼在技术领域开拓创造的优秀年轻头脑,关注在隐私、知识产权、网络犯罪、游戏、社会正义、职业道德守则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中,新兴技术及其背后常被忽略的道德暗示。而作为课程教材为他们指引方向的,正是《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一书。[2]


本书作者迈克尔J.奎因(Michael J. Quinn)现任西雅图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就读于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任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除了研究计算机的技术相关内容之外,他还教授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社会与道德课程,所著的《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也多次更新再版,2015年,本书的第六版在美国发行。2016年,经王益民博士翻译,这部具有启发意义的专著以当下的面貌走进中国的公众视线,为审视互联网生活中稀松平常却暗流涌动的一切,提供理性视角与衡量尺度。


△《互联网伦理》让受众理性审视互联网


鸟瞰:互联网社会的全景观察


夏去秋来,大阅城旁行道树上的枫叶渐红

毫无知觉身旁少年手机中、微博上、朋友圈中

各路戏精、粉丝的年度大戏被中国网民起底阅读

英伦与美国的记者身披键盘侠的斗篷

唱着战书来审视新闻中的亚洲人

是中国人呢还是中国人呢

用学术的想像力来阅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它会使我们在走出教室、大阅城

仰望天空与飘落的枫叶的时候

想到:生活如此真实,网络却也并不虚妄

△大阅城旁行道枫叶渐红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便是其对于经典伦理理论的讨论与阐释,这为人们衡量与评判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思维工具。在开篇第一章的伦理导言部分,作者采用正反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述,并运用理论进行场景评价,对主观相对论、文化相对论、神命论、伦理利己主义、康德主义、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美德伦理学、比较可行伦理理论九种常见的伦理判断框架进行比较,得出了四种可行伦理理论,即:


康德主义:也称善意和绝对命令,即只从道德规则行动,同时将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律;总是以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本身来行动,而绝不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 康德主义,Kantianism,是由康德创立的哲学体系


功利主义: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共同提出,也成为最大幸福原则。这一理论基于效用原则提出,即倘若一种行为所带来的好处超过其坏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好的。


社会契约:托马斯·霍布斯与让-雅克·卢梭都对“社会契约”进行了阐释和解读,詹姆斯·雷切尔将总结社会契约论为:“道德存在于规则之中,决定了人对他人的方式。在大家都遵从这些规则的情况下,理性的人为了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也会接受这些规则。”


△卢梭所著《社会契约论》


美德伦理学: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美德是人类通往真正的幸福、达到真正的繁荣的道路”。正确的行为是善良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基于自身性格所做出的反应。


奎因在书中提到,伦理是对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的理性审视。社会就像一个有许多驾驶者的小镇,道德是城市里的道路网络,人们在道路上行驶,而坚持伦理的人们就像坐在城市上空漂浮的气球中,评估个人的道路以及整个道路网络的质量。[3] 这些伦理理论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有力支点,帮助人们理解行为的多种面向。


该著作的第二大亮点则是探讨的领域涵盖之丰富。作者利用上述伦理理论,在“互联网+通信”“知识产权”“信息隐私权”“隐私与政府”“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可靠吗”“职业道德”“工作与财富”八大章节中,对社交媒体、知识产权、内容审查、隐私、网络欺凌、网络犯罪、数字鸿沟、全球化等各类互联网现象与道德冲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其领域涉猎之广,能够极大拓宽思想的维度,触发关于技术潜能的想象力,促使人们审视环境,审视自身;不同的伦理理论面对同一话题指向的结果,有时背道而驰,有时殊途同归,阅读过程中的思想激荡,别有乐趣。


△利用科学、经济学打击网络犯罪



反思:向靠近正确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从来都是无比复杂的。人伦、物伦、天伦[4]三大系统融合交织,相互牵扯,找到答案从不容易。本书的不足之处也恰恰体现了这一困境:尽管基本实现了对现存互联网技术及其伦理道德争议的百科全书式覆盖,但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困境的解答却只是蜻蜓点水,理论层面的矛盾在实践层面仍然无可奈何,不禁让人产生迷茫与沮丧之感。仲昭川在推荐序里提到,“在人性上,根本没有悖论,一切取其方便;互联网带来的是方便,而不是正确。这又是悖论,直接叩问人的理性。”怎样的做法才算“正确”,或许仍然需要长期的找寻,但所幸还有敏锐的视线和理性的思想,让我们能够不断靠近。


考验在时刻发生。在群聊中发送抢票链接是正确的吗?参与饭圈博弈是正确的吗?知识共享是正确的吗?APP中的各类功能访问是正确的吗?远程办公是正确的吗?……这些问题散落在生活各处,也仿佛生活,不易找到完美的出口。但当经过审慎的思考后,我们所做出的判断与决定总不至于轻率。


△APP过度获取用户信息成隐患问题


无论在明德湖畔还是世界中央,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反思应永不止歇,也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我们才能回答生活的叩问。



参考文献


[1] 奎因著《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 = = 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 P137。

[2] 课程手册https://soic.iupui.edu/syllabi/NEWM-N485-Hook-Computer_and_Information_Ethics.pdf

[3] 奎因著《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 = = 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 P4。

[4] 仲昭川 《推荐序1:互联网伦理,是全球性的难题.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 = 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6 , V 。




延伸阅读



《互联网的误读》

詹姆斯-柯兰

-----------------

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视角,简明扼要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新新媒介》

保罗-莱文森

-----------------

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作者介绍

姜俣: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读书周丨读见“参与观察”:如何参与?怎样观察?
读书周 | 读见“公众”:藏在“代理人”背后的幻影
读书周 | 读见“融合”:“灰夫人”的踌躇与隐忧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编辑/周   杉                          
美编/冯   璐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