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炜华| 无障碍影视的新时代图谱:类型趋势、研究路径与中国模式

吴炜华、王念等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摘要:通过增加描述音轨和手语视窗,无障碍影视为全世界无数的视力障碍者和听力障碍者提供了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视听新渠道。无障碍影视是视听传播、媒介社会学、残障研究的交叉领域。本文在文献阅读与现状观察的基础上,对无障碍影视的世界趋势、类型发展与中国实践及研究的进行梳理,以期对无障碍影视的传播特征及文化功能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无障碍影视 视听传播 发展趋势 中国模式


通过增加描述音轨和手语视窗,无障碍影视为全世界无数的视力障碍者和听力障碍者提供了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视听新渠道;通过场景、动作及人物行为、表情等细节的通感式、细节化叙事,让视障人群听见影视;通过手语视窗的增加,让听障人群触及最新资讯;这是无障碍影视最基础的文化定位与传播诉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实践与研究也呈现出渐进的发展,在创作实践、行动倡导与理论研究层面,不断前进,在寻找切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环境的文化助残新方式的同时,也在寻找影视传播、公益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时代结合点。


无障碍影视的类型区分


无障碍影视,是视听传播中的一种极为独特的服务性文化载体与传播模式。服务特定人群的定制化模式、推动社会文化服务的公益化与平权化宗旨,使无障碍影视自诞生之初,就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信息平等和文化平权的重要体现。” 无障碍影视的消费与欣赏,“是视听障人士的基本文化权利。”


因受众人群的特征,无障碍影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服务听障人群的手语类、口型语及字幕类电影(及电视节目)


在中国,服务听障人群的无障碍电视节目,发端于1978年上海电视台二台的《学一点手语》,其后广东电视台于1984年开播《聋人手语节目》。此类型无障碍影视,以手语类电视节目为主,鲜有电影作品中插入手语画中画的服务。自1978年以来的40年中,中国手语节目——尤其是手语新闻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也在不断探索中,但受限于手语因地区、方言、民族差异表达方式各异,手语通用语的普及和推广使用更是困难重重,手语电影及电视难以突破。


△青海经视手语节目《时间生活》


2、服务视障人群的描述性电影(及电视节目)


在中国,服务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影视萌生于中国盲文出版社于2003年发起的为盲人讲电影活动,其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香港等地的公益组织也纷纷效仿,通过特定助残活动的召集和志愿者的现场式口述观影行为,帮助部分视障人群体验电影与认识电影。2009年,上海电影出版社开始制作无障碍影视。此类型无障碍影视,以描述性电影为主(鲜有电视节目),有学者也将之称为“口述视觉艺术”或“视障口述影像” 。本文以“无障碍影视”指代电影及电视作品,以“无障碍电影”特别指代电影作品。在下文中,我们将主要梳理面向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影视的制作、传播与公益倡导的世界经验与本土实践。


△无障碍电影观影现场


根据马波对无障碍影视之社会定位的描述,其“公益定位是明确的。公益定位能切实保障(其)发展的绿色通道,保证视障人士的权益”。无障碍影视服务的倡导与推广,也是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新要求新需求的回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逐步将无障碍影视服务纳入“公益性新闻出版供给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中国发展之路中来。


无障碍影视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和发展在过去30年中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各国出版法、反歧视法案中对残障人群的关注,英、法、德、美、加、西班牙、澳、新西兰等国逐渐开发出系列、规范的无障碍影视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马拉喀什条约》的签订和推动,对保障视障者的阅听权利的探讨与行动也逐渐影响到各个国家无障碍影视的规则制定与实施。


其演进趋势综述如下:


1、残障协会倡导推进成为主流,政府法案强制执行渐成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视障及残障协会在推动无障碍影视的制作与传播中起到主流的倡导与建设性作用,英国皇家盲人协会( The 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of Blind People,简称RNIB ),美国盲人联合协会(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简称NFB),加拿大国家盲人协会 (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简称 CNIB )法国盲人与弱视患者社会地位提升联盟(CFPSAA)等机构积极与政府联动,推进政府在相关出版法、与残障保护、反歧视法案中增添无障碍影视的著作权的例外限制和强制制作的时限要求。


