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前所未有的融视频新样态~电视人打造!
时维三月,序属初春
万物复苏,春雨初霁
在这个万物待发的美好节气里
Ta们
开创新型短视频样态
与远古智慧展开一场对话
… …
电视学院+光明日报: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传播
01
如果将图片、文字、音频、实拍、动画等元素摆在你面前,你将怎样排列组合,才能在竖屏中完美呈现一个故事呢?
△点击文字试试看~
中传电视er是这样做的
👇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作品之立春~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音视频创作团队联合光明日报共同推出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作品。春来冬往,四季轮回。春,象征着蓬勃的征程,是一种开跃和伊始。《立春》便作为中国传媒大学与光明日报通力合作推出的第一套中国传统文化融视频。
△点击一下即可跳转到“光明日报”的《立春》原文~
“融视频”:升华视听创作巧思
02
事实上,关于“融视频”的想法早在去年仲秋就已生根发芽。
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以更新颖有效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高晓虹学部长率领师生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尝试与摸索交织展开,一点一点修习成熟。最终,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师生团队研发的新型短视频样态——“融视频”诞生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作品之雨水~
融视频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图、文、声、像、影有机结合的移动端叙事作品,具有竖屏构图、移动伴随、美术装饰、图文内嵌、字幕表意等特点。
以文化主题入手,融视频语言通俗、语态活泼,支持手机二维码扫描、大屏幕呈现和网络平台观看,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切实响应了国家“以数字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号召。
△点击一下即可跳转到“光明日报”《雨水》原文~
就在去年,电视学院师生团队已通过这一崭新的视频形态助力西安市永兴坊的非遗文化传播,收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如今,师生团队决定继续深耕研发,与光明日报联手创造中华文化的融媒传播新场域。
△"数字文化西安"掌上融视频
岁月匆匆,倏然而逝,古人问天的智慧却绵延千年。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预知冷暖雪雨的时光坐标。怎么传达这份远古智慧的回响,怎么能使纸中静物跃然屏上?团队形成了一个构架完整、运行高效的工作团队机制。
△一个融视频的创作要经过这些环节才能完成~
首先文稿组要在光明日报的“文献资料库”中选择适宜进行视听转化的文稿加以改编。“节气融视频的文稿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删减、挪移,而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郑石老师在项目中负责文稿转化的工作。他认为,将文稿改编为解说词既要保证文章的原汁原味,又要通俗易懂,才能符合这一系列融视频的编创传播特点。接下来,还需由配音组对改编好的解说词进行录制。这些工作为视频的“融”铺就了轨道与方向。
△点击一下,文稿就变融视频啦~
编创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所有元素都要与视频主题、整体风格相契合。”负责视频编创的白晓晴老师带领学生对文稿进行创意呈现。这往往是个头脑风暴的过程,需要根据每个节气文章的特点,为每一幅静态画面赋予生机和动力。接着,再由音编组为视频增添沉浸的效应。负责配置音效的卜欣荣介绍道,他们需要为融视频配以符合画面叙事的灵动音效和古韵流畅的中国风音乐。整个视频经由多轮审阅优化之后,一套优美精彩的融媒产品才算大功告成。
这样繁复细致的工作,蕴含着电视er的耐心和技巧,更是他们要创新变革的理念沿革。
创新与变革:电视er不变的闯劲
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迎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电视er始终保持宽广的眼光和深邃的视野,以不变的闯劲在万象更新的数字技术中给出探索与解答。
△多种媒介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视频
“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竖屏视频中进行创新表达。”拥有制作MG动画经验的白晓晴老师对当下如何将价值内容与技术元素相融合有着深刻的体悟。“现在是移动伴随的时代,较好的传播方式就是充分运用图文声像影等多种媒介载体,充分利用手机屏幕的面积,契合用户的视觉习惯,丰富媒介语言和表现形式。”
立足创新与变革、立足实践与前沿的理念也深刻注入到传媒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中。
“做融视频对我的专业学习帮助特别大,让我在平面设计、细节规范等方面都受益匪浅,甚至是在各种技术的使用上都信心倍增!”18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杨雨千是项目中的一员。在谈及自身收获时,参与项目的同学几乎都发出与她相同的感慨。在项目实践中,带队老师会给予悉心帮助,使同学们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
△团队协作,师生共进
“说到心坎上了。”当谈及工作所难时,负责视频编创的曹航宇坦言:“一个四分钟的融视频其实可以视作十五个相互串联的场景海报,每一张海报的每一个图层都需要一点一点抠,才能让图中的花草、树叶、小鸟都具有动态效果。”一个三四分钟的融视频看似寻常却奇崛,为了让每个静态元素富有生趣和活力,团队师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功时和精力。
