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聆听“好记者讲好故事”,唤起新闻的力量
如果你问
新闻的力量是什么
答案或许就在
好记者的好故事里
(听说文末有超实用的彩蛋哦!)
12月1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中国传媒大学站在新知楼报告厅圆满举行,来自全国10家新闻媒体单位的记者组成巡讲团,生动讲述了自己的采访经历,展现出扎实的新闻理论素养和新闻业务能力,演绎了好记者如何遵循“四力”原则,报道出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为中传学子树立了新时代好记者的模范形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主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新闻传播学部学部办公室主任程素琴、电视学院教师刘宏、杨凤娇、陈欣钢、涂凌波、刘雯、丰瑞,以及来自北京印刷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代表出席。本次演讲可谓是干货满满!那么就让学部君带大家回顾精彩瞬间!记得带好小本本记笔记哦!
动情演讲
1
一带一路 心中的路
新华通讯社 武笛
武笛,新华社记者,纪录片导演,2010年毕业后加入新华通讯社,现为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武笛曾多次前往索马里、也门、南苏丹等战乱地区一线采访,在国际热点事件中传递出中国声音。她任总导演拍摄的中宣部“纪录中国”国传项目系列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与非洲同行》、《“一带一路”上的智者》在央视及多国主流媒体播出,屡获业界大奖。
记者武笛在过去6年里,拍摄了3部“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与非洲同行》和《一带一路上的智者》。她用镜头讲述了中国、肯尼亚建设者如何携手将一个百年的梦想变成现实,记录了非洲普通人民的命运如何被“一带一路”改变,采访了世界顶尖的86位学者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那些点滴故事。
武笛说:“我用影像记录下‘一带一路’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它是携手同行,是命运与共。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是我的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心中的梦。这趟征程,我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2
一家人 一面旗
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 候平
侯平,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现就职于邢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担任《邢台新闻联播》《新闻快报》《民生问政》《对话名医》《法治进行时》节目主持人、记者。曾获得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邢台赛区一等奖、河北省赛区二等奖、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邢台赛区一等奖、河北省赛区一等奖、全国十佳好记者。
在今年的70周年阅兵仪式中,护旗手张自轩光荣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8年前记者侯平在《天南地北邢台人》节目的契机下,采访了张自轩的父母。后来侯平带着两位老人来到天安门看儿子,“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队训深深地感染了老张。在那之后的8年时间里,每个月的1号,老张家都会升起五星红旗,与300多公里外的“祖国心脏”同步。
候平说:“几年的追踪采访,在我的心中也飘起一面旗,在这面红旗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组成温馨和谐的一家人!不管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每个人都来共同守护这面五星红旗!”
3
老岭村见亮了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刘凤凯
刘凤凯,吉林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副总监,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吉林省决赛一等奖。
刘凤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名80后,名叫徐世博,是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派驻到桦甸市红石砬子镇老岭村的第一书记。2016年他来到这个村子,起五更爬半夜,挨家挨户摸情况,规划脱贫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努力下,2018年12月老岭村全村脱贫。而在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徐世博两次放弃北大读研的机会;三年来,他只回过两次老家:一次是父亲手术,一次是母亲患癌。
刘凤凯说:“和驻村第一书记们一起走在扶贫的路上,我看到了这条路的关山重重,但我也看到了他们如何把腰弯下去,把心扶起来!这一扶,给了全体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的底气;这一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心中那不变的底色;这一扶,让那些贫困的乡村在脱贫、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见了亮!”
