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炜华 | 文本重构中新时代镜像 ——试论“新动画电影”的文本创新与话语变迁

吴炜华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动画艺术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与传播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新方向,尝试以文本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理论解读动漫的文本重构、影像创新、艺术互文性与话语变迁之关系。本文将以中国新动画电影中代表之作《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大护法》等作品为例,通过文献、访谈、电影文本的再度解析与理论重读,以求发现新时代的新动画自我求索、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主性与艺术传播立场。


关键词:新时代;新动画电影;文本创新;互文构建;艺术场域


中国动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一个商业动画的高潮之后,在国仇家恨的抗战硝烟中树立了民族动画的灵魂之根,这一曲民族动画之歌的再度响起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时的种种政策扶持而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空间和国际交流的机会。


中国动画发展的一百年,是中国动画艺术寻找文化自主性和艺术自主性的一百年。本文在追溯动画艺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线索的同时,尝试聚焦当下,通过对新时代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文本重构、影像创新、艺术互文性与话语变迁之关系,来寻访中国动画艺术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与传播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新方向。


在下文中,我们将梳理与重读中国新动画电影中代表之作,通过文献与文本的重读与分析,以求发现新时代中国新动画电影的自我求索、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主性与艺术传播立场。


新时代的新动画电影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文简称《大圣归来》)的热映引发了中国动画产业界、艺术评论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动画影迷惊艳于中国动画电影的重新崛起,被认为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是中国“动画‘归来’的嘹亮先声”。2019年7月2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在中国内地上映,10月4日,上映78天后,累计票房49.7亿,拿下“国产动画票房冠军”的桂冠,以一部动画电影标注了中国影史票房第二的荣耀之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大鱼海棠》(2016)、《大护法》(2017)、《十万个冷笑话2》(2017)、《风语咒》(2018)、《白蛇:缘起》(2019)、《罗小黑战记》(2019)陆续问世。这些动画电影风格各异,动画造型独特,视听语言时代感浓郁,书写传统,表达抗争,在继承中国动画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积极探索“影院大片”和“好莱坞动画”的叙事模式与传播手法,为沉寂已久的中国动画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也标识了一个更具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新动画电影”时期的悄然出现。


 充满中国风韵的《大鱼海棠》


如何立足时代,探寻具有中国特色、凸显文化自信的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动画产业界。是固守本源,打造水墨剪纸动画的当下盛景?还是求新求变,将日漫与好莱坞动画的市场逻辑照搬照抄以求生存?或者平淡接受“动画大电影”的少年儿童导向模式,欢快地在森林、草丛中和熊大熊二、羊羊羊一起嬉戏穿越、纯真生活,方便在春节贺岁档收割一份红包式票房?对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的疑惑,与如上所述的市场实践相互伴生依随,成为“新动画电影”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阻力。


 《喜羊羊与灰太狼》贺岁系列大电影


有学者认为,“好莱坞式的英雄归来’的叙事模式”与民族动画崛起”的呼唤相互纠缠,实则指向的是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跻身国际水准的成熟技术以及电影市场争夺的一席之地”。此类众声喧哗的“中国动画往哪里去”的疑问,实则也是中国动画艺术在重寻文化自主性,重塑艺术之魂的自我诘问的反映。曾经,中国动画自困于这些问题中,但今天,成败参半的“新动画电影”的文化实践,提供了一种“与时代同步伐”的多元学术视角的回答。


从新时代新文艺观来认识,中国“新动画电影”的诞生与渐进发展是新时代文艺开创求索的文化标识。新时代的中国新动画电影的创作与传播,仍在努力寻找“与时代同步伐”的文化自觉与更为清晰的艺术之魂。中国“新动画电影”,以《大圣归来》为集结令,以《哪吒》为冲锋号,从艺术性到市场化的策略平衡,从文化性到传播力的综合发力,刻下了“与时代同步伐”的创作印记。虽然这些文化标识优劣参半,受众反馈分化严重,但确是最真实地反映了动画人对艺术性与时代性相行相融的思考。


