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等 |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5年多来,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三大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尤其是理论范式创新,既取得了重要成果,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闻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一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体系逐步得以建立并发展起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新闻舆论工作与治国理政的关系出发,深刻洞悉新闻传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网络强国建设、国际传播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理论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 洞悉新闻传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
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新闻学界、新闻业界主动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各个层面发力。近年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持续推进,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等工作;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研究课题得以开展;全国多所新闻院校定期召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学术论坛,组织团队开展专项研究,成立专门研究中心或机构,进行广泛学术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论文、著作、报告等成果越来越丰富,在重要学术平台持续发挥影响,正在形成集群效应。
▲ 多层面推进,形成集群效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中国范式日益彰显,主要表现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新闻事业、新闻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扎根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围绕新时代新闻工作的性质与任务、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传播规律、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述,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闻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新需求
当前,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媒介化和媒介社会化的双重进程,这使得中国的新闻活动与媒介实践愈发呈现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等新特征。新闻实践的变化与发展,对新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提出了新需求。
一方面,建设更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新闻学理论体系。中国社会转型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革命交织叠加,带来了一系列亟待破解和解释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要着力回应新闻实践尤其是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理论思路、理论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包括新闻研究、传播研究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有益成果,但同时要注意,中国新闻活动的“田野”,绝不是用来检验西方理论的“试验田”。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根本在于理解、阐释中国的新闻实践,并指导中国的新闻实践发展。
▲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
另一方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中华文明5000年来的历史传承,为中国新闻实践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明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领导下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事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新闻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数字技术发展、网络社会建设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成就。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往往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本土性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需要吸取历史和现实的丰富资源,在与传统和现实对话的过程中,增强理论自觉,从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维度,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提供独特的中国方案。
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闻学理论体系
建设新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在传承中创新、从实践中展开并回到实践、不断与其他各种理论资源展开对话的持续性过程。因此,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论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融通古今中外学术资源、理论资源、方法资源,扎根中国新闻活动和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中国特色、世界眼光、人类关怀、历史视野。
▲ 构建大历史观的理论话语体系
树立大历史观。新闻理论研究要突破线性的、单一的(西方)现代性历史观,超越传统新闻学理论以“媒介”“事实”“功能”为主导的理论话语体系,转换研究视角,将新闻学理论置放于大历史尺度下进行研究与反思,致力于从大历史观的尺度构建新闻学理论范式。
推动文明互鉴。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学的核心是“人”学,而当前研究中出现的诸如生态、文化、情感等各种新闻学理论范式“转向”,也正体现了人类信息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沟通性。从文明互鉴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深化不同新闻学知识体系和理论形态的对话、互鉴、融合,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提供丰厚资源。
坚持实践取向。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应坚持立足实践,善于从我国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 《光明日报》原文
作者介绍
赵淑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教授;
李泓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
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第06版,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查看电子版。
猜你喜欢
供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李夏菁 马滢滢
美编/钟 睿 安晓航
主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
监制/丰 瑞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光明日报》原文电子版