4
在阳光下 一路同行
扬子晚报 冯可
冯可,扬子晚报记者。深入基层参与阳光助学行动13年。作品曾多次获得江苏新闻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等。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走转改”先进个人。
冯可讲述了连云港灌南中学学生梁晓芹的故事。晓芹的父亲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母亲、弟弟、妹妹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2007年,冯可在采访后写出通讯《现场求证:贫困的孩子缺什么》,帮助晓芹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使其顺利进入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后来晓芹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比赛,获得10万元资金,创办了尚影文化传播公司。2011年,晓芹顺利毕业,但却不幸被汽车卷进车底,后背严重烫伤,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由于车祸住院,她失去了此前积累的客户资源,但她选择她开货车收废品,重新开始。如今,梁晓芹已经是连云港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市青创联理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不仅如此,她连续数年参与助学行动,总数已经超过20万元。
冯可说:“奋斗成就梦想,奋斗成就时代光荣,奋斗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和这些奋斗者一路同行,我自己也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激情。”
5
当我离开 把爱留下
沈阳广播电视台 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冲
张冲,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现任沈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多次报道重大选题,并曾获中国新闻奖。
张冲所讲的故事与遗体捐献有关。2019年,张冲采访了一位“90后”男孩张迪。他是上海交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上海计量研究所。然而不幸的是,张迪罹患了M5型白血病,病情复发并且不断严重恶化。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张迪说服了父母,决定捐出自己的身体。他说:“人死了还能对社会有一些贡献,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5月7号晚上,张迪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遗体被运往沈阳医学院。
张冲说:“生命可以延续,精神可以永存,灵魂可以不朽,大爱可以无疆!一个高贵灵魂所散发出的生命光亮,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灿然绽放。”
6
开进大山深处的慢火车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张兴莎
张兴莎,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参与采写的《湖南最后的慢火车》获得全网2.5亿点击量。
张兴莎讲述了湖南“绿皮火车的故事”。这四趟每天都在亏损运营的“绿皮慢火车”,经停的110个站点大多都位于湘西的大山深处。在这趟采访途中,张兴莎遇见了很多普通而又伟大的人——就是因为有了这趟列车,70岁的果农田昌仪得以供家里5个子女上了学,盖了楼房;列车员“波波”曾为一位手划伤的菜农包扎伤口,之后每次上车,老人都会特意捎上几把小菜给她,这让她感到特别地自豪。张兴莎采访组3次前往怀化,跨越湖南、贵州、重庆三地,完成了在四趟列车上共计1251公里的跟车采访,见证了列车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铮铮诺言。
张兴莎说:“高铁是中国发展的速度,绿皮慢火车传递的就是不让大山里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温度。它深刻照见了一个政党看得见的初心与使命,一个国家摸得着的温度和温情!”
7
大凉山上的篮球梦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记者 谢凯
谢凯 ,现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头部新闻部视频调查组组长,多年视频调查记者工作经验,2017—2019连续两年被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评为年度优秀记者。先后参与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及四川省两会等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的新闻报道。新春走基层报道《我不是凉山科比,我是曲比尔里》,一经发出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转发,被中央网信办重点推荐并表扬。
谢凯分享的是一个90后凉山彝族少年网红“凉山科比”曲比尔里的追梦故事。在他所在的村子里,还有近二十个小朋友也喜欢篮球运动。2019年2月11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凉山篮球哥》的融合报道,立刻获得了全网数千万的流量关注,周杰伦、林书豪的参与篮球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也向曲比尔里抛出了橄榄枝。立足四川,走向全国,谢凯一行人还去到了其他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云南楚雄,贵州中洞苗寨,湖南十八洞村,延安,大兴安岭……用一个个故事,记录脱贫途中的艰难和坚守。
谢凯说:“看起来我们是在写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的点,但其实,我们正在书写的是一个伟大时代进程中的中国。”
8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江西广播电视台 吴萍
吴萍,现任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曾参与全国两会、“《长江之恋》——长江流域十二省市联合大直播”,以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等重大采访,曾在非洲报道中国援外医疗事业。
记者吴萍参加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和全国1300多名同行一起,沿着红军长征足迹,深入实地采访。活动历时两个月,途径13个省区市,16000多公里,他们用笔和镜头讲长征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她采访到了刘有信老人,他的父亲和叔叔当年都参加了红军。见到记者,老人慢慢从屋里拿出了一盏父亲长征时留下的灯。在吴萍的镜头下,还记录着“草鞋的故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赣南出发长征,临别时,老百姓拿出了草鞋来送给红军,编草鞋的人叫陈发姑。她的丈夫是名红军战士,临行前她塞给丈夫一双鞋,说我一定等你回来。这一等,就是75年,75双草鞋。2008年,发姑去世。吴萍说,站在雕像前,她才真切感受到再走长征路的意义,其实就是为了此时此刻站在红色土地上的触动感悟。
吴萍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什么?就是一直向前、义无反顾;是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是刻在烈士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几十年依然不灭的那盏灯。新时代,我和我的同伴们要不断跨越前进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9
“倔驴”与“倔驴”
河南省柘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坤龙
李坤龙,柘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工作7年。是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举办六届以来,河南省最优成绩获得者,也是本届十佳选手中唯一一个来自县级媒体的记者。
李坤龙所分享的,是两头“倔驴”的故事,其一就是性格倔强的李坤龙记者自己,拍摄过程中,他的片子多次被领导批评,可是他坚持一定要拍出好成绩。而另一头“倔驴”则是他在采访中遇到的另一个人——豫东小县的一位爱唱歌的养鸡户马林。马林在起初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在创业过程中欠下20万元外债,后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帮助下发展养鸡事业,才得以重振旗鼓。别人劝他放弃唱歌和养鸡,他却坚定地表示“不中”!他不仅继续唱歌,还参加了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节目的选秀,并获得优胜奖。纪录片《快乐养鸡哥》获得了河南新闻奖,还引起了政府重视。如今,这头“倔驴”已经是乡里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养鸡规模从以前的5000多只发展到了现在的1万多只,帮助了4位贫困户就业。马林,不仅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还成了十里八乡的歌星,在广阔农村歌唱着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
李坤龙说:“倔驴”与“倔驴”,一个是执着追梦的农民,一个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的记者。从马林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像他一样对美好生活的追逐者。而我,也有幸在这火红的时代、火热的基层,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讲述出亿万新型农民最动听的追梦故事。”
10
记录奇迹的诞生
中国民航报 张丰蘩
张丰蘩,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中国民航报记者。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作品多次获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最佳选手。
张丰蘩所讲述的,是5年来她在《中国民航报》上追踪报道的一个故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前世今生”。在采访中,她了解到气势磅礴、结构巧妙的华丽外表背后,隐藏着那些建造者们应对天气湿冷、施工困难等问题的坚持与勇敢,使大兴机场处处都是蕴含中国智慧与中国制造的技术设计。9月25日,大兴机场正式投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张丰蘩说:“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新中国70年何等辉煌!我庆幸在新闻生涯中,与这段历史神奇交汇,这是我记者生涯的小幸运,今后我要继续记录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更多奇迹!”