△美国针对残障群体的Section 508法案


2、无障碍电视成为主流,无障碍电影更新迅速


在政府法案的强制性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无障碍影视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主要集中于公共电视服务中。无障碍电视成为主流,无障碍电影更新迅速。传统广播电视网络是无障碍电视的主要营销与传播平台,如美国9大公共广播电视网络及全英近百个电视频道;而近年来流行的网络音视频服务商则成为无障碍电影的主要市场,截止2019年6月,苹果iTunes网络商店上线1049部无障碍电影(6月8日统计数据);美国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上线975无障碍影视(6月21日统计数据),分别含有原创网剧、纪录片、电视剧和儿童节目等;亚马逊视频服务也推出了529部无障碍影视作品(6月8日统计数据)。


无障碍影视服务的研究路径


1、基于视听传播的传统研究框架,对无障碍影视的视听叙事、创作模式、制作展开研究与解读


此类型研究多基于现象观察与场景描述,呈现出情境研究与观察笔记体的研究模式。波兰学者阿格涅什卡·沃尔恰克(Agnieszka Walczak)《创意描述:为视障者讲述艺术电影》发表于《视力障碍与失明学刊》(The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以一种理论随笔的形式描述了无障碍电影创作中的一种创意叙事的情状。刘扬、熊闫寅子、 黄天书从电影制作与选择的分析中,探讨了无障碍电影在改编、放映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并认为无障碍电影的筛选与制作与电影的“叙事性”与“画面性”应适当综合考虑,以更大程度上满足观影视障人群期待视野。 曾广昌在采访追溯了中国第一代无障碍电影创作人蒋鸿源的创作历程之后,以一种白描式的笔法呈现了无障碍电影草创初期的理念碰撞与实验探索。吴宗艺和谢桢桢从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尝试提炼出中国本土的无障碍电影宣推模式。  


2、探索无障碍影视的发展与传播研究的学理互动


高晓虹与陈欣钢认为,“满足残疾人基本的信息诉求,是无障碍信息传递工作的主要内容;满足残疾人艺术审美的诉求,却是无障碍传播的一项难题。通过讲述画面的方式再现作为视听产品的电影,是为了解决影视作品之于盲人的三大障碍——行动障碍、信息障碍和文化障碍。”无障碍影视作品“呈现的是与原片完全相同的听觉时间,目的就是保证盲人群体最大程度享有与常人平等的艺术审美权利。视听元素的转换实际上是从画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听觉表达的整个过程,最终呈现给盲人观众的是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录音作品。”






△“光明影院”志愿者的撰稿、录制工作


3、寻求中国特色的无障碍影视的公共服务模式


此研究路径中所彰显的中国公益组织、教学研究机构、公共图书服务机构与新闻及影视出版机构的联动合作成为最主要的内容。王瑜 、夏熊飞、曲大鹏、汪静波、陆宁等纷纷从公益行动的多方合作模式展开对无障碍电影公共服务模式的探索。偶尔也有学者试图将无障碍电影的公益模式改写,如陈建凯对无障碍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但总体而言,无障碍电影本土研究,大多彰显出一种小样本量、本地特征明显、案例化导向的特征。实验性的、公益行动式的经验观察与思考,个体参与与场景再现的记录与分析,视听语言的平衡使用和信息的听觉可及的探讨成为此类研究的文本主体构成。


光明行动:无障碍电影的中国模式


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标识着中国文化助残活动的新起点,也是中国视障文化服务延伸的新方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无障碍电影经历了从“社区”、“图书馆”、“盲人讲电影”、无障碍DVD寄送、无障碍电影观影行动到“心目影院”、“光明影院”的发展,呈现了从小规模、小范围的口述电影到无障碍多媒体出版物的形态变迁社区与图书馆的公益文化空间到影院、电影节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从窄众化的、特殊族群服务向新时代的大众认知与大众参与转变。其创作、传播模式呈现为以下三种样态。