 《大圣归来》形象大胆,制作技术优良


从艺术传播学的视阈观察,“新动画电影”具有艺术性与传播性双重品质。动画电影的艺术形态多样,艺术表现手法各异,艺术动画、独立动画、院线动画对自身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相差甚远,各自所面对的传播环境的受众人群也迥异。但面向大众的动画电影却需要在市场中经受考验,在电影传播活动中求得生存。“新动画电影”在对“低幼动画艺术”扬弃和“电影艺术传播”的把握中不断尝试新路。


从动画产业学的维度分析,“新动画电影”是中国动画突破“低幼动画”产业困局,以市场模式和商业大片模式,抗击好莱坞动画霸权和日韩动画文化的实践与体现;市场是检验动画电影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市场更是作品人民性的某种体现——进入市场,在院线中静待观众前来的动画电影,是需要考虑更为广大的受众人群所可能支撑的市场潜能。

 迪士尼系列动画深入人心


从动画史学的层面出发,“新动画电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汲取动画中国学派的美学营养,积极与网络动漫的亚文化、二次元文化发生对话,挖掘青少年、中青年潜在动画粉丝传播力量,重塑动画电影当时当下的文化接近性,努力贴合新时代新文艺发展的使命与要求。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是开始,也是过程。中国“新动画电影”逐梦之路道阻且长。


动画艺术的文本创新


“新动画电影”,虽然是一个并不严谨的学术词汇,但它指涉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转向与探索,也希望由此“新”一词,来解释新时代动画电影理念、传播观与艺术文本的创新与重构。


长期以来,对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学界将中国动画自“中国学派”辉煌后的式微归结为,“文化认同不足,文化演绎重构能力不强,创新基础薄弱……缺失了以文化发展为基础的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多元化产业无法形成,就不能为动画产业创造良性发展空间”。但如何平衡艺术之传承与现代之市场的关系却是难题。


“新动画电影”的代表之作,如《大圣归来》,是对《西游记》经典文本的更新式再创,而西游记最著名的互文性文本《封神演义》的颠覆性重写则出现在《哪吒》之中。两部作品承前启后,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新里程,也对动画艺术文本的叙事重构与话语变迁的研究有所影响,但也引起了很多的质疑与批评。


《哪吒》上映后,有观众在豆瓣评论中热情洋溢地写到“想象力之下的经典魔改”(豆瓣评论,徐若风  2019-07-14)。是经典,但却是魔改。“经典魔改”是动画电影创作中两难困境。《大圣归来》源自《西游记》,主要人物为“孙悟空”——这一剧设组合先天就带有被黑体质,潦倒的大圣与顽劣却善良的江流儿担纲主演;《哪吒》突然从年画娃娃变身为烟熏妆小屁孩,冷酷自私的李靖成为酷爸一枚,是否有哗众恶搞之嫌。


 带“烟熏妆”的哪吒


时代在前进,曾经的孙大圣已然从京剧舞台锣鼓喧天的表演中回归尘世,哪吒的剔骨自刎与父子反目的“暗黑”暴力场景,或难适应今天受众的文化心理。适时而改是动画文本的“跨”文化生存策略,“经典魔改”则是中国“新动画电影”的个性标签。


《大圣归来》重构了乱世纷争百鬼夜行的世代里,寂寞英雄自我放逐之后遭遇到天真稚子的崇拜与诘问后重新启程;《哪吒》的善恶二元论与命定论本是不讨喜的叙事设定,但在“烟熏朋克”的抗命之争中,被亲情、友情和师生情消解了。《大鱼海棠》与《白蛇缘起》中都有奋不顾身燃烧青春的想象投射。自我怀疑与自恋自怜并存,迷惘前景与孤独前行比肩,这些“想象性满足”暴露了一代年轻人在“界定符号秩序和反抗对象时的困难重重”,却也生动再现了他们在动画场景中对当下的生命体验的理解。


 《白蛇缘起》宣传语“情定前生”


 “新动画电影”在寻找文本新意的同时,或多或少借鉴了好莱坞动画的叙事策略,但观众仍然能看到“天人相融”、“人物与时代”、“自我与宇宙”等艺术主体性的关照在动画的场景与对话中时隐时现。“人与宇宙的融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融合”,是在“新动画电影”的抗争母题之外另一脉呼应中国文化哲学的创新表达。 


“新动画电影”的互文构建与话语变迁


“新动画电影”以接地气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中国元素的海洋中寻找文本创新的方法,也制造出了特征鲜明的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的互文范式。