师生感言
报告会结束后
电视学院的师生代表与10位记者
举行了小型师生座谈会
来看看老师们怎么说!
△座谈会现场
电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祥敏
今天的这次巡讲活动,对于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职业洗礼。十位记者分别来自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融媒体单位,涉及的媒介也实现报纸、广播、电视全覆盖,报道题材领域也非常广泛,涵盖“一带一路”、脱贫攻坚、重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充分彰显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针。更为重要的是,十位记者为现场的传媒学子讲述了作为好记者的亲身工作经历,提供了新闻战线最为鲜活的案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典型素材。
各位记者的好故事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新闻的变与不变:一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没有变;二是脚底板下出新闻没有变;三是讲故事的能力没有变;四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理念没有变。未来新闻报道要坚持人物为中心、情感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新闻是有力量的,感谢各位记者赋予新闻以力量,给后生树立了榜样。
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宏
我曾经任职于人民日报,但听完今天的演讲,我感受到了工作业务上的巨大变化。目前,视频画面已经改变了记者阐述报道的逻辑,视频比报纸文字更加强调故事性,而今天的演讲恰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全媒体的感觉也更加饱满充足,网络原住民状态突出,打破了报纸与广播电视之间的隔阂,证明了文字记者也可以驾驭全媒体;最后在叙事方式上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变,讲故事的方式对于受众而言吸引力更大,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凤娇
今天的演讲让我真正看到了全媒体型记者,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凉山彝族少年的故事,这个报道也引起了现场同学的兴趣,而这其实是因为同学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这位少年的视频。这一点印证了目前年轻受众是扎根于社交媒体的,我们在传播故事时要深深把握住这一点,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
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涂凌波
今天的演讲呈现的故事非常精彩,也向各位同学展现了背后艰辛的采访工作。在听演讲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融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业受到各种冲击,那么新闻的本质是什么?新闻的核心有没有变?听完整场演讲,我认为是没有变的,新闻还是优秀的故事,这一点没有变。各位记者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微观故事去讲述,转变了单向宣传灌输的叙事方式,用微小故事、平凡故事,这对于老师和同学而言,都是很大的启发。“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好”很重要,这也启发同学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不同的报道领域,要去主动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的领域发挥施展自己的功底,最后产出优秀报道。
电视学院教师
刘雯
今天的演讲让我特别的感动,我们常说“好记者讲好故事”,实质就是好的中国故事。例如张冲老师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人的普遍情感,而做国际传播恰恰就是要传播人的真善美;各个国家都有科学和信仰的冲突,这也再次证明遗体捐献故事是一个好的国际传播案例。而梁晓芹的故事,她的波折经历,她的助学的善良,其实能够传递给人以非常震撼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主义,她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传递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个案例也是可以做国际传播的。
另外从教学的角度,其实我们现在报道的不是新闻事件,不是对新闻人物的简单采访,而是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完整的命运追踪。故事呈现的背后,记者如何接触到采访对象的、如何获得信任、得到丰满的故事,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大的收获,也告诉同学们如何真正成为一名好记者。
电视学院的同学们也表示
听过演讲后
受到深度启发👇
学习国际传播会常常让我思考,如何让中国的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产生影响力。在今天的演讲上,我听到了关于脱贫攻坚、遗体捐献等等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也让我有了更深刻感悟:宏大的时政主题也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用生动的故事让我们从细节处看见中国态度。
——2019级国新班 何旭东
观看了三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次感受最深的地方就是,在故事的记录和创作过程中,要学会去把握好主观情感在故事中的比重,既要让新闻有温度,也要客观中立的表现事实,希望自己在未来也可以产出高质量的中国故事。
——2019级广播电视学 李钰琛
之前有幸参与“好记者讲好故事”的现场录制,今天再一次听到巡讲,感受更加的深刻:一是报道“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宏大主题时,要学会运用平等、对话的叙事语态来呈现,要有讲故事的意识;二是遗体捐献的新闻报道让我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以情感人的动员力量,好记者,要生产有温度的作品!