1、民间公益模式的兴起与助残发声,散点、社群、基层型服务形态


光影之声——上海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草根NGO+公益的民间制作模式出现,成为民间公益性无障碍电影服务的引领性形态。草根NGO公益组织介入无障碍电影制作与放映,一向困难重重,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下,上海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经营多年,从志愿者中培养出自己的管理团队、解说词撰稿审稿团队、无障碍影视配音团队,先后完成了50余部质量较高的无障碍影片的制作与放映。上海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这一模式也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依托草根非盈利机构、公益团体、公共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的倡导与组织,形成散点化、社群性、基层型的服务形态。


△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放映活动


近20年来,民间公益组织在我国迅速涌现,在帮助贫困与弱势群体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状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民间公益模式下催生的无障碍电影制作、播讲、展演,是中国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助残文化事业的表现。


2、借助盲文音像出版平台,开发“版权+公益”的无障碍电影出版模式


中国盲文出版社与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致力的“版权+公益”的无障碍电影出版模式,是中国无障碍电影制作与出版的主流模式。这两个出版社,是中国无障碍电影出版的先锋部队,长期致力于无障碍电影的版权例外限制的争取,专业制作及公益寄送服务,其无障碍电影服务惠及全国。



以盲文音像出版平台为建设基础,开发可持续出版模式;依托中国残联、基层志愿者助残联络站、残疾人服务社(站),形成无障碍电影传送服务网络,成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出版发行模式一种成功范式。


3、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搭建文化公益新平台,高校、出版与公益服务跨界融合 


在民间公益与出版发行模式之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立足于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讨课程思政与公益传播实践的结合模式,以“实践、认识、创新”的科学方法论为参照,探索出新时代无障碍电影服务全新模式:“光明影院”。


“光明影院”以行动研究为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思政与文化公益相并行的教育策略为指导,将“无障碍纪实写作”(面向本科生)、“无障碍纪实写作研究”(面向研究生)的创意写作工作坊与写作课程,与无障碍电影制作、全国性公益放映、国际电影节无障碍电影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打破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无形壁垒,构筑了青年学子爱学、向学、为学的课程思政新渠道。


△“光明影院”“70年70部”特别计划中的部分电影


自2017年年底启动以来,“光明影院”已经完成《西虹市首富》《战狼2》《建军大业》《我的战争》《无问西东》《钢的琴》等百部以上无障碍电影作品的制作,并赠予全国盲校和高校图书馆。“光明影院”以70年70部、一年104部无障碍电影的创想,与歌华有线以及中国盲文出版社横向联动,以朴素诚挚的公益行动为视障人群送上每周两部电影,向祖国70年华诞献礼。


 “光明影院” 不仅是课程思政与传媒教育结合的一种新方法、新思路与新实践,更搭建了一个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公益新平台。它提倡将视障人群带去最好的院线,打造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作品,以此构筑更为专业的、公共服务导向的“文化盲道”,促进文化共享的平权舞台。


结论


中国无障碍影视,尤其是面向视障人群的无障碍电影,呈现出理论研究与实践观照的双重发展轨迹。在实践层面,中国无障碍影视是一种多层结构、参与共建、多方合力形成的文化盲道建设;在认识层面,中国无障碍影视的发展扎根本土国情与社会文化基础,体现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共情与公益参与的主流价值观


无障碍影视的发展是人权事业、影视版权事业和公益传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保障视障者的文化权利、文化参与与国家文化认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视障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持之以恒地推动无障碍影视的中国模式的践行,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一起拥抱无障碍影视所创造的助残服务新景观。


作者介绍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念: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胤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学术|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一本学术集刊的非学术小传
祝虹 |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局限
曾祥敏 | 创新传播,放大主流声音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学术顾问/吴炜华编辑/朱润楠美编/冯   璐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