△有些“废电脑”的制作过程
而层出不穷的困境和难题却仿佛成为电视er前行的燃料,使他们淬炼了技能,磨砺了韧性。当看到一个成品最终呈现在平台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无法掩盖内心的欢喜与振奋。负责配音环节的温莫寒和刘琦表示,仿佛正通过自己的力量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之声。可见,这些发自内心的喜悦还源于这份工作的公益初心。
不疾不徐,立足公益
04
“有活”。
年三十头几天,微信里突然收到消息。20级MFA的罗倩当时正出门在外购置年货,她马不停蹄地赶回家,打开电脑。
由孙竞舟老师带队,与电视学院的几名同学一同开展了“光明的祝福·2021新春贺贴”项目。这是中国传媒大学与光明日报合作推出的又一款公益性融媒体产品,通过精选光明日报的国风图片,配以美好的祝福语,由用户自行设置抬头,就能即刻生成一份独家定制的新春贺卡。
滑动查看更多精美贺帖~
△扫码即刻生成独家定制的新年贺帖~
“我们就是想搭载主流媒体的平台,用融视频的方式为全国人民送去新春祝福。”孙竞舟老师以此作为项目的开展初衷。深美闳约的四字句式配以古典清丽的精美画作,《新春贺贴》在春节之际为人们传达美好祝愿的同时,也能将博大丰厚的中华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广泛传播至祖国各地。这便是团队为项目所注入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团队的初衷即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项目的指导教师,郑志亮老师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强调项目的“公益性”,希望大家在实践中自觉培养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意识。
身肩“双一流”学科之名,心念时代赋予之责。扎实的学科知识背景成为项目中每一个参与者以踌躇满志的底气。“电视学院具有与项目非常契合的专业优势”,郇睿老师主要参与项目中的音频创作。他认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专业软件应用、新媒体交互设计、视听语言研究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使他们在融视频创作中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细节的掌控上能够拥有媒体人的专业视角。
△看似简单的贺贴背后要经过细致的程序设计
不疾不徐,立足公益。发挥专业所长,做一件长久的事。这是电视学院融视频团队始终不渝的真心和诚意。
秉人文精神,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05
中华文化是海纳百川又与时俱进的、和谐共赢与包容的,是历久弥新的。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才有所益。如何赋予中华文化精当表达,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当代性?电视er在国际传播的道路上始终行而不辍。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作品之雨水(英文版)~
融视频项目在中文版制作时,也录制相应的英文版,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然而,英文版的制作绝不是简单的中文转译。在国际传播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特殊文化情境,对传统典故、谚语诗词的表达既要精炼深刻还要兼顾通俗。
△点击一下就能领略艾珂老师的超强翻译~
每一段句子的翻译都需要精细的考量,“尤其是遇到文学性较强的内容或比较抽象的概念,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来丰富背景知识”,李艾珂老师负责融视频项目的英文版编创和配音。她坦言,创作的过程也是提升历史文化底蕴的过程。
每一个名词都要根据场景和语境加以雕琢。“在《雨水》融视频中,因‘龙’的联想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显著差异,我们曾对这个词进行过多次探讨,但仍决定翻译为‘dragon’,再结合画面做出相应的解说。”同样负责英文版编创工作的张龙老师回忆起当时的翻译过程。一词一句,一句一画。3分56秒的英文版融视频凝练着中华文化的生动哲理,却也浓缩着老师们的苦炼与敏思。
△反复斟酌后的翻译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确立文化自信,阐扬中国人的哲学与智慧,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通过融视频这样具象化的形式,将中华文化中抽象与升华的部分进行生动呈现。”古时将雨水分为三候,张龙老师以“一候獭祭鱼”为例,阐释了融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中华文化进行全新诠释的能力。
△雨水一候獭祭鱼
未来,融视频还将以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往前推进。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秦瑜明老师希望未来的融视频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形态,与远古智慧展开对话,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悠远与灿烂。
滑动查看各大官方平台的转发和互动
迎着饱满的雨水,我们即将走向又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
系列融视频产品还在陆续推出
下一期“惊蛰”融视频即将上线!
快来火钳刘明吧~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图/白晓晴 孙竞舟 曹航宇 杨雨千
编辑/余珊珊 杨丽萍
美编/徐远在
主编/郑 石 刘日亮 李怡滢
监制/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