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你听过的传媒金牌讲座成书啦~
驻外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全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挑战?
职业新闻人怎样面对复杂舆论场?
……
这些为业界学界所困惑的专业问题
被专家学者们点出、交流、讨论
一次次讲座的思维火花沉淀成智慧底稿留存
来!快跟学部君一起,
走近这本书,走进传媒前沿讲座~
是书籍亦是实践智慧
《传媒大家谈》
主编:涂凌波 丰瑞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本书邀请了24位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今日头条、蜻蜓FM、刺猬公社等新媒体,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和权威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网络舆论、社交媒体、传播研究、纪实影像等6个部分,分享当今传媒行业的前沿观点和思考,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
该书是一份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语言生动的“知识地图”。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丰富案例,为你解读当下传媒发展的实践问题与发展动向。不论是专业学习者、传媒工作者,还是传媒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的读者,都能学习到业界的探索经验和创新路径,并在本书的启发下思考传媒业和从业者面临的困惑。
点击装满你的“知识瓶子”
公共传播
理解舆论
国际传播
全球视野
传播范式
跨界探索
视觉传播
纪实影像
社交媒体
智能时代
发掘新闻
在地经验
在本书的国际传播版块,如何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如何解析美国媒体与政治,这些扎根本土的议题是专家学者们探讨的中心;在新闻本体版块,如何做电视新闻、如何报道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如何在新媒体场域保持传统媒体的风格,一位位实战经历丰富的新闻人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这些源自实践的问题,透过学界业界人士的思考,最终也将回归实践。
是讲座亦是“知识大餐”
媒介前沿系列讲座
实际上,这本“知识地图”脱胎于一门延续了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传媒前沿讲座”。邀请来自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作讲座,已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20 多年来的教学传统。
近年来,“传媒前沿讲座”在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主要面向电视学院的研究生,亦欢迎全校感兴趣的师生参与。仅最近 5 年,就有129 期讲座如约而至。除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外,还有国际关系、外交、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名家。
<< 媒介前沿讲座的“高光时刻” <<
百余位嘉宾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独出心裁的分享。在不同的时间,这些新思考、新观察、新观点汇聚于传媒大学新知楼报告厅(系列讲座举办地),交流碰撞,纵横激荡,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交流场景。在这个线下的教学空间中,我们每周迎来新嘉宾与新议题,每年送走一届学有所获的研究生,来来往往,四季相伴。
“传媒前沿讲座”课程坚持了前沿、务实、启发、多元的特性。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认为:“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以变应变’是手段之一,媒介前沿讲座通过前沿的媒体人、前沿的实践、前沿的观点促进学生们积极创新思考。有的时候,一句话、一个观点就可能形成醍醐灌顶之效;有的时候,一段经历、一段插曲也能触动听者心弦。”
嘉宾们为三个小时的主题分享做了精心准备,毫无保留地将宝贵的经验、 新鲜的思考、前沿的观察带到课堂,为同学提供丰盛的“知识大餐”。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认为:“讲座作为高光时刻,其内容都是知识精华,是体系化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
01
02
03
<< 左右滑动 精彩主题抢先看 <<
在传媒业不断出现颠覆性创新的今天,技术极速迭代,媒介边界模糊,传媒被不断重新定义,媒介高度融于公众社会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向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语境下,思想活跃的传媒学子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传媒现象时常感困惑,这也让每周一次的传媒前沿分享更具重要意义。
是课程亦是对话
电视学院集体力量凝聚
一次次讲座的思想之光得以留存成智慧底稿,也得益于电视学院对讲座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以及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涂凌波老师和丰瑞老师是《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堂精进课》主编,亦是媒介前沿讲座课程的老师。他们带领着研究生同学们,每周约请嘉宾、组织、协调这场知识分享会。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在指导这门课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帮助邀请各位专家,还经常走进课堂,与专家交流对话,为同学们做知识指引。
多年来,学院的老师们对这门课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教师团队的助力,同学们才能在课堂上听到王冠、沙祖康、黄文、杨禹……等等众多专家的精彩分享。为了让分享会受惠于更多学子,“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微信公众号、“知著网”微信公众号也会定期发布讲座预告。
<< 每周进行的学术对话 <<