——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刘婧文
彩蛋来了!
分享会上
好记者们分享了哪些前沿经验?
快来和学部君记笔记!
No.1
讲好故事背后,有哪些付出?
向上滑动查看好记者的好经验
我觉得在报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四点:一是缺乏相关资料;二是采访正值夏天,但火车上没有水和空调,空气非常闷热;三是采访过程中,每一站的停顿时间很短,这为人物采访带来极大困难,后来我们为了能够多停两分钟的时间,和相关部门协调了5天。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张兴莎
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采访时入住的酒店在一周前刚刚经历过空袭;在拍摄纪录片时,设备出问题需要回国处理;在坦桑尼亚拍摄时中国医疗队时,我感染了病毒,但是要去南非验血检查病情;与工作伙伴失联近一个星期,6天后同伴发来的短信只有两个字——“活着”。
——新华通讯社 武笛
我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旅程遥远,当时采访时还没有快轨;二是初建时施工现场环境较为荒凉,第一次采访时手机直接冻到关机,路也并不好走。
——中国民航报 张丰蘩
No.2
如何寻找拍摄对象?
向上滑动查看好记者的好经验
在拍摄方面,我是在刷抖音时捕捉到拍摄对象的,我认为他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少年,他背后有故事可以延展,因此我决定走进凉山。在采访中,我发现褪去“凉山科比”的网红标签后,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在他的周围,还有很多孩子也喜欢篮球,也有其他昵称——“梁山詹姆斯”、“凉山欧文”……我最近一次去凉山,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认为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去反映宏观上凉山的变化,是非常可行的。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记者 谢凯
在选择拍摄对象时,我选择“爱唱歌的农民”这样的形象,原因在于能够反映出基层群众的精神风貌变化
——河南省柘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坤龙
No.3
如何拓宽渠道、提升作品传播力?
向上滑动查看好记者的好经验
我们的转型原则有三点:移动优先、故事优先、视频优先。目前传播平台渠道正在不断拓宽,抖音快手也在逐步兴起,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视频讲故事。另外主流媒体大量入驻新兴平台,这为地方级媒体也起到了带头作用,我们要学会从平台上寻找新闻线索,最后将作品再次呈现到平台,由此形成一个传播循环。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记者 谢凯
在传播推广方面,红网属于地方媒体,因而影响力方面可能会较弱,在报道绿皮火车的时候,我们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进行互动,最后上了微博热搜,由此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张兴莎
No.4
如何拍出好故事?
向上滑动查看好记者的好经验
其实在报道中,我其实刻意回避了张自轩家人去世、他未能赶回的情节,我想把创作的重点放在新中国70周年农村的变化、儿子与父亲共同守护国旗的故事。另外我在创作中也一直在思考,作为基层记者,在创作故事时一定要多走基层,多接地气,真正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但同时也要拿捏好度,悲的故事要做到悲而不泣,宏大主题要从小切口入手。情感采访的拿捏要分题材,分类型,分场合。要用新闻的角度去保护采访对象,再去陈述事实。
——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 候平
拍摄前期有一些错误经验,比如加入过多主观因素,这点希望同学们在拍摄时可以引以为戒,后期我选择用大量同期声拍摄,这样真实感和感染力会有很大提升;另外就是一定要走进拍摄对象的内心,记录点点滴滴的变化,才能让作品有温度。
——河南省柘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坤龙
中传是我的母校,当时在校期间就已经加入了红十字会,参加工作后又更深入地了解了三献工作。国际上标准要求是6名医学同学共用一具遗体进行研究,而在我国是30人共用。所以我认为媒体应该利用公信力去宣传遗体捐献,影响每一个人。因为我的这篇报道,吉林台的记者签署了遗体捐献,我认为这比比赛的成绩更加重要。另外在拍摄比较特殊的题材时,其实取得被摄对象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同学们在实践时一定要注意。要把握好边界,在拍摄张迪时,避免故事走向悲伤,而是去叙述张迪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沈阳广播电视台 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冲
在生活中在基层中在每一位好记者口中的好故事中在每一位小白杨炽热的新闻理想中!
猜你喜欢
分享 | 8分钟,12种人生,1种责任!好记者!好故事!资讯 | 进行中!“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的记者们正在学什么
动态 | 新样态,新机遇:看中传如何助力青年影像创作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郑晓伟
采编/刘婧文
美编/冯 璐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