“中国动画与本民族文化之间血脉相连,中国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与复兴的源泉”。在创新叙事与文本结构的同时,这些作品也积极建构出繁复而多元的互文性系统。


首先是与传统中国元素的互文性参照。《大圣归来》的“毛脸雷公嘴”孙悟空、从故宫雕梁龙形中演绎出的小白龙等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形象结合了《闯将令》《小刀会序曲》《十面埋伏》等传统音乐予以呈现。《大鱼海棠》中椿、鲲、湫源于《庄子·逍遥游》;《大护法》用水墨风的背景与身穿大红袍的主角讲述一段黑暗玄幻故事;《白蛇缘起》则是调用干净通透的青碧山水,小狐妖唱出的是宋代晁补之的《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在《哪吒》中,其父母的衣饰上,是商代青铜器上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以及几何纹,“结界兽”原型是源自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即使叫好不叫座的《罗小黑战记》也是90后萌漫恶搞动画风格与游戏化人设路线,但主创团队也将“老君”“谛听”“炎帝”等角色从中国古典神话中借用而来,分配到其衍生的动漫叙事之中。这些人物、 场景、道具、音乐犹如一个个彩蛋,放置在不同情境中,静待观众的发现。


 《大鱼海棠》中椿、鲲、湫源于《庄子·逍遥游》


其次是与当下的网络动漫潮流与二次元语境的互文性参照。《大鱼海棠》《大护法》《罗小黑战记》都带有浓郁的早期中国Flash动画的元素。这些作品隐约带有独立动画的风格,也巧妙地将网络文化热词与二次元世代的世界观嵌入其中。


《白蛇缘起》貌似谨慎依循民间故事,却将悲伤凄苦的白蛇许仙的相爱相杀,转换校园爱情即视感的漫画偶像剧;《大鱼海棠》游离在空幻的神话原型与民俗想象之间,塑造了一种具有网络动画的怀旧气质和二次元古风感混搭的意向空间。如果说《大圣归来》和《哪吒:魔童降世》都是在传统、经典民俗文本中的“时代性”“突变式”创新,《白蛇缘起》是温和的跨文化、国际间合作的“互文性”创作,那《大鱼海棠》则是在中国网络动画的情怀与二次元动漫情结交融中努力挣扎存活下来的一种重构性文本。《大护法》《罗小黑战记》的独立动画与二次元风格更为明显,是动画次元中另一个世界的宠儿。引起观众爆笑 的“魔性场景”与“魔性台词”,恰是时下青年动漫文化与二次元语言在“新动画电影”中彰显其存在性的标志。


 二次元风格明显的《罗小黑战记》


在中国元素的动画式再现与网络二次元语言的引用中,“新动画电影”更为游刃有余地安置了民族动画传承的文化焦虑与复兴的产业焦虑,将传统内化为动画艺术的创新之魂,以支撑更具市场性的创作逻辑与文本“魔改”的参照基准,将时代特征鲜明的网络文化元素解构为场景式的表达,以吸引与呼唤更多潜在动画观众和动画粉丝族群的形成;在行云流水的动画语言中,“新动画电影”通过自己的实践,重构文本、再创叙事,书写了中国动画创作和研究中一种全新的话语模型。


结论


从1979到2019,中国动画艺术与动画产业跟随时代而舞。当中国电影研究以势不可挡的激情向斩获理论成就之时,动画研究却是中国电影大书系中相对忽略的一个章节。如何定位到更具时代性意义的动画理论来反哺动画创作,是每位艺术学者和电影学者都该思考的。


与此同时,中国动画电影艰难生存景况也是一种现实。《大圣归来》历时8年;《大鱼海棠》坎坷经营12年;《哪吒》脚本66次修改,3年制作,辗转于60多个工作室和20多家特效团队的案头才得以完成。其间,昙花一现或仍在漫长制作线上求生存的动画电影不乏少数。如何哺育、支撑、培养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动画艺术发展空间和产业形态,任重道远。



作者介绍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艺术评论》,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吴炜华 | 综艺文化与文化综艺的再发现

曾祥敏 |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视主题报道的变革与创新

征稿 | C刊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年第3期开始征稿!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黄雨婷                            

美编/尹梦洋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