在涂凌波教授看来,讲座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对话的过程:要先与嘉宾提前沟通讲座主题,讲座中嘉宾与师生对话、交流,分享会结束后对嘉宾进行深度访谈,此后还会发布精彩观点,促成线上线下的交流。
“虽然大家兴趣不同,但作为一门必修课,‘强迫’大家雷打不动地坐下来听。在课堂上,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嘉宾们也愿意交流分享具体的情况,很多实际运作的情况是同学们之前不了解的。同时,讲座也成为同学们了解、分析重大事件的窗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前沿讲座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
成书过程时间较长,为了更新书中的观点、材料,涂凌波教授还组织电视学院的研究生团队和助教同学们,通过线上采访、登门拜访等形式对嘉宾进行“补采”。“特别感谢各位嘉宾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非常认真和细致,不断地改写、增加新的内容。有的篇目,几乎是重写,十分难得。”
是教学亦是理念
理论和实践的协奏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一贯的教学理念。王晓红教授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重新思索,在完善课程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通过讲座等形式搭建校内与校外、学界与业界连接的桥梁,能够盘活各类资源,我们不断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以迎接传媒转型带来的挑战。”
王晓红
一所好的大学要有名师大师,校外名家的讲座亦必不可少。讲座中的内容是最前沿的,也是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讲座可以让人从小我的视野跳到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倾听者,也是表达者。我们共同搭建平台,在这里有分享,有交流;也有碰撞、有融合;更有前辈的传承,也蓄势着后辈的创新。今天的坐而论道,是为了明日的倚马可待,假以时日,起而行之,必大有可为。
曾祥敏
在王晓红教授看来,讲座之于专业教育的意义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巩固知识,拓展视野;二是认知行业,了解前沿;三是方法习得,学以致用。
讲座形式打破了学界业界隔阂,能够将最前沿的实践经验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们得到的是直接来自技术应用层面的知识:新闻一线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何表达新闻更能打动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看待和应对传播格局变革?这种知识更具实践指导性。
讲座的另一重要收益是能够借鉴学习他人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无论是开展学术研究,还是进行新闻传播实践,讲座中的各位专家都始终站在一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手段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人所述主题必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同学们作发散性思考。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鼓励师生知行合一,努力回答真问题,这是电视学院的一贯风格,也是新闻人应有的作风。曾祥敏教授认为:“尤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传媒业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更需要媒体人坚守求真务实,保证‘传媒前沿’分享合为时,合为事,贴地飞行。”
关于讲座形式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王晓红教授说:“新闻传播教育既要站在实践的前沿,也要站在理论的前沿。在邀请业界一线专家的同时,讲座要逐渐扩大专家学者邀请范围,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边界的认识。”
是嘉宾亦是老师
传道受业解惑也
作为讲座内容的纸质载体,本书选取24位嘉宾的分享内容,以第一辑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出版周期和篇幅所限,只收录了部分讲座内容,其他精彩内容,学院团队可能在未来逐步整理出版。学院团队向以下24位专家学者表达敬意,他们的分享内容详见书中:
关娟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张勇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传播局
田冰
中国新闻社国际部
李若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张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刘万永
知名媒体人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蔡方华
北京青年报社
团结湖参考
刘骁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杨禹
中国改革报社
段赛民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
杜少中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严军琦
中国传媒大学
叶铁桥
刺猬公社
郭亮
蜻蜓FM
刘通
北京字节跳动
科技有限公司
赵蕾
社科院中视传媒研究基地
周树华
美国密苏里大学
孙志刚
美国密苏里大学
宣明栋
罗辑思维公司
知名媒体人
杜英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富尔顿分校
周柳宁
南加大安娜堡传播学院
黄文
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
秦博
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李侠
知名纪录片创作者
《再说长江》等编导
新学期已至,
每周一会的前沿讲座也已在路上~
学部君依然会准时为你投喂
每次讲座的预告,
和传媒大咖们面对面交流
我们在老地方等你~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王晓红 曾祥敏 涂凌波 供图/丰 瑞 采编/杨丽萍 美编/尹梦洋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